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超乎想像的化學課:原來,拉瓦節、道耳頓、亞佛加厥,還有許多科學家,竟然和我們想得不一樣!

超乎想像的化學課:原來,拉瓦節、道耳頓、亞佛加厥,還有許多科學家,竟然和我們想得不一樣!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792047
巴金漢
李祐慈
天下文化
2017年4月28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4792047
  • 叢書系列:科學文化
  • 規格:平裝 / 327頁 / 25k正
    科學文化


  • 自然科普 > 物理/化學 > 物理/化學史











    科學教師常在想,要怎麼把科學教得更有趣,

    我想他們應該取經本書,教點科學史吧!

    ——《每日郵報》(Daily Mail)





    導讀? 從「化外之民」到「化學之民」? 李祐慈

    開場? 從科學有無限可能的年代說起



    第1堂課? 曲折起伏的開端

    第2堂課? 神祕的藥物

    第3堂課? 從香料貿易到天然物研究

    第4堂課? 原子像球一樣

    第5堂課? 德國成為化學中心

    第6堂課? 迷失方向

    第7堂課? 令人傷透腦筋的化學式

    第8堂課? 生命力是什麼?

    第9堂課? 獨一無二的苯

    第10堂課? 糾結不清的法國三人組

    第11堂課? 英吉利海峽另一岸

    第12堂課? 兩個義大利人的化學王國

    第13堂課? 銜尾蛇之夢

    第14堂課? 歡迎來到鏡中世界!

    第15堂課? 化學教我們的事



    致謝

    圖片來源

    名詞解釋

    附錄? 科學家列表

    ?





    導讀



    從「化外之民」到「化學之民」

    李祐慈

    本書譯者,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副教授




      2007年暑假,我在麻省理工學院就讀博士班二年級,剛剛考過資格考,卻對自己要不要繼續走化學的路,甚至是要不要繼續留在科學研究的環境裡,充滿了徬徨。教科書的世界乾淨、精準而美好,研究的世界卻如一團泥淖,矛盾、混亂而不確定。我懷疑我是不是把一切都搞錯了?



      懷抱這樣的疑問,我開始搜尋一些科學發展史的書籍。數學和物理這方面的書很多,我首先在學校圖書館找到了莫茨(Lloyd. Motz)和韋弗(Jefferson H. Weaver)寫的《數學的故事》和《物理的故事》,甚至借了歐幾理德的《幾何原本》。接受過科學的高等教育之後,再回頭思考這一切抽象、高度邏輯性與縝密推導而來的觀念從何而來,是非常具有啟發性的。



      許多人視數理為畏途,因為這樣抽象的思考本來就是非常「不自然的」,不符合人類與生俱來的直覺,更不符合日常生活的感知。現在中小學生數理課本上的基本教材,是古往今來人類史上最聰明的幾顆腦袋,歷經幾千年才建構出來的。我們確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每個人都是。



      但是,我學的是化學。對我來說,化學是一門獨特的語言,用它獨特的視角,站在最恰當的距離,剛好看清了原子和分子,為自然界所有的現象都提出了生動的解釋。化學又是一個直接訴諸感官的科學,沒有任何一種其他物質科學更能恰如其分解釋各種顏色、氣味、觸感、質地的來源。化學講分子間的交互作用,好像人際關係的愛恨情仇。化學如此精彩,幾乎可以解答所有自然現象,我非常好奇當初是怎麼建立起這門學科的。



      精彩豐富,超乎想像



      出乎我意料的是,敘述化學發展的科普讀物卻很少。化學史的課本是有的,但那太生硬無趣而難以消受。坊間的化學類科普書籍,又多半流於零星瑣碎的有趣知識和逸事,無法為我建構出歷史的圖像。我流連於學校圖書館的書架間,偶然發現了這本書。



      這本書一點也不厚重,內容卻豐厚扎實,和平常的書籍風格很不同,內容詳述了十五世紀以來化學發展的歷程。作者學識淵博,釐清了數量驚人的細節而寫成此書。但他同時也是位喜歡引經據典掉書袋的絮叨老先生。



      如果說《時代》雜誌的文章算是「平實直白」的話,這位老先生的原文,以中文來說根本是「詰屈聱牙」,充滿了典雅而「罕見」的詞彙,以及隱而不宣的「典故」。每句話「話中有話」的翻來覆去,有各種不知該笑還是該翻白眼的「英式幽默」,還有各種暗損歐洲化學家,好為英國同胞出氣的「公報私仇」。我為其中豐富精彩有如章回小說的史料大受吸引,又不禁覺得,無論從語言或情節來說這麼厚實的內容,我不好好轉成中文很難真正消化,於是就在「一時衝動」下,我決定要翻譯這本書。



      過程中我慢慢理解為什麼化學史的書那樣少。化學是龐雜的,我們念書時經常開玩笑:無機化學就是「無跡可尋」的化學(而有機化學就更講天分了)。化學的發展並不像數學或物理如此充滿循序漸進的邏輯,也不像生物是由眾多觀察歸納而來。化學的信仰建構在彼時不可見的原子與分子。我們說科學是「眼見為憑」,舊時的化學家卻只能期待「心誠則靈」。幾百年來化學的根基難以立足,偶然有人走了對的路子提出有啟發性的觀念,也因沒有直接的證據而一再被推翻。好不容易稍稍建立了測量的規範,又因為「無機」與「有機」世界中各種不相容的現象而難以統整。



      作者巴金漢是倫敦大學的退休有機化學講師,原本化學的歷史本質上就是「有機化學」發展的過程,無怪乎他對個中玄妙瞭若指掌。聽他一章章娓娓道來,有如在上一門「超乎想像的化學課」。一般教科書只用「道耳頓提出了原子論」、「定比定律」與「倍比定律」三兩句草草打發了學生,略過背後多少偉大的心智與艱辛的探索!化學的發展史,根本就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偵探小說,各種蛛絲馬跡只有到最後一刻兜在一起時,才令人恍然大悟拼圖的全貌!



      回首過往,摸索未來



      回顧過去的兩三百年,人類的物質生活以前所未有的驚人速度成長。如作者所述,西方社會的平均生活水準已經達到「中世紀的國王甚至無法夢想」的地步。我們不得不承認,化學的巨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這一路走來的篳路藍縷,值得我們再次回溯。



      化學的領域,也像所有其他的領域一般,充滿了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張力。化學家的性格,就像他們研究的分子一樣生動。這本書難能可貴的是,為許多鮮為人知的化學家重新確立他們在歷史中的定位。我特別喜愛書裡說的這一番話:



      許多人以為,科學需要一個又一個絕世的天才……才得以傳承下去。這種想法距事實甚遠。這些人的發現,即便當時沒有提出,幾年後也會有別人提出,也許是以化零為整或出自偶然的方式。



      我們傾向崇拜最有天分的人,對稍微黯淡的角色則也許不夠肯定……貢獻最大的不是個別的天才,而是當時的智力氛圍及實際環境,可以讓稍具才智之士都能開花結果,互相造就彼此的成功。



      利用研究工作的餘暇緩慢的翻譯,前後花了將近十年終於完成。對一位漸趨成熟的化學「學徒」來說,看懂字裡行間需要足夠的專業知識才能理解的細節,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滿足感的事情。而看到所有前輩如何在泥濘中摸索前進,他們的姿態不必然優美,對我更有安慰的作用。優秀的化學家必定要如偵探一般,可以忍受推理過程中種種的混亂與不確定,追求「守得雲開見月明」的甜美時刻。我還在摸索中。



      摘自《超乎想像的化學課》導讀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