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之間,本書已推出第五版,作者非常感謝讀者們在這些年來的支持與推薦,因而對每次的改版都是戰兢以對,不敢輕忽,若是本書對您果真有所助益,也請您不吝於在網路上將新版推薦給有需要的朋友們。不論國考、社工師、研究所、轉學考、修課參考、甚至純為興趣,相信它都是一位2D的好學伴,稱職的小老師。至於近年來的國考與社工師,有幾項重大的變化,值得讀者在閱覽前留意:
一、研究設計屢見不鮮
以往本為研究所考試專利的研究設計題,伴隨著評估研究的流行,因而在高、普、師的考試中也司空見慣,必須在考前預先擬定量化與質化之設計各兩份,以備不時之需。
二、質性研究日益重要
以往固定只在高考佔分25%、普考絕不會考、社工師不超過5%的質性研究,如今早已跨過這些界線,而且在各類考試都有佔分超過30%的紀錄,顯見勢已難擋,不可再消極以對。
三、社會統計不可不知
歷年來這部分的配分比重約在15%∼25%不等,有時還可能缺席,但近年不但年年都有,連普考等四等考試都無法豁免。雖然此一環節的門檻較高,至少要把握每章的專有名詞、圖表判讀、公式用途等,以免錯失那些送分意味濃厚的基本題型。
四、實務情境提高警覺
過往的考題很偏重原理原則,往往和社會工作的實務沒有必然關聯,「就法論法」的意味強烈;但現今的考題不然,在社工師、社會工作人員(通常是地特四等)、社福特考,都有不少圍繞著評估研究的實務情境題出現,這趨勢甚至還蔓延到高普考。
五、命題師資正在轉變
隨著老成持重的資深學者陸續高升、退休或不再參與試務,近年來有不少新血老師投入典試委員之行列。在命題上,有些新老師並不熟悉面對數千位考生的命題和僅有數十位考生的期中考有何區別,偶而會有題意模糊或包山包海之題目出現,即使看來很陌生,但所有考生都會困擾,請鎮定判讀題意之後,以中庸之道作答。至於閱卷上,有些新老師理想性很高(通常來自社會學界),希望重溫自己唸博班時求新求變的筆觸,造成了對有通盤考慮的通說答案評分過低、卻對不守成規的單點突破過於高估的傾向,令無辜的考生莫可奈何,這在社會學的情況比社會研究法還嚴重得多。作者在此建議,為求安全起見,除了該有的通說都要有之外,別忘了舉出特殊的例子、展現一點別出心裁的內容,以盡量減少剛開始學習出題的老師在試務上的不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