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其眾多作品中,第一部最早問世的完整翻譯作品是1973年由女作家張秀亞所翻譯的《自己的屋子》(後來再版,更名為《自己的房間》)。女性主義者鄭至慧在2000年新版的導讀中指出,該書中譯發行的時間並不算晚,「稱得上與世界潮流同步」,不過當時台灣女性主義論述才剛剛發展,因此並未引起廣大共鳴。接下來的數十年間,各家出版社陸陸續續譯介了吳爾芙的幾部重要小說。吳爾芙在三十年的創作生涯中共發表了十一部長篇小說、數部短篇小說集、一部傳記、十餘部散文評論集,另有一部劇作、翻譯及自傳性作品,後人並陸續整理了她的日記、書信發表。綜而觀之,她算是相當多產的作家,書寫的類型也十分廣泛駁雜。不過,在台灣並沒有她的全集問世,若干較知名的作品則有數個譯本在市面上流傳,如《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 《歐蘭朵》(Orlando: A Biography)、 《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另外,有兩套書系以系統譯介世界文學經典為職志,都選錄了吳爾芙的作品為代表,分別是1987年由蔡源煌教授主編的《當代世界小說讀本:吳爾芙》,以及1999年鄭樹森教授主編的《世界文學大師選》,其中第八輯選錄了吳爾芙的三則短篇小說。
吳爾芙的女性主義面相也深深地影響了台灣的藝術創作與流行次文化,1994年由編舞家陶馥蘭(Tao Fu-lan)成立的多面向舞蹈劇場(Tao’s Dance Theatre)演出「奇女子歐蘭朵:穿越時空400年」(Orlando: A Journey of Four Hundred Years)。另外,一個受《自己的房間》啟發的劇團於1995年成軍,並以「莎士比亞的妹妹們」來命名,該團以實驗性的前衛表達方式,演出與性別議題相關的議題,目前已成為台灣重要的前衛劇團,
先前幾個階段,吳爾芙的影響力與接受度多源於其文字力量與文學成就,而她的肖像在第三個階段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批評家凱瑟琳.斯蒂普森(Catharine R. Stimpson)便說道:「在我們這個強調景觀與圖象的時代,許多人在讀吳爾芙的作品之前,早已經見過她了。」媒體與商業書市善於借用吳爾芙的形象做為女性作家的代表,特別是現代女性作家。例如金石堂書店(Kingstone)與誠品書店(Eslite)都在書店展示吳爾芙的大幅照片。2006年,萬寶龍精品名筆(Montblanc)在其「作家限量系列」甚至推出了以吳爾芙為名,向其致意的限量筆款:「透過精緻雕刻的扭索紋飾,喚醒人們對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傑出作品《浪潮》(The Waves)及其起伏不斷的人生之深遠記憶」(引自萬寶龍網站)。此作家限量筆款在各大百貨公司大量宣傳,顯示吳爾芙已被轉化為文化偶像。該品牌所塑造的形象是:擁有這樣一枝精品名筆,即展現了個人的品味與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