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餐前酒,微醺得宜
大概在20年前,日本的侍酒師大賽上出現了「實技測驗」的項目。主辦單位準備了吧台以及各種酒與酒杯;參賽者必須依照考題所提示的季節、用餐人數及目的,調出最適合的餐前酒。
為客人端出餐前酒,是非常需要速度與品味的任務,因此,我深深認同這是考驗創意與技術的好題目。但賽後卻有不同的聲音表示,因日本關西地區的餐廳,少有飲用餐前酒的習慣與文化,這種出題方式對關西地區的選手有失公平。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大概是因為關西人覺得,用餐時一定會喝葡萄酒,所以就不需要特別點餐前酒來喝,這倒是十分符合關西理性主義的表現。
我想無須多做說明,餐前酒就是於餐前飲用,給胃適當的刺激以促進食慾,也吊一吊人的胃口,讓用餐者更期待接下來的餐點。在法國的餐廳或咖啡廳用餐時,服務生一定會問:「用餐前要喝什麼呢?」如果在日本,大部分人則會搶在服務生提問前就開口說:「總之,先來杯啤酒吧!」
總之,先來杯啤酒!
以前,日本有些時髦的頂級法國餐廳不提供啤酒,這種餐廳不知該說是太自以為是,還是搞不清楚狀況,在日本飯前先來一杯啤酒,早已成為不成文的餐桌禮儀。我記得某次梅雨季,和朋友約了去法國餐廳用餐,但那家餐廳不提供啤酒,正好餐廳前面有一家超商,我索性直接去超商買酒,就這樣拿著一瓶罐裝啤酒,邊喝邊走進店裡。其實,日本人這麼熱愛啤酒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日本的夏天悶熱無比,讓人不管做什麼事,都想先喝杯啤酒消暑,故順理成章的,自然會拿啤酒來當餐前酒。
日本這句「總之先來杯啤酒。」可說是風靡了一世。雖然有些人覺得,這樣就不用猶豫要點什麼酒,但我認為,這種盲目跟風的心態不太恰當。也有些人覺得,每次都一成不變的說:「總之先來杯啤酒……」很無聊,偶爾點些別的酒不是比較新鮮嗎?所以,京都市市議會便在2012年12月,一致通過「以清酒乾杯」的條例。
這麼做的目的,是藉由推廣以清酒乾杯的習慣,讓清酒更加普及,促進大眾更了解日本文化。不過,這畢竟只是理念性的條例,沒有任何拘束力與罰則。
政府會出這樣的怪招,也不是沒有原因,因為近年日本酒在市場的占比日漸消退,對以美酒產地伏見聞名的京都而言,更是受到強大衝擊。故京都市政府才會主辦各種乾杯活動,積極推廣日本酒。不過,為此特別訂立條例,似乎是搞得有點太盛大了,我想這可能是想模仿法國第戎市,推廣著名雞尾酒「基爾」(編按:由白葡萄酒與黑醋栗糖酒混合而成)的做法。
提到乾杯,折口信夫(釋迢空,日本民俗學者、國語學者)曾主張,「乾杯」不應作為祝詞,應該以「恭喜」來表示賀意。但如今,「乾杯」似乎已廣為全球所知,暫時還找不到能代替「乾杯」的祝詞。
這讓我想起最近參加許多追思會,「獻杯」一詞更讓我感到困惑。理論上,也不該有「獻杯」這樣的祝詞,但卻很多人這樣用。在某個作家的追思會上,擔任司儀的日本放送協會(NHK)主播說:「那麼,就由不才帶領大家獻杯給○○老師。」在這種
哀悼的場合,用獻杯實在不太適合。如果我受人委託擔任司儀,應該只會說:「請大家面向故人遺容靜默。」
還有一次,也是在某位作家的追思會,擔任司儀的人好不容易沒用獻杯,只說:「請各位安靜的喝完手中的酒。」結果,有一個人不知是否沒聽到,只有他大聲喊出:「獻杯──」,好不尷尬。
餐前酒,微醺得宜
再回到餐前酒的話題上,所以,到底要怎麼選擇餐前酒呢?我認為,它就像是為了讓用餐更愉快的序曲,所以應避免喝會減低食慾、損害味覺或嗅覺的烈酒。再者,因為是在空腹狀態下喝,建議還是配些下酒菜,不要喝得太醉為佳。享用這篇餐前酒後,請各位看官好好品嚐今晚餐桌上的主題,享受千變萬化的美酒與文學世界。
推薦序一
閱讀已是浪漫的微醺
我曾經循著日本作家筆下提過的酒吧,進行過幾趟文學酒館之旅。比如吉本芭娜娜、森見登美彥以及在這本《微醺。與大文豪獨酌》書中提到的村上春樹、太宰治等人。
村上春樹迷肯定都知道,他熱愛威士忌和冰啤酒。臺灣人這幾年流行說的「小確幸」一詞,即出自村上春樹的散文集中,他對啤酒的描述。他曾說過在炎炎夏日運動結束後,若能來一杯冰涼暢快的啤酒,那麼就是生活中微小而確切的幸福。又或者,他說過在自己尚未成為小說家以前,有一天在神宮球場外野席,一個人躺在草坪上飲著冰涼的啤酒,抬頭望天空,悠閒的眺望著比賽。就在啤酒入喉的當下,他說:「對了,來寫小說看看吧!」也早已成為村上迷奉為經典的畫面之一。
我便因為這段佳話,第一次拜訪了神宮球場。而他在《挪威的森林》中寫過渡邊君會去的新宿爵士樂酒吧,我也特地按「文」索驥親自朝聖過,想像在冬夜,一個作家在心底迴盪的城市樂章。
太宰治喜歡去的淺草「神谷BAR」已有百年歷史,曾是我的文學酒館行旅路線之一。神谷BAR的招牌酒「電氣白蘭地」不僅是他的摯愛,同時也被晚近的暢銷作家森見登美彥以幽默的筆法,創造出「偽電氣白蘭地」在作品中登場。太宰治愛酒成癡,時至今日,就連在三鷹的太宰治墓園裡,也總有書迷會在他的墓碑前獻酒,一年到頭從未間斷。
日本始終存在著濃郁的喝酒文化,光是在居酒屋裡就有不少關於飲酒方式,且在斟酒之中還隱藏著輩分與性別的差異。想要融入日本社會,就必須明白那些潛規則。想要跟愛去居酒屋的日本人做朋友嗎?就算你不太能喝酒,開啟幾個關於《微醺,與大文豪獨酌》提到哪些作家愛喝什麼酒的話題,肯定氣氛迅速融洽,也讓人對你刮目相看。
最後必須坦承,我其實是一個不太能喝酒的人。不太能喝酒的原因不是不喜歡酒,只是因為體質的關係對酒精容易過敏,所以總只能淺嘗則止。可是即便如此,我仍想說我是「喜歡酒」的。我「喜歡酒」更精準的說,是我喜歡杯觥交錯的氣氛,喜歡飲酒的環境,喜歡在喝酒的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尤其是日本作家當美酒入口,意識滑入微醺之際,逐漸在他們身上以及文字創作中,醞釀發生的那些或虛或實的故事。
無論愛酒或不愛酒,這本《微醺。與大文豪獨酌》都能讓你了解善用文字的作家,如何利用妙筆生花的創作能力去形容酒的美好。字裡行間,如此的閱讀感受,恍若飲酒,其實已是一種浪漫的微醺。
旅日作家、暢銷書《東京模樣》作者�張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