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梵網經菩薩戒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5987527
靈源老和尚
法鼓
2017年7月01日
93.00 元
HK$ 79.0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5987527
叢書系列:
智慧海系列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智慧海系列
分
類
宗教命理
>
佛教
>
佛教經典/解說
同
類
書
推
薦
佛說盂蘭盆經講解
不二之光:達摩祖師《破相論》全維度解析
大法鼓經講義 第一輯
楞嚴咒詳解:佛門早課第一咒,摧毀內心魔障,清除覺悟障礙的咒中之王
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 (三版)
內
容
簡
介
成佛,必先行菩薩道,
行菩薩道,必先受菩薩戒。
靈源老和尚闡釋菩薩心地法門,詳解戒條,
讓我們能以菩薩戒莊嚴自己、守護眾生。
《梵網經》的菩薩戒,為一切佛子之根本;
回到心地法門,發起無上菩提心!
修學佛法,要發願成佛,菩薩戒是諸佛之本源;受菩薩戒是為學習菩薩精神,提醒自我止惡、行善,利益一切眾生。
本書為繼《梵網經菩薩道》之後,續編近代高僧靈源老和尚著作《佛說梵網經集義句解》後半部,內容為《梵網經•菩薩心地品》下卷〈心地戒〉的菩薩戒白話註解,原經文與句解採上、下欄編排,條理分明;句解時廣泛參考諸家大師著作,重新詮釋,內容精粹。
全書統整菩薩次第修道的十處法門,並詳解菩薩應受持的戒律,包括十重三聚淨戒、十門四十八輕戒,透過理解菩薩心地法門要旨,明白持戒精神和方法,從而改善身、口、意,使言行舉止更沉穩安定,提昇人品,成為清淨自心、守護他人的菩薩,真正實踐自利利他的菩薩道。
目
錄
編者序
第一篇 心地聖戒
戒經前言
壹、本源心地
〈一〉舍那結顯
一、結說心地
二、顯說心地
〈二〉付授勸轉
一、總勸轉化
二、別勸轉化
貳、橫豎示現
〈一〉釋迦轉化
一、受已謝師
二、各旋本界
〈二〉明橫說法
一、出定相示
二、十處法門
〈三〉明豎說法
一、天上說道
二、人間說戒
第二篇 十重三聚淨戒
參、重頌戒品
〈一〉頌前起後
一、傳頌本師
二、末主顯揚
〈二〉正結戒品
一、經家敘說
二、佛自敘說
肆、十重三聚淨戒
〈一〉總說三聚
〈二〉別明十重
一、殺戒
二、盜戒
三、婬戒
四、妄語戒
五、酤酒戒
六、說四眾過戒
七、自讚毀他戒
八、慳惜加毀戒
九、瞋心不受悔戒
十、謗三寶戒
〈三〉總結十重
第三篇 十門四十八輕
伍、四十八輕戒
〈一〉護自心念門
一、不敬師友戒
二、飲酒戒
〈二〉護他心行門
三、食肉戒
四、食五辛戒
五、不教誨罪戒
〈三〉仰修佛法門
六、不供給請法戒
七、懈怠不聽法戒
八、背大向小戒
〈四〉救護眾生門
九、不看病戒
十、畜殺具戒
〈五〉護自善門
十一、國使戒
十二、販賣戒
十三、謗毀戒
十四、放火焚燒戒
〈六〉護他善門
十五、僻教戒
十六、為利倒說戒
十七、恃勢乞求戒
十八、無解作師戒
十九、兩舌戒
二十、不行放救戒
〈七〉六和敬門
二十一、瞋打報仇戒
二十二、憍慢不請法戒
二十三、憍慢僻說戒
二十四、不習學佛戒
二十五、不善知眾戒
二十六、獨受利養戒
二十七、受別請戒
二十八、別請僧戒
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三十、不敬好時戒
〈八〉以默調伏門
三十一、不行救贖戒
三十二、損害眾生戒
三十三、邪業覺觀戒
三十四、暫念小乘戒
三十五、不發願戒
三十六、不發誓戒
三十七、冒難遊行戒
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九〉以戒攝受門
四十、揀擇授戒戒
四十一、為利作師戒
四十二、為惡人說戒戒
四十三、無慚受施戒
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
〈十〉以悲教化門
四十五、不化眾生戒
四十六、說法不如法戒
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四十八、破法戒
〈十一〉總結戒相
陸、勸持流通
〈一〉流通本戒
〈二〉總結本品
〈三〉結讚流通
一、讚持戒益
二、勸觀戒體
三、勸護迴向
附錄?
〔附表一〕十處圓融行布表
〔附表二〕三聚淨戒涵攝表
〔經文〕梵網經菩薩心地品•下卷
序
編者序
《梵網經》說菩薩戒「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此一戒,諸佛與眾生平等具足,因此菩薩戒為一切佛果海之本源,一切菩薩因地本源。受菩薩戒是為了學習菩薩的精神,藉由發心受持做到止惡、行善,利益一切眾生,當下即出生死輪迴之苦。
本書繼《梵網經菩薩道》之後,續編靈源老和尚《佛說梵網經集義句解》的下半部,為《梵網經.菩薩心地品》下卷的菩薩戒做白話註解。法鼓文化依上冊《梵網經菩薩道》體例重新編排出版,名為《梵網經菩薩戒》出版,做為奉持「菩薩戒」、進修「菩薩道」的要覽。
《梵網經菩薩戒》一書,以漢傳佛教的基本理論與根本精神為核心,詳解菩薩次第修道的心地法門,以及應受持的菩薩戒律,包括十重三聚淨戒、十門四十八輕戒;透過正確理解菩薩道的心地法門要義,清楚持守戒條的精神和方法,俾使我們能真正持菩薩戒、行菩薩道。
全書內容共分三篇,〈第一篇 ?心地聖戒〉詳釋華藏世界所說,菩薩道心地修行要旨,此為上求〈心地道〉的資糧。由於《梵網經》古代註疏本的綱要編排,是依據整部《梵網經》所做的科判,故在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中的修行次第,包含《梵網經》下卷釋迦牟尼佛所誦之〈心地戒〉。但現今一般菩薩戒的誦戒文,或白話註解的菩薩戒,往往省略在〈心地戒〉中有關盧舍那佛所說〈心地道〉的次第。因此,本書〈第一篇 ?心地聖戒〉的第二部分中,有關「橫豎示現」的十處法門,正是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的修行次第,總括從十信至圓頓心地法門,編輯並於文末製作完整表格為〈附表一 十處圓融行布表〉。
〈第二篇 ?十重三聚淨戒〉的〈參、重頌戒品〉,即為目前法鼓山誦戒儀所使用的起始文。針對「總說三聚」的範疇說明,編輯時參照第三篇的〈陸、勸持流通〉文中的「勸護迴向」法義做增補,整理為〈附表二 三聚淨戒涵攝表〉。
〈第三篇 ?十門四十八輕〉分有十門、四十八輕戒,此為靈源老和尚參照唐代新羅青丘太賢所著之《梵網經古跡記》而分,戒戒意涵無盡,勸學令修,歡喜受持,內容彰顯出菩薩戒自利利他的精神。
附錄所收錄的《梵網經.菩薩心地品》下卷經文,所做的標逗、分段,是依靈源老和尚句解要義,而經文校正所用字,依現行菩薩戒誦戒本做了詳細考訂,非依《大正藏》第二十四冊的《梵網經》舊版經文。
為本書進行編校時,查得靈源老和尚句解《梵網經》所參考的註疏,網羅諸家大師著作,並予以集義加註,本書可說匯納諸家大師智慧的精粹。今將所參考的《梵網經》註疏書目,附加於下:
天台宗智者大師之《菩薩戒義疏》,《大正藏》第四十冊。
華嚴宗法藏大師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大正藏》第四十冊。
唯識宗太賢大師之《梵網經古跡記》,《大正藏》第四十冊。
律宗寂光大師之《梵網經直解》,《卍新纂續藏》第三十八冊。
禪宗袾宏大師之《梵網菩薩戒經義疏發隱》,《卍新纂續藏》第三十八冊。
淨土宗蕅益大師之《梵網經合註》,《卍新纂續藏》第三十八冊。
諸佛菩薩皆在一微塵之心地法門,以心印心,做大佛事;最後,期望讀者閱讀本書後,能回歸本源心地,受持菩薩戒,發起無上菩提心。
戒經前言
基隆十方大覺禪寺釋靈源集
心為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故曰心地。《心地觀經》曰:「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此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大日經疏》曰:「如世人,舉趾動足,皆依於地,菩薩亦如是,依心進行,故名此心為地。」
大乘菩薩戒,是佛頓說。小乘戒律,是佛漸制,每條都有因緣。優波離尊者所集,經時九旬,陞座誦讀:凡八十度,名《八十誦律》,此根本律藏也。後百餘年,異說競鳴,分為二部、五部、十八部,乃至五百部之多。二部者,上座及大眾部是。五部者,一、薩婆多部,即《十誦律》;二、曇無德部,即《四分律》;三、大眾部,即《僧祇律》;四、彌沙塞部,即《五分律》;五、迦葉遺部,即《解脫律》。十八部者,即於小乘二十部中,除去上座大眾二部也。五百部者,《智度論》云:佛滅度後,有五百之異部,其詳不得而聞。
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唐道宣律師,盛宏此宗,著述頗富,時人稱為南山宗。明末金陵有古心律師,重興此宗,其子孫三昧、見月二律師繼起,創戒壇於寶華山,至於南北大叢林之傳戒,罔不遵之。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心經集註
2.
梵網經菩薩道
3.
靈源夢話
4.
淨土直說 Pure Land Buddhism: Simple and Straightfor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