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新譯本)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新譯本)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70936
安東尼?貝特曼
樊雪梅,林玉華
心靈工坊
2017年6月15日
217.00  元
HK$ 184.45  






ISBN:9789863570936
  • 叢書系列:Psychotherapy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Psychotherapy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概論/入門











    認識精神分析理論與分析導向心理治療實務的最佳導覽





    【推薦序】遠方的精神分析敲出在地的迴響�蔡榮裕

    譯者序之一

    譯者序之二

    作者序

    致謝



    第一部:理論

    第一章?? ?簡介:歷史與爭議

    第二章?? ?心智模式

    第三章?? ?內在世界的起源

    第四章?? ?防衛機制

    第五章?? ?移情與反移情

    第六章?? ?夢、象徵與想像



    第二部:實務

    第七章?? ?初次晤談評估

    第八章?? ?治療關係

    第九章?? ?臨床工作的難題

    第十章?? ?精神分析對精神醫學的貢獻

    第十一章?? ?精神分析研究

    參考書目

    索引

    ?





    推薦序



    遠方的精神分析敲出在地的迴響




      很高興替兩位精神分析界的好友兼同事林玉華和樊雪梅,推介他們認真且嚴謹的翻譯作品——精神分析師安東尼?貝特曼(Anthony Bateman)和心理治療師傑瑞米?霍姆斯(Jeremy Holmes)合著的《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入門導引,五南出版社曾在2004年九月出版中文版,2017年的新譯本則由心靈工坊出版。



      我以這本書為基礎,由此窺探兩位原作者的審密思考,然後再引向一個與我們切身相關的問題——在台灣發展精神分析取向實作時,有那些課題是值得我們思索的?要為一本導論再做導論,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我就以他們在書中引發的課題,直接回應台灣工作者的一些思考。我期盼讀者除了從這本書獲得知識之外,也要在台灣的環境裡應用這些知識,為台灣的精神分析專業做出一些貢獻。



      作者謹慎地說,要在當代寫出一本精神分析導論的書,確實是個挑戰;但我認為,他們的作為甚至可能會變成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最終惹來不同論點持有者和學派追隨者的批評。不過這本書從他們的慎思出發,開宗明義地以精神分析整體概念為主軸,不偏倚任何學派,至少在某種程度上避開了前述窘境。



      我想要提的是一個有趣的課題,而且也是台灣目前精神分析取向的實務發展進程中值得思索的課題——那就是,精神分析和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兩者的關係是什麼?這不只是台灣所面對的課題,在其他國家也都漸漸浮上抬面。我認為,這兩個領域如果只有競爭而堅持著難以開啟對話的態度,或只是形成廣義政治上的聯盟,那是讓人遺憾的;因為這涉及的是人的心智課題,我們應該藉由這個課題的討論而展開更多探索。



      根據原文作者序裡的說法,「作者之一(AB)是有豐富精神醫學及實務經驗的分析師,另一位作者(JH)則是精神科醫師暨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師。我們希望我們兩人的背景使我們有足夠共識提供統一的觀點,也有足夠的差異增加本書的廣度。」



      這本書早就拋出了我關切的命題:就目前的現實來說,誰都可以說自己是精神分析師或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即使存在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體制,我們仍然很難說哪一方的做法才是真正的精神分析。我當然不是鼓勵自由放任,我主張慎重的態度是必要的;我的說明只是在於描繪實情和現況。至於精神分析與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的分野,也存在這樣的爭論。我們的確不容易找一個完美的區分方法,但是我認為在現實上我們還是需要找出兩者的區分——就某種程度而言,這些區分是人為的,例如機構和學會等的認定資格。即使是人為的制度性區分,我仍然認為這是必要的。



      也許別人有不同的觀點,不過我更在意且認為更重要的人為區分,在於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療的實作形式,兩者所帶來的不同經驗累積,以及後續不同的討論和描述的發展。例如,佛洛伊德以降的古典或當代精神分析,遵循的是每週三至五次(也有人主張每週四至五次),主要在躺椅上進行分析;以這樣的形式所累積的經驗和描述,百年來已經構成了龐大的理論體系。我主張精神分析以這種形式的實作為依歸。以歷史的發展脈絡來說,這是百年來的火車頭,現在仍持續往前開著。



      至於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的治療形式,通常是每週少於三次的面對面會談,而且往往是在醫療或教育機構裡執行;由於處理的對象和外顯形式的差異,累積出不一樣的經驗。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所處理的通常是人生相當破碎的個案,這些經驗的描述是相當重要的,可是至今相關的文獻仍不多。唯有累積了更多關於心理治療經驗的想像和描述,才能夠跟歷史文獻相對豐厚的精神分析做更細緻的交流。雖然這裡指的是文獻的累積,然而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療如何在這個發展過程裡維持實質的交流互動,當然也是重要的。



      或許外顯的模式都不是區分兩者的最好方式。某位外國友人曾說,精神分析是一種生命和生活的選擇,是無止盡的心智和人性的持續分析,那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一如佛洛伊德在〈有止盡與無止盡的分析〉(Analysis Terminable and Interminable, 1937)裡的古典說法。另一方面,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在心理治療的領域裡,是以某種有止期的治療目的為主;不過,如果有人主張心理治療也可以是無止盡的,大概也很難絕對推翻這樣的說法。



      關於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療的區分,慮及目前狀況和未來發展,我借用並推論楊明敏的部分觀點;他的觀點中有趣的焦點在於如何讓精神分析師邁向心理治療,也讓心理治療師邁向精神分析,以一種同時向對方邁進的態度和心情進行交流。我主張兩方在這個來來往往且相互邁向的過程裡,累積各自的經驗,讓文字的描繪更為豐富,成為人類的文明資產。



      在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的會員朋友們包括玉華和雪梅的共同合作之下,由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主辦、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承辦的亞太區學術研討會於2017年五月四至六日在台北晶華酒店圓滿舉行;這次活動之後,台灣與其他國家在精神分析的領域有了更加密切的聯繫,精神分析在台灣的面貌也因此開啟了新的里程碑。



      再度感謝心靈工坊邀請我書寫這篇序文,我謹以有限的文字引發一點台灣的在地思索,期盼能作為閱讀《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的背景脈絡,幫助讀者在閱讀這本來自英國的著作時,同時激發出在地的想像與關懷;我相信這也是玉華和雪梅投入心力翻譯這本書的重要緣由——作為台灣的一分子,當我們沉浸於來自遠方國度的知識洗禮時,也應該同時關懷在地,一同為這個地方梳理過去、展望未來。

    ?
    蔡榮裕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執委會委員兼推廣及運用委員會主委

    北市聯醫松德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

    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心理治療師兼資深督導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