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雞婆的力量:一介歐巴桑 × 十八年校園申訴案的心情軌跡(二版)

雞婆的力量:一介歐巴桑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485807
黃俐雅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2017年2月13日
127.00  元
HK$ 114.3  






ISBN:9789869485807
  • 叢書系列:人本教育叢書
  • 規格:線裝 / 382頁 / 25k正
    人本教育叢書


  • 親子教養 > 教育現場 > 教師隨筆











    雞婆的力量全新增修版





    推薦序? 還要走到哪一天?? 史英(人本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 不默許的力量? 涂志宏(屏東中正國中校長)

    推薦序? 聞聲救苦,活出意義? 張萍(人本南部辦公室主任)

    自序

    「不默許」的力量無窮

    就讓所有矛頭都轉向我們吧!

    化作春泥更護花

    誰被欺負了

    小駿嗆聲的故事

    老師!你到底相信什麼

    苦難,是在召喚人的謙卑與慈愛

    發球

    尊敬的人

    面對事實:幫助老師,等於幫助學生

    讓我靠近你們一些

    他不能講話了,我們替他說!

    性愛光碟案

    為了那個好不容易回學校的孩子

    暴力離我有多遠?

    屏東中學.警衛痛毆學生事件

    長征

    師道?失道

    找人本好像也沒用?

    中城國小案外案

    屏東某公立附幼.整孩子不遺餘力

    三顧校園──媒體上沒看到的事

    來自ㄅㄆㄇ的壓力

    和平國小,那位焦急的媽媽

    他們病了,需要別人更多的諒解

    緊來啦!不災出啥代誌

    跟我無關

    導師的一片天

    那個小孩揹書包被罰站, 有時整天,有時整週

    就是想愛你一些

    除了學生的問題

    開展我們的抽象同情

    對話

    讓人與事往好方向發展

    羅素是你們人本的什麼人啊?

    這所國中對於體罰的態度

    辯事理,不攻擊人

    那些年的一些事──驀然回首也無風雨也無晴

    處理性騷擾案的省思

    為何他�她不拒絕

    這所學校能喊無辜嗎?

    踩著學生喊無辜

    改革不是把對象當敵人,是挑戰他們背後的價值觀



    附錄:

    防治性侵擾的功課──大家來談「性」

    好好談性教育,孩子就會懂!──與南部特教學校學生的交流

    大人的性焦慮v.s. 孩子的性教育──訪人本基金會南部辦公室工作專員黃俐雅

    戀愛是教育議題:談少年維特的煩惱

    孩子想談性說愛,怎麼辦?

    成為孩子的重要他人──創造性的生命態度才能限縮與回應生命的無奈?? ?



    ?





    推薦序

      

    還要走到哪一天?──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史英


      

      捧著俐雅這本書,看著這些年來走過的足印,心中真是百感交集。

      

      說教育要改革,廿幾年來,這話誰都會說,但說來說去,都說這是體制的問題,結構的問題,資源分配的問題……好吧,誰也不能說那些沒問題,我們只是納悶,為什麼就不肯說是人有問題,人的思想意識有問題,體制內佔有巨大資源的人的所做所為很有問題?

      

      體制、結構、資源都是「物」,隨你怎麼切割、重組、變造,它都不會說話;但人是活的,要想改變他的思想意識和所作所為,比登天還難。這些年來的教改,從九年一貫課程到多元入學方案,以及現在的十二年國教,莫不都是因此而踢到大塊的鐵板:無論形式上怎麼改,他們總是在實質上把它扭回去。

      

      要明白這一點,似乎非常困難:一開始的時候,大家相信只要「鬆綁」了,讓老師們可以自由發揮,一切事情就會好了;到後來,事實証明這只是美麗的幻想,這時候說法就變成「都是家長的壓力」。奇怪的是,學校裡的人並不領家長的薪水,為什麼他們只聽家長的話向升學主義投降,卻不肯聽聽國家的教育政策是要求五育均衡發展呢?

      

      事實上,所謂家長壓力,是要看你給的是什麼壓力;如果家長的要求,哪怕是稍稍忤逆了學校既有的走向,那也很難說他會有怎樣的下場。捧著俐雅這本書,看著這些年來走過的足印,我不由得想起卅年前的往事。

      

      簡先生有一對雙胞胎的女兒,就讀同一所國中;國一剛開學,妹妹被分到A+班,姊姊被分到後段班。有一天,姊妹倆在走廊上說了幾句話,沒想到被老師看到,當場賞了姐姐一個巴掌。簡先生氣得不得了,跑到學校去想要給一點「壓力」;沒想到老師說:「前、後段班的同學不可以交談,是學校統一的規定;即使是親姊妹也不可以例外,這叫做不能以私害公。」

      

      隨著時日的推進,慢慢地妹妹變得不肯去學校了;簡先生問說:「妳受了什麼委屈?是老師打了妳嗎?」妹妹說:「老師不會打全校第一名的學生,只是我看班上同學每天都被打,實在是受不了。」簡先生其實也是有一點社會地位的人,但他對此束手無策。

      

      當時還沒有人本教育基金會,好像是我們正在籌備的階段;透過朋友的朋友,我知道了這件事,立刻就想跑去找校長理論。簡先生雖然面有難色,但也攔不住年輕氣盛的我。話是這麼說,但記得當時我提出的要求其實非常低調,只不過是要求把妹妹轉到任何一個普通班,讓她不必每天看到地獄的景象。當然,也是因為簡先生再三懇求,叫我千萬不可太過激烈,因為小孩總還是要去上學。

      

      校長的態度倒還客氣,說讓她想想辦法。但過了幾天,她就告訴我沒有老師願意接受「這種」沒出息的學生,居然想從人人羨慕的A+班轉到普通班。和她說來講去的,我的火氣越來越大,早就把簡先生的叮嚀忘到腦後去了;不但把姊姊被打的舊事又提出來,話也越說越重,大概就是說,你們這不是在辦學校,根本是在辦集中營,還加上說她個人不誠實、不誠懇、膽大妄為、違法犯紀的各種批評。

      

      說到最後,校長居然哭了,說她長這麼大從來沒有被人家這樣搶白過;我雖然丟下一句「誰叫妳要做這種事情」,但還是匆匆結束,不敢再給任何壓力了。然而,事情並沒有任何進展,直到幾個禮拜之後,我對校長表示要帶媒體朋友到學校採訪能力分班,妹妹才終於轉班成功。

      

      這是我的第一件申訴案(雖然案主還不是很情願),現在把它記在這裡,並不全然是因為想起從前,也是想要藉此向俐雅她們的工作致敬。俐雅她們後來的處理手法比我當年細緻很多,展現了更多的教育理念,並且對事情有較全面而周延的思考。所有這些,在這本書裡面都有詳實的記載。

      

      捧著俐雅這本書,看著這些年來走過的足印,我不由得有了一種自以為是的看法:任何人如果沒有看過這本書,就不足以談論教育,因為他不會了解他所談論的事情的真相,沒有真相就沒有說話的資格。

      

      然而,知道了真相,並不表示就能找到解決的辦法,如果我們只知道它是如此,但並不知道它何以如此的話。早些年,我們處理的比較多是體罰和能力分班的問題,那時候還可以說也許是雙方的教育理念有所不同(雖然我常覺得他們也不是基於什麼理念),或者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還有更好的教育方法;但是到了性騷擾或性侵案的時候,我就真的不能理解了:怎麼會有任何人可以放縱這種事情在學校裡發生而無動於衷?

      

      前面說的簡先生的小孩,那是在台北縣的學校;下面的事情,則是發生在台北市:一位將屆退休的老師,常常叫全班的女生站起來,走過去一個一個觸摸她們的身體;我打電話給校長,建議把這位老師暫時調做行政(先保護小孩,再看可以怎麼幫助老師),沒想到校長居然說:「他如果會做行政,那就好了。」這是什麼話?因為沒有能力做行政就該去班上害小孩?我氣得想摔電話,卻還耐著性子慢慢跟他解釋,但一點用也沒有──所以,這到底是什麼回事?平平都是人,校長想事情怎麼和我們「凡人」差這麼多?

      

      我曾經拜託俐雅去找「這種」校長或主任、老師深入談一談(唉,一點也不難找),看看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到底是怎麼樣;俐雅把過程寫在〈改革不是把對方當敵人,是在挑戰他們背後的價值觀〉那一章裡,裡面那位S先生就是我。大家可以去看一下,看看是不是能多一點了解,只不過,留下來的問題說不定更多。

      

      在這一章的最後,俐雅也記錄了「深談」回來後的討論。一位同仁認為我最大的缺點就是太過善良,以為任何人都可以再教育;對很多人來說,這恐怕還是新聞:我哪有他說的那麼慈眉善目,這些年來得罪的人還嫌少了嗎?

      

      我完全無意於「再教育」任何人,恰恰相反,我倒是怕被他們「教育」了去:他們的問題就是無心,或只肯用心在自己有利的方向;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只肯用心在自以為正確的方向呢?我一直想要了解他們,首先就是不願意像他們那樣不能了解別人──他們就是不願了解小孩或弱勢者的痛苦;其次,當然也是為了找到真正能促進改革的方法。

      

      這也不僅僅是為了教育改革,在追求轉型正義的過程裡,每個方面都會遇見抗拒的人;真正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而不是只看他嘴上喊些什麼,是我們能夠成功的唯一可能。

      

      捧著俐雅這本書,看著這些年來走過的足印,我不能不百感交集:台灣啊!我們的母親,這一條修復的漫漫長路,還要走到哪一天?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