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創造精神分析式的書寫
2016年11月5日,臺灣精神分析學會舉辦的精神分析應用的活動邁入第二屆,就如蔡榮裕醫師所說的,2015年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所舉辦的「村上春樹與精神分析」是精神分析應用在臺灣的一個起頭,那麼我們從此刻開始已經邁開步伐往前跨進。
在佛洛伊德時代「藝術創作」在他大量的精神分析書寫中大概有幾種呈現,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博學的佛洛伊德在他作品中時常信手拈來的歐洲文學與文藝典故,豐富而廣泛的引經據典往往讓後世的讀者需要有詳細註解,才能夠深入理解佛洛伊德引用文字的相關背景。另外一類的作法則是詳述一則經典作品,深入探究作品的原型,而作品中的角色模型透過佛洛伊德筆下的摹寫則成為一種理解某類心理情節的基礎,散見於佛洛伊德文本中多次討論的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與索福克里斯的「伊底帕斯王」都是這類型書寫的例子,而「伊底帕斯情節」的故事在佛洛伊德以及之後的討論者反覆書寫,現在已經成為無論是否通曉精神分析者都耳熟能詳的日常用語了。還有一類佛洛伊德對於藝文作品的書寫形式,則是深入分析創作者的生平與童年背景資料,並且連結創作者作品的素材,繼而闡明創作者的某些心理情結以及理解藝術創作的心理動機,「杜斯妥也夫斯基和弒親」以及「達文西對童年的回憶」就是這類型的書寫形式。這幾種對於藝文題材、藝術創作的書寫形式至今仍有相當的影響力並且有後繼的仿效者。
佛洛伊德曾向他的好友佛利斯(Wilhelm Fliess)宣稱,他解開了夢的秘密,發現了無意識,但或許我們也可以說佛洛伊德發明的是一種如夢般的精神分析式書寫,他透過各種藝文形式的探索乃至於他孜孜不倦的寫作歷程,可以視作是他個人精神分析式書寫的實踐。因此,何謂是精神分析式的寫作,或者討論「精神分析」如何能與其他領域,尤其是藝術文化的創作產生對話時,對於精神分析有興趣者是重要關注的議題,佛洛伊德本人的寫作就是精神分析運動歷史中,最重要而寶貴的材料。依循著這段歷程,作為一個當代的精神分析論者,當我們嘗試去述說某種藝術形式,或是引述某種藝術創作的作品,其實可以視為是一種我們尋找精神分析式書寫的創作。
今年精神分析應用的主題,選擇了一個對於精神分析這個具有歷史傳統的學門而言,更為新潮的當代題材,我們討論的是知名的動畫大師宮崎駿以及他的作品。在佛洛伊德發展精神分析的年代,還並未有「動畫」這樣的藝術形式。盧米埃兄弟震驚世界的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於1895年上映,當時佛洛伊德才出版了他的作品「歇斯底里研究」,將要邁入四十歲的不惑之年。這種「會動的影像」對於當時正在起步的精神分析運動而言,還尚未進入當時精神分析研究的視野,然而,我們可以看到大量文學、繪畫與藝術等主題,在當時精神分析的研究之中被提及。後繼的精神分析研究者大約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後,才創作過程以及閱聽者的觀賞感受,又是和電影明顯不同的一種藝術形式,對於精神分析以及剛剛開始發展慢慢把「電影」這門藝術形式納入精神分析的討論範疇。在一些文本中,我們可以看到類如佛洛伊德式的文筆,把電影影像內容作為是敘事者引用或是聯想的文本材料;也有藉由電影內容的討論,從「電影」這類當代藝術找出更貼近當代人心靈狀態的具體象徵;還有把電影影像片段視為是夢的片段,藉此探索創作者的心理狀態以及夢的本質。種種以「電影」為素材的精神分析式書寫我們很難一一盡數,但是從佛洛伊德時代至今,跨越了超過百年時間,精神分析對於「電影」這門藝術的興趣也有了長足的發展。
「動畫」作為一種相似於電影,但對於創作者的精神分析運動的台灣而言,或許有著像是電影對於精神分析運動前輩那般的既熟悉又新鮮的感覺。生活在當代的我們,熟悉於觀賞「動畫」的經驗,對於這類藝術形式帶來的感受有很多想說的,但許多卻還沒有被清楚地述說出來。作為一個在台灣成長的六年級生的我,「動畫」從小就有很大的影響力,彩色畫面與影像幾乎是不只我這個年齡層甚至橫跨幾個世代的共通語言,而宮崎駿則是在這個跨越世代的發展中,重要的動畫創作者。無論是否熟悉宮崎駿的作品,每當提起「龍貓」幾乎都能讓人清晰地在腦海中浮現「龍貓」的形象,或許現在你躺在床上正準備休息,「龍貓」玩偶就躺在你的身邊。宮崎駿那些讓人熟悉的既可愛又堅強的少女角色︰「風之谷」娜烏西卡、「魔女宅急便」琪琪、「神隱少女」千尋......等等讓許多人印象深刻,甚至我們會不經意地,把這些角色聯想到生活中的人物,乃至於我們自己。宮崎駿作品中鮮明表現地對於環境保護的關懷,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環保議題,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即使這些影響與意義還沒有被述說得非常清楚,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宮崎駿以及他的作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非常具體地存在。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發展精神分析在台灣的在地運動,從我們幾乎每天都會看到、聽到的素材「動畫」出發,正如臺灣精神分析學會還是一個年輕的、正在起步的組織的發展歷程一樣,從我們熟悉並且感興趣的素材出發並且嘗試述說、書寫,也是精神分析對於自我本質探索的一種實踐。進行到第二年的精神分析應用的講座,邀請了幾位願意嘗試各種精神分析式書寫可能性的會員,完成了這樣一部小書。在這本書裡,王明智心理師深入「風起」這部動畫,從風的聯想到「生死」與「侘寂美學」,以動畫內容為材料述說他對於生死的想像;蔡昇諭醫師以「魔女宅急便」中少女琪琪法力的失去與重拾以及「神隱少女」千尋經歷的冒險故事,連結宛若精神分析歷程中重新經歷成長過程的經過;林怡青醫師用一種自在的書寫方式,從「霍爾的移動城堡」這部作品進行聯想,述說她個人精神分析的治療經驗與閱讀經驗,故事中的角色在她細膩的文筆下,也一一找到精神分析理論的位置;彭奇章心理師深入宮崎駿作品中,重要的「飛行」主題,從「降臨、降落、墜落」等飛行相關身體經驗出發,探究來自於嬰兒時期的身體經驗以及幻想形成的根源。本書中每位作者各種書寫的形式雖然迥異,但也證明了「創造精神分析式的書寫」非常豐富而多元的可能性。無論是否熟悉宮崎駿的動畫或者是否熟悉精神分析,我想都能在其中享受難得的閱讀經驗。
書本的標題「給孩子的夢想飛行器」是來自於本書作者群的討論。宮崎駿的創作中有許多飛行與飛行器的主題,關於「飛行」文章內容會有很多深入的討論。而關於「孩子」,宮崎駿自己是這麼說:「我曾經想創造自己童年想看的東西,也曾經想創造自己想給兒女觀賞的東西。」「當我小學三年級時,我期待看到什麼呢?」「孩子三歲大的時候,我想專為三歲孩子創作,到他們上小學時,我又想為小學生創作。他們現在都上了高中,對動畫也失去了興趣,我創作的動力也不見了。」或許,我們可以把宮崎駿的作品視為是他個人對於童年的探索,他的作品就是他為自己創造的飛行器,那也是我們說、寫想要達成的目標。
最後,分享一段出自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名言:
「你只要嘗試過飛,日後走路時也會仰望天空,因為那是你曾經到過,並渴望回去的地方。」
單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