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易經商學院:從菜鳥到CEO的六堂成功講義

易經商學院:從菜鳥到CEO的六堂成功講義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3842026
竹村亞希子
卓惠娟
野人
2017年6月02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863842026
  • 叢書系列:野人家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野人家


  • 商業理財 > 成功法 > 自我成長

















    日本No.1易經研究家、知名企業顧問講師

    濃縮三十年研究精華,教你洞察先機、升職加薪的「職場生存指南」





    【編者序】



    【前言】易經是最適合現代商務人士的領袖養成書

    ◎理解易經的變化法則,不用占卜也能察知任何事物的發展

    ◎從龍的故事,學習商務人士的六階段成長智慧



    第一章 從「潛龍」到「乾惕」,立志潛心修養的專業培育期



    ◎易經「龍的故事」不僅適用自我成長,也可應用在大小事

    ——邊閱讀邊對照現實狀況,就能客觀掌握現狀,得到解決問題的對策



    第一階段/潛龍時期——沉潛積澱、確立志向的階段

    ◎潛龍時期不宜急著出頭

    ——不到出頭的時機,靜心等待培養力量,為將來做準備

    ◎立下堅定不搖的志向

    ——即使不被肯定,也要自己肯定自己,培養將來實現志向的扎實能力

    ◎有時候,不受認同反而更有利

    ——默默無名的時候,正是培養識人眼力的大好時機



    第二階段 見龍時期——向職場導師學習工作的基本功

    ◎開拓眼界,結識足以作為職場導師的大人物

    ——向優秀前輩學習工作的基礎

    ◎穩扎穩打,打下扎實的「基本功」

    ——觀察、模仿、接受、聽從,徹底複製你的職場導師

    ◎注意!這個階段最容易陷入的「見龍幻術」

    ——錯覺自己已經洞見一切,將導致你停滯退步



    第三階段 乾惕時期——從失敗中學習,達到快速成長

    ◎決定你是一般人還是專家的關鍵時期

    ——脫離導師開始獨自摸索前進

    ◎不要害怕犯錯,你將從錯誤學到讓自己進步的關鍵智慧

    ——挑戰帶有風險的工作,並養成自省的習慣

    ◎比起失敗,一帆風順的時候更應該戒慎恐懼

    ——慎重看待任何微小失誤,就能避免大問題的發生



    【本章重點摘要】



    第二章 從「躍龍」到「亢龍」,把握機會成為職場上的領袖



    第四階段 躍龍時期──培養掌握成功契機的眼光

    ◎培養洞見契機眼光的時期

    ——隨時處於蓄勢待發的狀態,機會來時才能馬上掌握

    ◎成為領導者的必備特質:看到肉眼所不能及的預兆

    ——掌握變化的關鍵時期,帶動經濟活動的循環

    ◎越受到認同,越要回顧自己的初心是否還在

    ——謙虛純粹的心才能讓人有更大的成長

    ◎偏頗的人際關係會導致良機錯失

    ——不固執、不偏頗的態度,才能吸引他人的協助



    第五階段 飛龍時期──成為領導眾人走向成功的領袖

    ◎因緣俱足、隨心所欲的飛龍時期

    ——成為吸引群眾跟隨,帶動社會循環的大人物

    ◎當成功手到擒來時,更應切記驕傲之心的滋長

    ——覺得周圍的人無能,正是你能力衰退的開始

    ◎心懷謙虛,向周遭一切人、事、物學習

    ——大自然的變化法則是最好的老師



    第六階段 亢龍時期──龍驕傲過度的下場

    ◎衝過頭的亢龍時代,不再有人跟隨

    ——領導者的欲望無止境的話,企業就會急遽走下坡

    ◎及早注意亢龍的警訊,翩然優雅地降落

    ——時機到來時瀟灑退位,重新立定志向復歸潛龍時期

    ◎對照龍的成長歷程,思考人生中的人事物

    ——瞭解變化的原理,向自然學習立身處世的方法



    【本章重點摘要】



    第三章 易經的基礎知識,商務人士必學的變化原理



    ◎龍的故事結構=萬事萬物變化的六個階段

    ◎企業領導者要學習的經營原理=大自然變化的法則

    ◎瞭解天道系統=學會事物的道理、原理、個人的生存之道

    ◎龍是春夏秋冬四季的隱喻=自然變化的原理

    ◎觀照時序變化,順勢而為=掌握合乎時序的應對進退

    ◎變化的原理基礎就是陰陽

    ◎陰陽的融合正是開創發展之道

    ——領導者唯有兩者兼具才能充分發揮領袖魅力

    ◎事物發展到極點、窮盡之時=產生變化之時

    ——變化才能帶來成長與發展

    ◎任何預兆必定伴隨警訊,不可輕忽小問題

    ——明瞭時序變化的原理,就能磨鍊「洞見預兆的眼力」

    ◎易經最重要的教誨「時中」=審時合勢,順時而動的智慧

    ◎一味追求潮流,終將被時代的洪流吞噬

    ——觀察「時中」才能順勢而為、趨吉避凶



    【本章重點摘要】



    第四章 確立堅定志向、穩扎穩打學會工作基本功



    潛龍時期

    ◎度過潛龍漫長冬季的方法

    ——淡然自在不需焦慮,全力以赴去做自己能做到的事

    ◎享受懷才不遇的處境

    ——身處困境仍能悠然自適的人將大有可為

    ◎潛龍志向正是春季的預兆

    ——嚴冬時期不會冒出新芽,但種子仍在地底深處成長

    ◎明辨夢想與志向的差異

    ——夢想只是個人私欲,但堅毅不搖的志向將改變世間

    ◎潛龍的時中=立志而不強出頭



    見龍時期

    ◎邂逅志同道合的老師

    ——觀察學習職場導師的言行舉止,直到習慣成自然

    ◎習得基本功=在正確的時間點做正確的事

    ——徹底複製大人,身體力行記住所見所聞的一切

    ◎心無旁騖地模仿,捨棄自己的想法

    ——拋掉「如果是我會做得更好」的雜念

    ◎在複製模仿大人的同時,訓練觀察的眼力

    ——「眼力」是養成洞察力的先決條件

    ◎學習的最佳循環:累積學習→思考提問→咀嚼消化→模仿實踐

    ——唯有透過完全消化後得出的解答,才能發生效力

    ◎見龍的時中=心無旁鶩向大人學習,學會基本功

    ◎即使是不合理的難題也應聽從導師的教導

    ——徹底清空既定的想法,才能接收新知



    【本章重點摘要】



    第五章 反覆持續磨練工作技巧,直臻專家之境



    潛惕時期

    ◎乾惕時期的任務=培養身為領袖的特質

    ◎從失敗的體驗中學習如何提高工作品質

    ——將問題轉化為創意的源頭

    ◎反省就是前進的原動力

    ——不要輕忽任何微小的失誤

    ◎負向思考有助提升工作品質

    ——擅於運用負向思考,才是真正的積極!

    ◎以真誠的態度正視問題

    ——客訴反而是提升服務品質的良機

    ◎練習言語表達的技巧

    ——用詞精簡比長篇大論更具說服力

    ◎訂下達成目標的具體計畫並付諸實行

    ——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執行後的反省

    ◎鍛鍊洞察力及危機管理能力

    ——摘掉可能演變成大問題的微小問題幼苗

    ◎培養專業技術及觀察力

    ——比起理論,從實際體驗得到的訊息更重要

    ◎乾惕的時中=勤奮謹慎不懈怠



    【本章重點摘要】



    第六章 掌握成功的契機,成為昇龍翱翔天空



    躍龍時期

    ◎嘗試挑戰難度更大的事物

    ——不要原地踏步,只能放手一搏一決勝負

    ◎重新立定志向,將逆境作為成功的跳板

    ——歷經浮沉能將能力淬鍊得更出色

    ◎磨練掌握成功契機的眼光

    ——「謙虛的自信」讓人冷靜地觀察事物大局

    ◎培養能力,才能在機會來臨時馬上行動

    ——機會從不等人,千萬不要拖延

    ◎培養觀測時代風向的「直觀力」

    ——非肉眼輕易可見的徵兆才是關鍵

    ◎躍龍的時中=返回志向,勇敢嘗試



    【本章重點摘要】



    第七章 志得意滿之時,更要留心優雅轉身的哲學



    飛龍時期

    ◎順應自然變化法則,就能集結眾人的協助

    ◎領導者的權力來自他對大眾應盡的任務

    ——組織的危機管理從領導者的自我管理開始

    ◎下功夫「惜福」,避免自滿

    ——欲望八分滿才能持盈保泰

    ◎想想看,你身邊是否有可以勸諫的人?

    ——周遭的人只會說好話,就代表你變成了亢龍

    ◎懂得傾聽,組織才能永續經營

    ——領導者應當自行努力,求取諫言及負面的訊息

    ◎飛龍應該善用呼風喚雨的力量

    ——能帶動社會良好循環的人,才是真正的領導者

    ◎「利」和「義」並非對立

    ——經濟的運轉應該建立在「義」的基礎上

    ◎飛龍的時中=培養接納意見的雅量



    亢龍時期

    ◎亢龍之時終將到來

    ——避免急速失墜,是這個階段最重要的課題

    ◎成為飛龍的同時,就應該想像自己的退場

    ——培養後進才是回饋社會最好的辦法

    ◎亢龍的時中=迅速追悔



    【本章重點摘要】



    【結語】

    ◎為了發揮陽力,就要培養陰德

    ◎現代商務人士最適用的易經智慧

    ◎遵循變化的原理,實踐自己的人生課題



    龍的成長物語 全文(乾為天) 

    參考文獻 





    編者序



    瞬息萬變的時代,易經教你洞察預兆、寵辱不驚




      近年掀起一股超譯古典的風潮,許多古典經籍的智慧在現代的超譯詮釋之下,重新受到現代人的喜愛與重視,從這些作品當中,我們可以理解經典之所以為經典的理由,就在於它所蘊藏的智慧歷久彌新,像是《老子》《莊子》《論語》《孫子兵法》……市面上已有許多解說版本。然而,《易經》的相關書籍相較之下就比較少,而且往往被歸類於占卜書籍。



      閱讀,需要一個理由或誘因。相信許多讀者都想知道,一本古老的占卜書能為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帶來怎樣的助益?



      ◎易經,解釋萬事萬物變化原理的永恆智慧



      其實,易經不只是一本占卜之書,它被視為群經之首,是老子、孔子、孫子、諸葛亮、王陽明、曾國藩終身學習的經典。正如其英文的譯名「Book of Changes」(變化之書),書中闡釋的正是宇宙萬物變化的原理,「易」這個字就有「變易」、「不易」、「簡易」三個意思,正好可用來定義世上的變化。



      「變易」指的是這世上的一切事物無時無刻都在變化,森羅萬象,不論是人是物或大自然,所有事物都持續不斷變化的意思;「不易」則是指其變化又有它絕對不變的規律性,正如四季變化更迭的原理,稱之為「不易」。「簡易」代表宇宙、自然、人生必定都會變化,但其中有它絕對不變的規律,只要能瞭解這個變化的規律,就容易理解周遭的事物變化。



      換句話說,易經是教導「變化原理」的書。



      荀子說:「善為易者不占。」意思是通曉易經道理的人不用占卜也能明白事物變化的道理,同樣的,易經中也有:「君子不占」這句話。由此可知,易經闡述的正是人在環境中創造價值的實用方法與深邃的智慧;學會了易經,可以知道如何趨吉避凶及協調和環境的關係。



      《易經》占卦並非迷信,它旨在點出人生中所面臨的各種順逆境,使身在其中的人們,學習調整自我心態的方法,進而以健全的態度,看待生活中的機會與困境、成功與失敗,避免迷失於表面的得意或低迷之時,做到真正的寵辱不驚、淡定舒心。《易經》之所以具有永恆的生命力,即在於它總能解決每個時代所面臨的問題。



      ◎日本第一易經研究家濃縮三十餘年智慧的職場易經啟示錄



      然而,《易經》雖然被譽為「大道之源」,蘊藏著無窮的智慧,但人們往往談「經」色變,因為它太過深奧難懂,因此不得其門而入,一觀這門宏大深遠的學問。本書作者竹村亞希子研究易經多年,是日本首屈一指的易經研究家,同時也是知名企業顧問,致力於將易經深遠的智慧以現代商務人士最容易理解的方式解說。三十多年前,她讀了易經龍卦的故事深受啟發,從「龍的故事」體悟了職場人必經的興衰起伏,以及各階段的成功關鍵。?? ?



      她將三十多年來的易經研究濃縮成《易經商學院》一書,有別一般《易經》書籍給人艱澀難懂的刻板印象,以「龍的故事」的六個階段比喻職場人必經的興衰起伏,各階段均有具體建議與實例說明,讀者可從本書內容對照自己的現狀,從中獲得調整自我心態的智慧,勇敢突破現狀,達到工作與人生的提升。精闢易懂的解說與建議,堪稱符合現代商務人士的易經啟示錄。無論你身處職場中的哪一個階段,都能從本書受益。



      ◎變化才是帶來成長的動力,勇於面對人生挑戰的智慧



      剛踏入職場的菜鳥及一般員工可以從「潛龍」學會此時不宜強出頭,應該立定志向,扎穩根基;初嶄露頭角的課長應像「見龍」看齊,像職場上的導師學習,徹底模仿打下基本功;成為經理之後,要如同「乾惕」一詞競競業業磨練專業技巧,比起失敗,此時更應小心的是得心應手的時候;晉身高階管理階段的協理應像「躍龍」那般,養成掌握成功時機的能力,並培養柔軟身段打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成為總經理的「飛龍」擁有呼風喚雨帶動經濟循環的能力,此時更應謙虛的向周遭人事物學習;CEO是權力的頂點,此時應該向「亢龍」學習,自戒過於驕傲,不至於急遽衰弱,而能翩然優雅著地,重新回歸「潛龍」的初心,立定新的志向。



      《易經商學院》將易經的智慧思考融入職場思考,讓你在職場生涯中應對進退遊刃有餘,書中的萬物變化之理同樣可以應用在人生的各個層面。正如易經教導我們的道理——「變化才是帶來成長的動力」,期望這本書能讓更多讀者學會勇於面對人生的變化與挑戰,帶動自我與社會的全面正向成長。


    野人文化編輯部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