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資生堂的文化裝置:引發時尚革命的美學教主

資生堂的文化裝置:引發時尚革命的美學教主
9789869440325
和田博文
廖怡錚
蔚藍文化
2017年7月05日
210.00  元
HK$ 178.5  





ISBN:9789869440325
  • 叢書系列:大眾史學
  • 規格:平裝 / 640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大眾史學


  • 商業理財 > 傳記 > 企業傳記











    百年前,如何全方面打造東京新時尚?





    序章 文化裝置的誕生──關東大地震以前

    1.十九世紀後半至二十世紀初葉──西式調製藥劑的藥局與自動飲料機

    2.福原信三至紐約留學→巴黎遊學

    3.對銀座風情的依戀──資生堂化妝品部的《銀座》與文化人

    4.三科(美容科、美髮科、兒童服裝科)的設置與親子雜誌《太陽》

    5.震斷銀座歷史記憶的關東大地震



    第一章 一九二?年代的都市文化與《資生堂月報》(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三一年)

    1.邁向復興期的都市消費空間

    2.銀座資生堂新館的化妝品部、高級飲料部、藝廊

    3.《流行畫報》與美術家──田中良、杉浦非水、蕗谷虹兒

    4.邁向非廣告誌的閱讀、鑑賞雜誌

    5.巴黎印象的發信源──川路柳虹、岩田豐雄、西條八十

    6.身體的包裝──「吾之物語」的構成

    7.西洋服裝的模式──自巴黎歸來的石井柏亭,驚嘆巴黎豐富的西洋服裝樣式

    8.日式服裝的模式──身穿「銘仙綢」、腳履「上漆木屐」,漫步於巴黎的林芙美子

    9.髮型的模式──芥川龍之介:「邁向『遮耳捲髮』的距離感」

    10.服飾用品的模式──鞋子、手套、皮包、帽子、陽傘

    11.香水物語──柯蒂的「巴黎」、資生堂的「銀座」

    12.家庭婦女的教養、審美觀、興趣──《御婦人手帳》的意識形態

    13.男性儀容上不可或缺的化妝品?

    14.都市文化的蒙太奇──繪製「窗外的化妝」的古賀春江

    15.世界恐慌→愛用國產品運動與《資生堂月報》廢刊



    第二章 摩登女性與職業婦女──資生堂化妝品部

    1.摩登女性(Modern Girl)之流行語──岸田劉生、堀口大學、平塚雷鳥

    2.短髮之表現符號──原阿佐緒是「眼睛圓滾滾的活洋娃娃」?

    3.自美國歸來的梅•牛山與好萊塢美容室

    4.化妝的現代主義──提倡「精神美容」的片岡鐵兵

    5.京都的流行雜誌《ELEGANT》、美容雜誌《SMART》

    6.資生堂•香水──佐佐木房的短髮、西洋服裝、化妝品

    7.模特兒女孩的魅力、模特兒俱樂部的鬥爭

    8.女性的社會參與及時尚

    9.《運動小姐》與身體的躍動美

    10.女校的制服與整容講座──擔任文化學院訓導主任的與謝野晶子

    11.資生堂小姐與駒井玲子的「近代美妝法」



    第三章 新藝術運動與商業美術──資生堂設計部

    1.資生堂設計部與商業美術

    2.企業形象設計創造與奧伯利•比亞茲萊──矢部季的象徵主義

    3.美之傳教士──三須裕與美容•美髮•服裝

    4.法國文化之香氣──川島理一郎的〈巴黎通信〉

    5.設計部部長的發送傳遞──高木長葉與日本人的身體特性

    6.廣告攝影與蒙太奇攝影──井深徵的實驗室

    7.黑白線條的情色藝術──山名文夫的插圖與照片壁畫

    8.設計部職員列傳與藤蔓花紋的商標樣式



    第四章 藝術空間──資生堂藝廊

    1.摩登東京的美術館與藝廊

    2.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渡洋畫家的展覽會

    3.俄羅斯芭蕾與舞台美術──帝劇出場的舞者安娜•巴甫洛娃

    4.一九二?年代的巴黎風──時尚•服飾用品•香水

    5.資生堂藝廊落成與銀座的回顧展覽會�復興美的展覽會

    6.三科形成藝術展覽會與前衛藝術家們

    7.巴黎的美術家物語──川口軌外、佐伯米子、野口彌太郎

    8.超現實主義的十五年──以福澤一郎為代表

    9.高級服裝訂做•杜鵑洋裁店──山?敏子的「量尺」

    10.女裝展覽會



    第五章 閒步銀座與美食的享受──資生堂喫茶部

    1.震災後東京之胃──室生犀星所繪製西洋料理店的廚師

    2.提供家庭料理食譜的《資生堂月報》

    3.西洋點心與飲料──來自資生堂製?部•飲料部的提案

    4.一九二?年代末期的銀座美食地圖──《東京名產食記》

    5.流動在資生堂喫茶部的空氣──鍾愛巴黎香味的安藤更生

    6.反映個人味覺的美食書──松崎天民的《東京食記》

    7.一九三?年代的銀座美食地圖──《大東京美食食記》

    8.在高格調的資生堂喫茶部──新居格、新田潤、阿部知二



    第六章 一九三?年代的都市文化與《資生堂畫報》、《花椿》(一九三三年至一九四?年)

    1.流行,從銀座街頭開始──描繪巴黎憧憬的美川紀代

    2.西洋裝扮之美與日式裝扮之美

    3.女性的《時尚》雜誌、男性的《洋裝》雜誌

    4.近代紳士的整容提案

    5.資生堂美容室與綁髮、美顏、美甲

    6.身體與都市文化──堀野正雄在鏡頭下捕捉到的女性美

    7.圍繞著服飾美主題的鬥爭──自歐洲歸來的田中千代

    8.巴黎的流行力量、美國的經濟力量

    9.在「外地」的發展、顧客的聯絡網路

    10.電影�女明星�化妝──式場隆三郎、東鄉青兒、岩田專太郎

    11.學習《流行》的《樣式》──宇野千代、岡本加野子、吉屋信子

    12.包浩斯以及合理之美──山?巖、山?道子、大野玉枝

    13.紐約學成歸國的小幡惠津子所採取的後退戰

    14.中日戰爭下的時尚雜誌──《流行時相》、《銀鐘》、《和服》

    15.漫畫的文法──偏離風俗、時局、世風的橫山隆一



    結論 文化裝置的崩壞──中日戰爭以後

    1.中日戰爭後的銀座,與隱藏在《花椿》中的戰時色彩

    2.由訓練地、「外地」所傳來的圖像和語言

    3.國家政策與後方的「最大限度的化妝」──原料不足與代用品

    4.花椿會的愛護物資廢物回收運動

    5.「大東亞戰爭」與文化裝置的消滅



    後記

    關係年表





    後記



      關於第一次在大學課堂上提到資生堂的內容,究竟是什麼時候,已經沒有清楚的記憶了。大約是在一九九?年代後半葉的時候吧。在奈良、京都、大阪、神戶的大學時所使用的摩登都市文化講義筆記中,夾著資生堂所復刻的「紅色夢露」(EUDERMINE)內容樣品。這是在京都的大學裡談到資生堂的課程隔週,女學生送給我的東西。紅色夢露(EUDERMINE)的復刻本是一九九七年,已經是十四年前的事了。



      想寫出一本關於資生堂的書,當時的記憶,至今仍舊鮮明。結束國會圖書館三天兩夜的查找資料行程後,在東京車站站內的書店買下了瑪莉─芙蘭斯•波許那(Marie?France Pochna)的著作《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 The Biography,高橋洋一翻譯,講談社出版),打算在回程的新幹線車上閱讀。這本書的出版年為一九九七年九月,前往國會圖書館查找資料的行程,大概就是那個時候吧。約三小時的車程,在車中埋頭苦讀的我,再度對於流行、時尚與哲學、思想並存的巴黎,感到讚嘆不已。日本應該也是相同的狀況。若是看起來不太一樣的話,也只不過是因為,我們沒有站在一個可以建構出理論的場所來觀看罷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日本,並沒有可以和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以及艾德華•慕尼諾克斯(Edward Henry Molyneux)這類的設計師並肩齊步的日本人西洋服裝設計師。當然,日本也沒有相當於巴黎高級服飾產業的系統。在日本,擔任流行趨勢的旗手是百貨公司。以高島屋為例,百選會委員會決定了當季的流行宗旨與色彩,以此為基準,讓全國的染織品製造業者參與活動,進行審查。百選會委員會中,也包含了西條八十、堀口大學、與謝野晶子、吉井勇等文學家們。此外,觀看時尚雜誌《流行畫報》便能明白,伊東深水、杉浦非水、鏑木清方、津田清楓等美術家,也參與了服飾的設計。與巴黎相同,文學家、美術家們與時尚、衣裝保持著密切的關係。



      儘管如此,在和服的服飾界中,則是存在著相當於巴黎高級服飾產業的系統。一九二?年代至一九三?年代,將西歐的時尚作為標準化、模範化,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潮流。即便是在同時代的日本,和服文化也受到西洋服裝文化的影響。在和服中可以看見現代主義的模樣。但是,適合將「身體性」前景化的女性們所穿的服裝,像是能夠盡情享受工作以及運動等自由的身體動作,對於在元祿時代就已經在形式上發展成熟的和服來說,是一項無法回應的挑戰。那麼,在日本,有誰能夠映照出摩登都市的女性文化,擔任宛如鏡子一般的角色呢?筆者認為,最符合這個位置的,便是資生堂。資生堂不只是領導了時尚、衣裝、化妝和髮型,還與巴黎連動,作為一個文化裝置,成為商業設計、美術、飲食文化的發信基地台。



      寫作本書之時,我對自己定下了兩個任務。一是,就像是在書寫哲學、思想、文學與美術一般,來書寫時尚衣裝與化妝。二是,不侷限在時尚衣裝與化妝的內部,而是著眼於時尚衣裝、化妝與各文化領域之間的開放關係,進行考察研究。在布置摩登都市文化的廣闊領域之時,香水、髮型、服飾用品與文學、美術、思想,應該被放在同一個水平領域來討論。筆者希望能夠將這一個未知的風景拉到讀者的面前。



      不只是在時尚和化妝領域,就連在文學及思想的領域上來說,都是一片未知的風景。在資生堂所出版的雜誌上撰稿的,有許多都是文化人。例如翻開《連鎖店》一九三?年五月號,刊載了野口雨情的詩作〈LE SONNET DU SAVON〉(香皂的十四行詩):「宛如淡雪的�泡沫�滑過肌膚的�薄綠��讓人懷念的名字�資生堂的�罕見的�香皂�微微的幽淡�春日的�深山櫻花的�香味」。文字的力量,是廣告的重要構成要素。因此,在廣告上使用詩作,也不是不可思議之事。



      儘管如此,文學、思想與時尚、化妝之間的關係,並不只是停留在表層的連結之上。文學和思想,與生長在特定時代、特定空間的人們緊密相關。要將這些人們的全體性,屏除在時尚及化妝之外,是不可能之事。我們正是和這些裹著時尚與化妝,也就是所謂人工皮膚的人們,日日夜夜面對著面,持續地編織屬於我們的「吾之物語」。面對著赤裸裸的身體的時間,則是出乎預期的少。裸體雖然也是「我」的一部分,但那並非是支撐住「真正的我」這一個觀念的存在,事實上,「真正的我」這種東西,根本就不存在。人工的皮膚是文化的別名,也可以說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也就是人類本身。



      五年前,編整《收藏•摩登都市文化17 資生堂》(二??六年五月,人文書房(???書房)出版)一書之時,曾接受資生堂名譽會長福原義春的招待,前往資生堂喫茶部。一面品嘗著按照戰前食譜所烹煮出來的料理,一面和福原會長談話,表示自己總有一天,要以資生堂為主題,利用一手史料寫出一本大眾書籍。雖然經過了一段時間,但是很開心自己能夠實現這一項承諾。戰前的《資生堂月報》、《資生堂畫報》、《花椿》雜誌,即使花費了十幾年,仍然只能蒐集到約一半的數量。如果沒有資生堂企業資料館的協助,本書的出版想必會更加向後推延。特別是多虧了資料館的佐藤朝美小姐的幫助,在此藉著這個版面向她致謝。



      促成本書出版的人物,是岩波書店的桑原涼先生。桑原先生說,不管原稿有幾頁,這邊都會想辦法處理。當筆者告訴他,包含註腳欄及年表,共有一千頁的時候,桑原先生也是微笑著回答說沒問題。受到桑原先生笑容的鼓舞,筆者在兩個星期內完成書籍的企劃書,交到桑原先生的手中。最後,桑原先生將一千一百頁的稿件和五百三十張的圖片,全都編排到書籍之中。負責版面設計的是松村美由起小姐。筆者在此,向兩位致上誠摯地感謝。



      對筆者而言,如果說《飛行之夢 一七八三至一九四五》(二??五年五月,藤原書店出版)一書,是追尋祖父與父親的故事之旅,那麼本書便是追尋祖母與母親的故事之旅。這趟旅行在未來的某一天,將會再轉化成另一個旅行吧。手上正拿著本書的諸位,希望書中的某一個地方,可以和你們心中的「物語」,產生美麗的共鳴。


    二?一一年三月一日

    和田博文




    其 他 著 作
    1. 日本近代消費文化史套書:土產物語+照見日本+三越誕生
    2. 三越誕生:帝國百貨與近代化的夢
    3. 海上的世界地圖:歐洲航線百年紀行史1861-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