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現實中,一個人負荷自己的體重是完全沒有感覺的,但如果要移動其他的物體,他立刻就會感覺到它的重量了。
同樣地,人能夠看到他人的缺點和惡習,但常常無視於自己的短處。
所以,西方傳說稱普羅米修斯造人時給人類造了兩面鏡子:一個是用來發現別人短處的有形之鏡──眼睛,一個是用來感覺自己不足的無形之鏡──心鏡,為了從中破解出來人性、人心、人生的諸多密碼,鑑古通今,可以更好地「正衣冠」、「知興替」、「明得失」。
面對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我們每個人都試圖尋找個自己最大潛力得以發揮、最大價值得以體現的切入點,實現自身的飛翔。而做到這一點,你首先需要做到就是知人知己,明心見性。
一如古人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在「中國人不可不讀『四大名著』」的文化傳承中,名著裡很多人物曾深深地影響著國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
文學即人學,藉此,我們以「四大名著」為藍本,通過破解近二百位光輝燦爛人物的個體密碼,透過其成長環境、人生經歷、性格命運、目標選擇、練達人情以及價值創造,從中看出人作為社會中的個體本身的惡劣、錯失、教養和脾性等等,繼而給讀者以人生的感悟、心靈的淨化、哲學的品讀以及成長的推動。
雖然時代在變,生活的環境在變,但作為社會存在主體的人身上的人性是永遠不會變的。所以我們說,這些人物,既是文學長廊裡典型,更是現實生活中典型。
作者
二○一○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