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開始吧!83歲和86歲的菜園生活。
在《積存時間的生活》誕生之前,
有幾位年輕人和津端夫婦合力完成這本書,
本書彷彿春天精靈般地,以年輕的、俏皮的、生動的眼光,
記錄津端爺爺和英子奶奶的生活。
我們發現,別有一番風味,甚至放進更多細節和情感。
農田中,一間沒有玄關只有一個大房間的木屋,
種植蔬菜,在廚房裡做好保存食品,分送給親友,
跟著春夏秋冬轉變,過著簡樸卻優雅的細緻生活。
慢慢的,少少的,不斷地重複每一件小事情。因為生活本來就是每天一點一滴的累積......
本書重點
《積存時間的生活》作者津端修一與津端英子,在退休前搬至高藏寺新城定居,從調配菜園的泥土開始,一點一滴建造出屬於自己的房子和菜園。
負責家庭紀錄、環境整理的修一先生,用十足「理科」性格做得絲毫不差;掌握家庭中心的英子女士,在沒有新式料理機器的小小廚房中,用菜園裡當季的蔬果變化出一道道美味的料理,分送親友、招待訪客。家中沒有太多便利的物品,只有耐用的家具和餐具,連電話也是老式的轉盤撥號。「我喜歡要花費時間和勞力,而且不怎麼方便的生活。」修一先生說。有種從容不迫的淡雅,回歸到好好生活的初心,這就是津端家的風格。
隨著四季的推移循環,用五感體驗季節的生活方式:春日裡的播種、夏季的自製麥茶、秋季開始準備保存食品、冬天為農田鋪上落葉以躲避冷冽。雖然沒什麼錢,津端夫妻卻仍舊懷著怦怦然的心情面對未來。
【結縭五十年的夫妻之道】
結婚五十多年,縱使兩人的個性截然不同,英子女士和修一先生卻會按照自己的方式為對方著想。個性有點粗枝大葉的英子女士,說話往往過於直白,有時會讓細膩感性的修一先生覺得強硬,因此,修一先生設計出留言板來提醒彼此重要事情,免得太嘮叨會把關係弄僵,也讓夫妻之間可以留下空隙。
英子女士一直都心胸寬大地支持修一先生的帆船航行夢,如同母親守護調皮搗蛋的兒子。相對的,對於英子女士的事情,修一先生也不會出言干涉。英子女士說想要購買什麼東西或想要做什麼事,他都會回答:「很好啊。」
他們之間有一個默契,就是「無論如何都不勉強對方。」偶而鬥鬥嘴,卻不會吵架或爭執,「畢竟爭吵過後會很不舒服,我喜歡小春日和的溫暖。」英子女士說。
【順應四季的生活節奏】
修一先生在屋子西側種了一百八十棵樹,形成一片漂亮的雜樹林。春天有新綠,秋天有紅葉。夏天會擋太陽,涼快得不需要冷氣機,而到了冬天,雜樹林會送來落葉和溫暖的西曬,柔和地護衛津端家的生活。
與自然同步的津端家,在春日下播種,入夏之後,連家中的陳設也會換成夏季專用的,方便通風。紙窗換成蘆葦窗,餐具廚裡的陶瓷器換成玻璃器皿,寢具也從棉質變成麻料。「很奇怪,連房間的空氣都會變得很清涼。」
秋天時,英子會把庭院前面的大量柿子、柚子、斐濟果等秋天的味道裝箱打包,寄給每年都在引頸盼望的親朋好友。冬天會把年底採收的香菇曬乾冷凍保存,並鋪上落葉為植物保暖。
津端家的生活打開各種感官,全面感覺到四季的轉變,扎實緩慢,一點一滴地累積出細緻的質感。
【英子女士的味覺傳承】
從小累積的味覺,永遠也不會忘記──這是英子女士切身的體會。所以從孫女花子小姐出生,英子女士就一心想要將同樣的味覺傳授給她。因為擔心居住在東京的女兒因為工作忙碌而偷懶,英子女士常常宅配從菜園採收的「真正的蔬菜味」,或是親手做的「奶奶的味道」。從孫女花子小姐念幼稚園時開始,寄送歷史已經超過十八年了。
「無論男女,只要有工作在身,就會有很多事情要忙,我知道那是無可奈何的。但是過了六十歲退休了,大可以嘗試很多事情。不要只顧著玩,也必須想一想至少傳點什麼東西給下一代,讓他們過上豐富的日子。」英子女士睿智地分享著。
【津端家之味】
英子女士習慣以菜園採收的當令蔬菜為主,並向熟悉的商家購買牛豬雞肉或魚肉,再花心思料理。無論男女老少,無不大力稱道,吸引很多人造訪,英子女士說:「因為有機會招待客人,生活才會產生張力,反而使我們有生命賴以維繫的感覺。」
修一先生的手工培根也是大受歡迎的招牌菜,在自行搭建的磚造爐子中,用從庭院中摘取的櫻桃木片或月桂葉慢慢燻香。
津端家的生活支柱和核心是英子女士的廚房。肉派、烤牛肉、無花果醬、甜煮梅子、醃蕗蕎、醃木瓜等,每道菜餚都是要花點時間製作,卻可以從中吃到當季的真滋味以及烹調者的細心照料。書中公開製作流程,但卻沒有調味的比例,希望大家可以多依賴味蕾,做出屬於自己的家庭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