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葛文德作品《凝視死亡》+《檢查表》

葛文德作品《凝視死亡》+《檢查表》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4711225313672
葛文德
廖月娟
天下文化
2017年4月07日
220.00  元
HK$ 187  






ISBN:4711225313672
  • 叢書系列:健康生活系列
  • 規格:平裝 / 600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健康生活系列


  • 商業理財 > 專業管理實務 > 生產/作業管理











      《凝視死亡》



      你願意人生最後一里路,是眼神空洞的坐在輪椅上滑行嗎?

      你希望至愛親人的餘生,是靈魂被禁錮在病床上的軀體裡?



      現代醫學已經扭轉了嬰兒死亡率和傷病致死率,

      但是面對衰老和死亡,醫學能做的還是很有限。

      葛文德透過自己家庭和病人的故事,

      描述了衰老、死亡過程中的困擾、痛苦與無奈。

      醫師該如何與病人討論死亡?如何提供適度而不浪費資源的療法?

      如何協助病人在虛幻的期望與有品質的臨終生活之間,做出抉擇?

      這些不僅是醫學院很少會教的課,也是許多人避諱不敢面對的生命課題。



      葛文德毫無畏懼的迎向這個禁忌話題,

      以誠懇的態度、溫暖的筆觸,敘述老人安養、臨終照護的種種面向,

      揭示人生的終極目標可不是「好好的死」,

      而是「好好的活、有尊嚴的活過每一分鐘」。



      《檢查表》



      用對檢查表,輕鬆完成高難度挑戰

      葛文德醫生深入醫療、航空、金融及建築各領域取經,

      發現及早攔截錯誤、提高工作效率的祕密,

      只要90秒,就能小兵立大功!



      在現今世界,我們已累積了很多技能知識(know-how),然而可以避免的錯誤依然層出不窮。不管是醫療、施政、法律、金融,幾乎在每一個專業領域,你都可以看到令人洩氣的疏失。原因很簡單:知識的龐大與複雜已超過個人能力所及,換言之知識與實踐出現落差。儘管訓練時間再長、再嚴格,在技術上精益求精,甚至運用最先進的科技,也不能保證我們不會一錯再錯。



      作者葛文德深入各個領域取經,包括建築界、航空界、餐飲界、基金投資界等,發現一個減少疏失、提高工作效率與團隊精神的好方法,也就是「檢查表」。他把這些見聞融合自己的經驗,設計出一張可在九十秒內完成的手術安全檢查表,並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執行這個研究計劃,在全世界八個醫學中心試驗,結果大幅降低手術的死亡率與併發症。



      作者一方面提出檢查表的理念,也讓我們看到檢查表在實際運用時,如何以簡馭繁,避免疏失,讓人臨危不亂,提高工作效率。



    名人推薦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張笠雲、國立陽明大學校長 梁賡義、天主教羅東聖母醫院院長 陳永興、台大醫學院內科講座教授 陳定信、中國醫藥大學校長 黃榮村、台大生科學院院長 羅竹芳? ──共同推薦



      財團法人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 合作出版

    ?





    《凝視死亡》



    合作出版序?? ?讓老年人有尊嚴的走過生命最後旅程?? ?黃達夫

    推薦序?? ??? ?可憐身是眼中人?? ??? ?侯文詠



    前? 言?? ?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第一章?? ?獨立的自我

    第二章?? ?肉身解體

    第三章?? ?依賴

    第四章?? ?一個老人的生活願景

    第五章?? ?值得活的人生

    第六章?? ?放手

    第七章?? ?生死問答

    第八章?? ?勇氣

    結? 語?? ?幫助病人完成更大的人生目標



    資料來源

    誌謝

    讀後感?? ?韓良誠



    《檢查表》



    合作出版總序 樹立典範 黃達夫

    前言 小東西也能立大功

    第一章? 複雜

    第二章? 檢查表

    第三章? 向建築界取經

    第四章? 理念

    第五章? 初次嘗試

    第六章? 檢查表工廠

    第七章? 上路

    第八章? 檢查表時代的英雄

    第九章? 救命

    ?





    前言



      雖然我在醫學院學到了很多東西,可從來沒有人教我如何面對死亡。儘管在第一個學期,為了學習人體解剖學,我分到了一具乾癟、皮膚像皮革般的屍體,但教科書幾乎沒提到衰老或瀕臨死亡是怎麼一回事。我們不了解死亡過程,對臨終經驗一無所知,也不知道死亡又會如何影響到周遭的人。就我們所見,醫學訓練的目的就是教我們如何救治病人,而非照顧臨終病人,讓他們安然離去。



      記得醫學院曾舉行為期一週的病醫關係研討會,以讓我們成為更圓融、更有愛心的醫師。在那個星期,我們花了一個小時討論托爾斯泰的經典中篇小說《伊凡.伊里奇之死》。另外也有幾個星期我們曾練習身體檢查的禮節,學習避免不當的肢體接觸;還有幾週則探討社會經濟學與種族對健康的影響。一天下午,我們一起思索伊凡.伊里奇的境況——他得了某種無以名之的不治之症,一天比一天嚴重,最後躺在床上,奄奄一息。



      伊凡.伊里奇年四十五歲,是聖彼得堡中級法官,畢生為了社會地位汲汲營營。一天,他從梯子上摔了下來,腰部撞到窗框,感覺有點疼痛。幾天後,非但沒好,還更加疼痛,甚至不能上班。他本來「聰明過人、風度翩翩、充滿活力,而且討人喜歡」,然而因病痛而陷入沮喪,身體也愈來愈虛弱。朋友和同事都當他是瘟神,避之唯恐不及。他太太請了多位名醫來幫他診治,花了不少錢,但還是不知道他到底得了什麼病。那些醫師的診斷各有不同,給他的治療也都沒有效果。伊里奇就這麼活在痛苦當中,心中充滿怒氣,怨恨老天為什麼要這麼折磨他。



      托爾斯泰寫道:「其實,折磨伊里奇最甚的是欺騙、謊言。他周遭的人都說,他只是病了,只要好好靜養,接受治療,就能康復,不願面對他即將死亡的事實。」伊凡.伊里奇曾抱著一絲希望,心想,也許不久他就會好轉,但他日漸虛弱、消瘦,自知來日不多。他活在極度的痛苦之中,深深恐懼死亡。但他最難過的,則是他的醫師、朋友和家人都不承認他快死了。



      托爾斯泰寫道:「他非常希望有人能同情他這個垂死之人,然而就是沒有人可憐他。在漫長的折磨之後,他真的希望大家能同情他,就像同情一個生病的孩子(可他怎麼好意思這麼說?)。他渴望別人的憐愛與安慰。他知道自己是政府要員,德高望重,鬍子都花白了,因此不可能有人會來憐憫他,但他還是如此渴望。」



      在我們這些醫學生看來,伊凡.伊里奇得不到任何安慰,也沒有人承認他快死亡,這是主人翁個性與俄國文化的問題。托爾斯泰筆下那個十九世紀末的俄國似乎殘酷而原始。那個社會相信伊凡.伊里奇只要接受治療,必然能夠好起來。但我們又何嘗不是?不管伊里奇得的是什麼病,我們認為現代醫學必然能夠治好他的病,只不過我們也相信誠實和親切是現代醫師的基本責任。要是我們碰到像伊里奇這樣的病人,必然會懷著同情心醫治他。



      我們擔心的是知識不足。雖然我們知道如何同情病人,但沒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能正確診斷出來,並給病人妥善的治療。我們付了高昂的學費進了醫學院,為的是了解身體內部的運作、疾病的機轉,以及利用長期累積下來的發現和技術來遏止疾病。至於其他的,就沒想那麼多了。所以我們把伊凡.伊里奇所受的折磨拋在腦後。



      幾年後,我開始接受外科訓練、展開行醫生涯,我接觸到的一些病人使我不得不直視身體衰敗與人終將死亡的現實。不久,我就發現自己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麼幫助這樣的病人。



      接近生命終點之時,什麼是最重要的?



      我在擔任外科住院醫師之初開始寫作,最早寫下的文章中有一篇是約瑟夫.拉札洛夫的故事。拉札洛夫是在市政府服務的老公務員,他太太在幾年前罹患肺癌先他而去。此時,六十出頭的拉札洛夫因前列腺癌廣泛轉移,腹水嚴重,鼠蹊部和雙腿也都出現水腫,那陣子已瘦了二十幾公斤。一天,他在家醒來,右腿動彈不得,加上大小便失禁,於是住院治療。當時,我是實習醫師,正在神經外科部門學習。我在拉札洛夫開刀的前一天去病房看他。我們發現,癌細胞已擴散到他的胸脊,壓迫到他的脊髓。癌症進展至此,已無治癒的可能,但我們還是盡力為他治療。由於緊急放射線治療沒能使腫瘤縮小,神經外科醫師給他兩個選擇:緩和醫療或是切除壓迫到脊髓的腫瘤。拉札洛夫決定接受手術。我的任務就是拿同意書讓他簽字,代表他明白手術的風險,願意接受手術。



      我站在病房外,拿著病歷,手心冒汗,一直在想,到底怎麼談到這個話題才好。我們希望藉由手術使他的脊椎不再遭到進一步的損傷。然而,手術無法使他痊癒,不能使他擺脫癱瘓重新站起,也不能讓他回復原來的生活。不管我們怎麼努力,頂多只能讓他多活幾個月,而且手術本身風險很高。我們必須切開他的胸腔,取出一根肋骨,塌陷他的肺葉,才能看到脊椎。失血量一定不少,復原更是艱辛。由於他已經很虛弱,術後必然面臨併發症的嚴重考驗。手術可說是兩面刃,雖然可能改善他的病情,但也可能帶來更大的威脅,使他喪命。神經外科醫師已經跟拉札洛夫提過這些風險,但他堅定表達想要開刀的意願。現在,我必須進去,完成文件的簽署。



      躺在床上的拉札洛夫面如死灰,形銷骨立。我自我介紹說,我是實習醫師,要請他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字,確保他知道手術的風險。我說,手術可去除他脊椎上的腫瘤,但可能會有嚴重的併發症如全身癱瘓或中風,甚至可能致命。那時,他兒子也在病房內,問道,這麼做會不會太逞強了?拉札洛夫不高興兒子扯他的後腿。



      他說:「別放棄我,給我活下去的機會吧。」他簽好同意書,我走出病房,他兒子也跟著出來,把我拉到一邊,說他母親之前在加護病房躺了很久,靠呼吸器苟延殘喘,直到過世。當時,他父親曾說,他絕不要這樣,現在卻一意孤行,再危險都不顧。



      當時我認為拉札洛夫先生堅持開刀實在是不智之舉,現在依然這麼想。他真是失算,但不是因為手術風險太高,而是因為手術並不能讓他得到他真正想要的,也就是重拾健康人生。手術再怎麼成功,他依然羸弱,一樣需要有人替他把屎把尿。他追求的只是一個幻想,卻可能因此踏上一條漫長而痛苦的死亡之路——事實正是如此。



      從技術層面來看,這次的手術可說無懈可擊。開刀房團隊總計花了八個半小時切除侵犯到脊椎的腫瘤,然後以樹脂骨泥填塞脊椎被侵蝕的缺口。手術終於解除了脊髓的壓迫。但拉札洛夫一直沒能恢復,在加護病房出現呼吸衰竭、全身性感染、血栓等問題。我們給他抗凝血劑以對付血栓,他卻因此出血。每天我們都有節節敗退之感,最後不得不承認,他已經回天乏術。術後第十四天,他兒子請我們住手。



      主治醫師要我為他拔除呼吸管——他賴以為生的管線。我查看含有嗎啡的點滴,看流速是否已調到最大,他才不會有吸不到氣的痛苦。我想,他說不定還有聽覺,於是彎下腰,在他耳邊輕輕說,我就要幫他拔除呼吸管。管子拔出之際,他咳了兩、三下,一度張開眼睛,很快再閉上。他的呼吸愈來愈費力,不久就停了。我把聽診器放在他胸口上。他的心跳聲愈來愈弱,終於停止。



      自從我寫下拉札洛夫先生的故事,至今已過了十多個年頭。我最深的感觸並非他的決定有多糟,而是我們沒能誠懇的把所有選項都攤在他面對,跟他討論。我們很會跟病人解釋每一種療法所具有的危險,但我們不曾真正碰觸疾病的現實。幾個月治療下來,拉札洛夫的腫瘤科醫師、放射科醫師、外科醫師等,無一不知他不可能痊癒,但還是眼睜睜看他受盡折磨。我們不曾使他看清事實的全貌,沒坦承自己的能力終究有限,更別提跟他討論在接近生命的終點之時,什麼對他而言是最重要的。如果說他在追逐幻想,我們又何嘗不是?他躺在醫院裡,癌細胞已擴散到全身,致使身體部分癱瘓,要使他回復到幾星期以前的狀況,機率可說是零。而我們似乎無法承認這樣的事實,幫他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沒能面對現實,沒能給他安慰,也沒能引導他,告訴他要怎麼做。我們只是給他一種又一種的治療,騙自己相信,說不定會有奇蹟出現。



      我們並不比十九世紀那些為伊凡.伊里奇診治的醫師來得高明。有鑑於病人受到種種有如酷刑的肉體折磨,說實在的,我們恐怕比那些古早時代的醫師更糟。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你不得不懷疑:莫非我們才比較原始?

    ?
    葛文德




    其 他 著 作
    1. 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
    2. 清單革命:不犯錯的祕密武器
    3. 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4. 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
    5. 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6. 檢查表:不犯錯的祕密武器 The Checklist Manifesto
    7. 與醫生有約 套書
    8. 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25週年紀念)
    9. 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