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哲學,人生的最佳解答!
?
「哲學這玩意兒毫無用處!」
「哲學這東西不知所云!」
「哲學只不過是在玩文字遊戲!」
沒錯,這正是哲學常受批判之處。但人們也會在某個瞬間,被這看似與日常生活無涉的哲學吸引,例如諸事不順時、人生失意時,或者,擔心是否會迷失自我而感到不安的時後??
「不,我沒問題。像那種時候,只要喝喝酒、追追劇、聽聽音樂、再找朋友吐一下苦水就萬事OK啦!」
這確實也是一種方法。但我們都知道:人生沒那麼簡單,只要「解悶散心」就能解決,光是改變心情,並非根本解決之道。有時還會因為意識到終究無解而徹底灰心。既然知道無法解決,許多人就會想:那我不如來學哲學吧!
說得簡單,但哲學門檻卻高不可攀,明明讀了各種入門書,但幾乎每一本都會讓人內心OS:「這哪裡算入門啊?」因此,這本書裡我把複雜的哲學思想,解釋得極簡易懂,依歷史沿革,選出六十位偉大思想家,每位四頁的篇幅解說。
首先,我盡可能地把各哲學家所提倡的學說一一拆解、咀嚼後再介紹給讀者。話雖如此,但哲學畢竟就是哲學,不甚了解之處也是有的,所以,有時你或許會覺得讀來無聊又疲倦,遇到這種情況,不妨欣賞一下書中插圖,放鬆身心。
接著是【練習問題】,形式是從哲學家的思想來看問題本身,能有怎樣的思考方式?到了【思考提示】,便能了解本文與問題之間的連結,最後可再重新閱讀一遍,完整思考。在【解答解說】裡,你會發現若從該哲學家的思想出發,問題文章的內容謬誤何在。透過問題與解說,應該能更清楚瞭解其思想內涵!
本書隨處可見內容之矛盾,不過,請毋庸擔心。例如,某頁寫著「要壓抑欲望」,別處卻又提出「應追求快樂」這樣完全相反的主張;聲稱「神是存在的」,隨即卻說「上帝已死」。此外,先證明了「有死後的世界」,怎麼一下子又推翻這個論點,說「死了,一切就都灰飛煙滅」。上述矛盾,不一而足。
其實,這並非哲學家們任意玩弄理論,是因為隨著歷史演變,思想也一直在變遷,我們是以回溯的眼光來整理這些論點的,所以才產生了前後矛盾的現象。好比過去穿和服,現在則穿洋裝。同樣的,思想也會有流行與傾頹的起落。話雖如此,就像只有在祭典時才會穿和服一樣,過去的哲學思想,有時也會突然受到吹捧。
基本上,要先對歷史有個大致上的理解,才是比較理想的作法,大致整理如下「為了求知的理性」(古代)→「順服上帝的理性」(中世)→「更合乎邏輯的理性」( 近代)→「批判理性的邏輯」(現代)。若要更詳盡地說明,就會像以下這樣。
古代:世上存在著絕對的真理、必須知道宇宙的法則、要透過理性的力量,來壓抑欲望,學習忍耐。
中世:上帝是絕對的存在、聖經上寫的都是真理,理性只是為了理解上帝所需的輔助品。
近代:快脫離上帝,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吧!理性的力量足以了解一切,合乎 邏輯的思考,能夠解決所有問題。
現代:把舊觀念全都歸零、重組,驅動理性的力量是欲望,快樂更不應該被否定。為了創造大眾幸福,讓我們來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大致上就是如此。
我們站在兩千五百年前直到現代的各種哲學立場上,為日常生活發生的事提供解答,因此,會依哲學家意見不同,產生意見分歧。不知「何者才是正確的」,正是哲學的一大醍醐味。我想,讀者只要透過閱讀,便能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從各種不同角度思考事物內涵的方法。哲學能對應的內容實在是五花八門,所以,你應該也會發現,那些日常生活中的芝麻小事,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哲學才是人生「解悶散心」的最佳藥方呢!
請讀者們透過本書,多多品味哲學世界的奧祕,這就是我莫大的榮幸了。
推薦序
哲學,就是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近年來,國內閱讀哲學日漸成風,在書店的顯眼位置,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哲學類書籍。相較以往,它們被接受的程度已經大幅提升;我們哲學人對於這個現象,都感到很欣慰,希望它能持續。
在這股風氣中,令我們最感關鍵的是,在國人漸漸接納哲學的熱情裡,有沒有順勢出版的入門書籍。這些書必須內容精闢,好讀好懂,讓芸芸眾生能夠輕鬆理解哲學的智慧。然而,我們必須承認,這是一項重大的挑戰,因為深入淺出地撰寫哲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長期的孕育與培養。
日本長年來一直有閱讀哲學的風氣,而且日本哲學家做了許多非常多值得我們借鏡的工作。日本社會有重視哲學的傳統,不但引進世界重要哲學思想,還應用這些理論於社會中。在活用哲學思想的歷程中,日本人參酌哲學智慧,冀求獨立思考,並從批判的思維中,追求幸福。為了理解哲學,日本人經常以漫畫圖解的方式,大致說明理論,讓讀者可以輕鬆地掌握哲學。
《占星求神不如問哲學》就是這股趨勢下的作品。全書分成六十章,說明六十位哲學家的思想。並且,按照歷史階段分類,說明人類智慧的發展。從古希臘哲學開始,歷經世界的軸心時代,驚艷於印度佛學、中國的儒、道哲學,一直到中世紀哲學與近代哲學。在這個歷史過程中,你可以發現,雖然哲學家自由自在地從事各種思考,但他們思考的對象基本上是不變的,也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
在希臘哲學時代裡,人與自然的關係講求的是自然所呈現的真實。在中世紀哲學裡,這個關係則從宗教的視野,談論創造的自然與人的共同宿命。人與自然的關係,在近代維持它的關鍵意義,但人的地位,重新回到古希臘哲學所賦予的份量,直接面對科學對自然所進行的改變。
這個現象到現代時期,出現了重要的轉變。人與自然的關係,在現代轉變為如下問題:人如何在自然中追求快樂?人,不再是配合自然這個奧秘的概念而存在的行動者;人就是獨立存在的行動者。原先快樂是行動者追求的終極目標,而現在,快樂不但是自由選擇的對象,甚至連快樂的定義,都是每一個人自由選擇下的結果。
在現代世界裡,每一個人活著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斷地找尋、理解以及發揚自己的認知。現代哲學肯定每一個人的感覺,接納他們心靈中的慰藉,實踐個人自己認知的快樂。這種轉變,伴隨著效益主義與存在主義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不能認知這個時代轉變的人,反而成為需要透過哲學加以啟蒙的人。
閱讀本書的最大收穫,就是透過幾十位哲學家在不同時代所呈現的思想,俯視他們在思想上所展現的區別。這些區別並不是好壞優劣的評價,更不代表高低上下的判斷,而是哲學家們,發揮所長,因應不同時代所出現的問題,給予不同的答覆。欣賞這些答案的差異,其實正是閱讀哲學的最大樂趣。
本書每章風格類似,都以四頁的篇幅,列舉哲學家生存的年代、國籍、學說、著作,以及哲學內容。每一章也包含一篇插畫,用一個最簡單的圖像,顯示一個很複雜的理念。每一章的最後,都會出現一個連接社會的問題,還有解答這個問題的提示,以及作者做的解答。
最有趣的是,這些問題都包含明顯的錯誤,但它們的思考方式都是時下我們傾向這麼想的思路。一旦讀者參照隔壁頁的內容,很快地就可以發現這麼想的荒謬之處。從我個人的角度而言,發現錯誤,也就是進步的關鍵。
本書最後提到後現代哲學,也是當代思想的重心。後現代哲學與時代的脈動緊密結合的事實,讓我們生活周遭的事實,早就在哲學家的思考中,成為饒負哲學意義的現象。閱讀本書時,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我們習以為常的消費文化,已經取代原有的供需關係,成為現代社會的主軸。時尚也在不覺中,變身為代表身分的符號。而在網路聯繫下的全球化,基本上顯現了新的政治關係。
無論對錯,這些論述說明哲學在現代社會的功用。它們展現前瞻性的思維,讓時尚與網路這種與我們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題材,都能夠納入哲學的思考。我對於哲學的妙用與應用,都因為閱讀本書的內容而有更為廣闊的認知,想要更深入地閱讀本書中所列舉的哲學家思想。
基於以上所述,我向國人鄭重推薦本書,並期待所有因為閱讀本書而對哲學發生興趣的人,能夠進一步閱讀,讓哲學的風氣像時尚一般,成為一個新的品牌。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