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本語3:敬語、人物對話、書信書寫、文化歷史……學會連日本人都會對你說「讚」的正確日語
定價87.00元
8
折優惠:
HK$69.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與那國台灣往來記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49226
松田良孝(Matsuda Yoshitaka)
蘆荻
聯經出版公司
2017年3月30日
130.00 元
HK$ 110.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0849226
叢書系列:
聯經文庫
規格:平裝 / 336頁 / 25k正
聯經文庫
分
類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其他
同
類
書
推
薦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隨書贈〈十九世紀臺灣輿圖〉&〈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經典復刻】
福爾摩沙時尚圖鑑:大襟衫、馬面裙、三把頭、剪鉸眉、燈籠褲、瑪莉珍鞋……三百年的台灣潮服誌【獨家特贈穿越福爾摩沙吸水杯墊組(乙組三個)】
福爾摩沙時尚圖鑑:大襟衫、馬面裙、三把頭、剪鉸眉、燈籠褲、瑪莉珍鞋……三百年的台灣潮服誌
霹靂盛典:風起雲湧40年(限量典藏盒)(作者親簽版)
霹靂盛典:風起雲湧40年(悅讀版)
內
容
簡
介
歷史的共同生活圈如何被現代政治的國境線撕裂?
《八重山的臺灣人》作者 松田良孝 最新作品
追述台灣東部面對太平洋黑潮,這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目
錄
序 雖近猶遠�廖鴻基
基隆.和平島
南方澳(蘇澳南方)
前言
序章 刺旗魚
第一章 前往台灣
第二章 蘇澳南方的琉球人
第三章 新港
第四章 基隆
第五章 終戰
第六章 戰後生活
第七章 重返台灣
第八章 走私
後記
參考文獻
?
序
推薦序
雖近猶遠 海洋文學家
廖鴻基
那是個還只有收音機的年代,聽廣播劇時,收音機頻道轉著轉著,偶爾會跳出帶著喳喳雜音的日語廣播。阿嬤說,是日本電台的放送。當時我以為,電波或許會像光線漫射有時跨海穿越時空,老遠的從遙遠的日本跑進我們家的收音機裡。
小時候,好幾次有琉球來的一對中年夫妻到家裡作客,阿嬤和父母用日語與他們交談,記得那男的特別喜歡吃肥豬肉,每一口都讓他好像很久沒吃到豬肉般的搖頭嘆息,女的喜歡吃阿嬤做的台式醬瓜,而我們都喜歡他們帶來帶著甜味和酒味的日式醬瓜。後來才曉得,男的是阿嬤的遠方親戚,年輕時就到琉球做茶葉生意,娶琉球太太。後來,阿嬤和父母也去了琉球拜訪他們好幾趟,每次都會帶回來又甜又好吃的美國巧克力,以及草綠色的美軍衣物和軍毯。
這些回憶感覺遙遠,就像日本在我印象中那般遙遠。
花蓮高中海崖下,有個鳥踏石漁村,高中時常翹課去村子裡或海邊徘徊,不少縱谷來的同學寄居在村子裡。大約三十年前為了寫「消失的漁村」為主題的雜誌邀稿,再次回到踏石漁村做訪談,記得村民們在訪談時提及,村裡的房舍建築式樣及工法很特別,村人稱「琉球厝」;
他們解釋說,村子最早是宜蘭龜山島藍姓家族遷徙至此,後來幾位琉球漁人在此建屋定居,逐漸發展成漁村。
直到那次做完訪談後,我才曉得,日本雖遠,但琉球好像不遠。
記得三十歲當討海人第一次出海捕魚,搭乘的是我們討海人稱為「鏢船」的漁船,這種漁船最大不同是有座標台突出於船尖外。中秋過後,東北季風逐漸增強,「丁挽」(白肉旗魚),會在這時節來到台灣東部沿海,牠們常在浪牆上衝浪似的露出尾鰭,鏢漁船就在這個季節冒浪出海鏢獵旗魚。這是一種鏢手立於鏢台前緣,手持長鏢,冒浪追獵海上奔游旗魚的「鏢刺漁業」(本書中稱「突棒船」)。鏢手位置四周並無欄杆或繩索防護,大浪下作業,鏢手平衡感要好,更需十分膽識。
「不曾見過這樣直接、勇猛,而且死不干休的挑戰,這是一場滔天巨浪般的演出,沒有劇本,沒有觀眾,一場遠離人群的演出。」這是當年我搭乘鏢漁船對於鏢旗魚作業的一段描寫。
問過不少鏢船老漁人,如此高難度、高風險的鏢刺漁法,如何傳續下來的?
聽過最多的回答是:「琉球人帶進來的漁法,經我們討海人改良而成。」
也聽過不少老討海人談起過去在琉球人船上學討海,曾受過「日本精神式」的嚴格訓練,「想當鏢手,船隻一離港,就被叫上去站鏢台,大浪下鏢台劇烈起伏,往往一站上去就是七、八個鐘頭不准下來。」
經過這些我們老討海人的傳說,這才發現,琉球離台灣真的不遠。
過去,琉球人頻繁來過我們這裡,曾經住在這裡一段長時間,也在我們海域裡捕魚,並將漁撈技術傳教給我們如今已幾乎完全凋零的老討海人。這些琉球人,在這本《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與那國.台灣往來記》書中記載,大多數來自與台灣距離最近的與那國島。
多年的漁村或漁撈經驗,我曉得,與那國島與台灣的關係應該曾經十分密切。
後來查地圖才確認,就在我時常看海的花蓮海邊,或討海捕魚或尋找鯨豚的海域,往東北東望去,不過大約一百四十公里外,就有一座屬於日本,屬於琉球八重山群島最西緣角落,名為「與那國島」的小島(這座小島離東京二千二百一十二公里遠)。
不僅驚訝還有些震撼,年輕時看海,常想像那海天盡頭是否有座島嶼、有另一片世界存在?那如歷史記憶般滲入的收音機電波、隨漁村消失而如今已完全不見蹤影的琉球厝、琉球來的親戚、鏢漁船、我們老漁人的琉球討海師傅,在這本書中,那麼具體而近切的就隔著一道黑潮海流,仍然存在於不遠前方。
《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與那國.台灣往來記》,讀完這本書後,有如一幅記憶拼圖終於完成的感嘆。這本書對焦般,原來如此的還原了原本朦朧不清的記憶而豁然開朗的清晰起來。這書完全、完整的回應了上述個人成長背景與琉球相關的記憶。
一如本書「後記」提到的,「本書乃是一部描繪與那國島人們與台灣之間往來歷史的作品。」儘管本書設定的閱讀對象是日本讀者,目的是透過兩島間的田野訪談來重新整理這段幾乎被遺忘的歷史,喚起日本重視這段消失中的偏鄉離島,關於琉球群島的生活智慧與文化。
書中場景,隔著黑潮兩岸,與那國島和台灣,一大、一小兩座海島,同屬太平洋西緣,東亞陸棚東緣,無論地理或人文,都算是同個生活圈。
台灣是個四面環海的海島,應該算是群島國,由台灣這座大島,這隻母雞,帶領周遭一百多座小島,一百多隻小雞,組合成的以台灣本島為主的群島國。而與那國島,與台灣過去的種種關係,理應是其中一隻小雞,但現實猶如書名「國境斷裂」,太平洋戰爭結束後,台灣和與那國島間,被劃上了一條國境線。國境,如一把利刃,一刀劃開了兩座島嶼間雖近猶遠的親密或疏離的今昔之別。
戰爭結束國界畫下初時,因地理、歷史時空的慣性,兩邊船隻依舊頻仍往返,一段日子後,才因「走私」緣故被嚴格禁絕。書中訪談人物之一,談及走私議題時,拋出了一個頗為震撼的疑問句:「只因為國家分離,所以就得被說成是『走私』嗎?」
現實如此,兩島間若是母雞小雞關係的話,就是物資運輸,切開來的現實就變成是「走私」。運輸和走私只是活生生被切開的例子,原來兩座島嶼間的人事物原本絡繹不絕來來往往,人為的蠻橫無理劃上一條國界線後,人情、文化、歷史的斷裂如一道再也無法輕易跨越的鴻溝。
這本書或許是為日本讀者而寫的,但因為和台灣地理、歷史距離不遠,書中盡是熟悉的地名,是我們生活的家園,陌生的是,今昔對比的差異感,以及本書的日本(與那國島)觀點。
讓我感嘆最深的是,親密和疏離交錯,不遠但已然遠去的這段台灣面向太平洋的歷史。
本書開始閱讀時,或許會覺得是一部為了研究目的而作的田野訪查報告,對一般文學作品來說,的確是「硬」了些。但到了後半部閱讀時,就能了解作者的細心及用心,處處是得以證明的真實且近在身邊的臨場感,將本書的張力與魅力欲罷不能的完全給撐開了。
五年前因參與活動,得以從花蓮港搭船航行至與那國島西側的久部良港。
航程中當視野中浮出與那國島西崎岬時,回頭還清楚看見台灣高聳的山陵線浮在雲端。聽說在與那國島上,晴朗又水氣少的日子,可清楚看見台灣山嶺。
前言
距離台灣最近的111公里……
每當說起有關與那國島的事時,總會在如詩如歌的文句中,湧現起這個旋律。
這111公里,究竟是連結哪兩個地方的距離呢?
在與那國島這邊,我們可以立刻清楚地答道,最接近台灣的,就是位在西端的西崎。
那麼,台灣這邊又是哪個地點呢?
正確答案是位在宜蘭縣蘇澳鎮的蘇澳南方(南方澳),一座位於台灣東部的港口城鎮。
在這「最近的111公里」、狹窄的海路間,曾經有過一個時代;在那個時代,與那國島的島民曾積極奔走於這條路上。
那是什麼時候的事呢?
從以前一直到戰爭結束後數年的時期。
為了什麼目的而奔走呢?
有些人是為了工作。
也有些人是為了求學。
還有些人是活躍於與那國與台灣之間,從事著「地下貿易」的工作。
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或許也會想試著從與那國島前往蘇澳南方一趟吧!不過,只要稍微調查一下,就可以發現這並不是一段輕鬆愉快的旅程。
首先,你必須從與那國島前往石垣島或那霸,從那裡搭飛機前往台灣的台北市;接下來,你要從台北搭巴士或是火車,花上兩個小時來到蘇澳火車站,接著還要再轉乘巴士或計程車,才能抵達蘇澳南方。
這樣一趟就得花上一整天,搞不好還得先找個地方住宿下來才行。所謂「最近的111公里」的旋律,其實遠比歌頌的還要遙遠許多。
「既然如此,那麼與那國島和台灣,事實上並非如此接近是嗎?」
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或許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吧!
不過,還請稍安勿躁,不要這麼急著做出結論。
渡過這片海洋,從與那國島前往台灣的人們,他們的想法是怎樣的?請側耳傾聽他(她)們的話語吧。然後,你應該就能體會到一水相連的與那國島和台灣,那種彼此貼近的感覺。
本書,正是一本以那些渡過海洋前來台灣的人們所言所語為主軸,描繪出與那國島和台灣關係的作品。同時,我也嘗試用這種「說故事」的方式,將描述當時景況的紀錄與文獻包含其中,好重新建構起那段只屬於與那國島、與台灣之間密切牽繫的歷史。
故事的開頭是從大海開始的。
我提起筆,開始描繪某個渡海前往台灣的與那國島年輕人,追逐旗魚的畫面──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