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平田晃久 吉村靖孝

平田晃久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189345
日?????????
謝宗哲
五南
2017年1月25日
217.00  元
HK$ 206.15  






ISBN:9789571189345
  • 叢書系列:博雅文庫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8.2 x 25.7 cm / 普通級
    博雅文庫


  • 藝術設計 > 建築 > 建築家傳記/文集











      相對於老經驗建築家引以為傲的、本身事務所長達20-40年的歷史,年輕建築家再長也只有10年左右的程度,就事務所而言的實績也還不多。相對於伊東豊雄、內藤廣、隈研吾分別是1942年、50年、54年出生,平田晃久及吉村靖孝至少年輕了2-3個世代。



      從2000年代的後半以來,就如同被稱之為「年輕建築家熱潮」的那樣,相較於經驗與實績,年輕世代之作品與思想更廣受注目。核心是1971年以後出生的建築家,平田與吉村堪稱其中的佼佼者。



      平田晃久和吉村靖孝這兩位日本人氣建築家具有很多共同點。其一,年齡相仿;其二,兩人均在「仙台媒體中心」建築設計比賽之時,看到了設計的希望;其三,兩人均於2005年成立自己的事務所。



      透過相互的訪談來回顧這些足跡,讓各自的理論與戰略的差異變得更明白。透過建築家的類型,以及使用語言都截然不同的2位建築家的對話,讓他們兩人不僅產生相乘效果,更產生宛如光暈般的反射。

    ?





    平田晃久篇Akihisa Hirata



    CHAPTER 1 到獨立為止前的平田晃久|1971-2005年

    INTERVIEW01 平田晃久「染」上建築的理由(2012年)──從成長背景到在伊東事務所的活動為止

    DIALOGUE 師徒對談|伊東豊雄「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平田晃久

    仙台媒體中心(Sendai Mediatheque)以來所持續的各個糾葛



    CHAPTER 2 閱讀平田晃久〔前篇〕|2005-2008年

    PROJECT01 ?屋本店(2006年)

    PROJECT02 OORDER(2007年)

    PROJECT03 sarugaku(2007年)

    PROJECT04 IENOIE(2008年)

    READING01 注目的三十歲年代所思考的、這樣的家(2008年)

    READING02 傳達給發包者的簡報(2008年)

    COLUMN 前輩˙同輩˙後輩口中的平田晃久

    01|竹山聖「建築家、京都大學大學院准教授」

    02|藤本壯介「藤本壯介建築設計事務所代表」

    03|中山英之建築設計事務所代表

    04|大西麻貴「onishimaki+hyakudayuki architects/o+h」

    05|小?一浩「橫濱國立大學大學院Y-GSA教授、CAt Partner」



    CHAPTER 3 閱讀平田晃久〔後篇〕|2009-2012年

    PROJECT05 alp(2010年)

    PROJECT06?? Coil(2011年)

    PROJECT07?? Milano Salone(2009-2012年)

    PROJECT08 Hotel J(預計2014完成)

    READING03 設計競圖的勝利已在眼前?(2011-2012年)

    EXHIBITION 最新的展示3件作品(2012年)



    CHAPTER 4 解構平田晃久︱2005年獨立以後

    INTERVIEW02 吉村靖孝所訪談的、關於平田晃久的核心(2012年)—繼屋頂、皺摺、纏繞所持續的平田流發想

    READING04 以10分鐘了解平田晃久(2007年)

    HISTORY 平田晃久年譜

    STAFF 平田事務所員工名單(STAFF LIST)



    吉村靖孝篇Yasutaka Yoshimura



    CHAPTER 1 到獨立為止前的吉村靖孝︱1972-2005年

    INTERVIEW 01 吉村靖孝「染」上建築的理由[2012年]—從成長背景到開設最初的事務所為止

    DIALOGUE 師徒對談︱古谷誠章「早稻田大學教授,NASCA」×吉村靖孝

    挑戰計畫無法計畫的難題



    CHAPTER 2 閱讀吉村靖孝〔前篇〕︱2005-2009年

    PROJECT01 軒之家[2008年]

    PROJECT02 Nowhere but Hayama[2008年]

    PROJECT03 Nowhere but Sajima[2009年]

    PROJECT04 Bayside Marina Hotel 橫濱[2009年]

    READING01 從逛街所誕生的「超合法建築圖鍵」[2006年]

    COLUMN 前輩•同輩•後輩口中的吉村靖孝

    01︱吉村英孝[日本工業大學助教、吉村英孝建築設計事務所]

    02︱森川嘉一郎[明治大學國際日本學部准教授]

    03|小?一浩[橫濱國立大學大學院Y-GSA教授、CAt Partner]

    04︱馬場正尊[Open A代表、東北藝術工科大學准教授]

    05︱中村拓志[NAP建築設計事務所代表]



    CHAPTER 3閱讀吉村靖孝[後篇]︱2010-2012年

    PROJECT?? 05??? 中川政七商店新社屋[2010年]

    PROJECT?? 06??? Red Light YOKOHAMA[2010年]

    PROJECT?? 07??? EDV-01+ EX-CONTAINER PROJECT[2011年]

    PROJECT?? 08?? TBWA/HAKUHOOD[2012年]

    EXHIBITION 會心的展示3作品[2005—2012年]



    CHAPTER 4?? 解構吉村靖孝︱2005年設立現事務所以後

    INTERVIEW02平田晃久所迫近的、吉村靖孝的核心[2012年]—將社會的變化放進空間的吉村流發想

    READING02 用10分鐘理解吉村靖孝[2011年]

    HISTORY?? 吉村靖孝年譜

    吉村事務所員工名單(STAFF LIST)



    CROSS TALK ︱鼎談 ︱仙台媒體中心以後,以及接下來和藉由單體建築決勝負之建築家的時代訣別

    平田晃久x吉村靖孝x倉方俊輔 [建築史家]

    ?





    前言



      建築專門雜誌「日經Architecture」(NA)所出版的「NA建築家系列」到本書已經是第6冊了。到目前為止是以伊東豊雄、內藤廣、隈研吾等經驗豐富的建築家為中心來加以形塑的,但從本次開始將改變方向,而將投射燈打在年輕建築家的身上。至於是以在日經Architecture所刊載的報導來作為基礎的構成方針並沒有改變。



      只是,相對於老經驗建築家引以為傲的、本身事務所長達20-40年的歷史,年輕建築家再長也只有10年左右的程度,就事務所而言的實績也還不多。基於這樣的背景緣由,而同時近距離探究2位建築家。相對於已出版的伊東豊雄、內藤廣、隈研吾分別是1942年、50年、54年出生,本書所揭載的平田晃久及吉村靖孝則為71年、72年出生。也就是年輕了至少2-3個世代。



      從2000年代的後半以來,就如同被稱之為「年輕建築家熱潮」的那樣,相較於經驗與實績,年輕世代之作品與思想更廣受注目。核心是1971年以後出生的建築家,平田與吉村堪稱其中的佼佼者。最近甚至連1980年代出生的建築家也出現在舞台上。



      為何70年世代會開始被注目呢?試著回溯時代背景可以看到某些關鍵點。1971年到74年為止於第二次嬰兒潮所出生的年輕一代,從小就被強迫在考試中的競爭,是很強韌地被孕育成長的世代。在結束了研究所生涯的90年代中期,作為拉抬景氣的政策而使得地方的公共建築相當繁盛的時代中,95年發生了阪神.淡路大地震與地下鐵沙林事件。和上個世代不一樣,並未曾透過實務來體驗經濟非常活絡的泡沫經濟時代。從90年代前半到2000年代前半,被稱之為「失落的10年」,多愁善感的20歲年代是在經濟不振與停滯當中度過的。可以說是眼看著社會與經濟掀起萬丈波瀾的過程中,冷靜而專注地醞釀著屬於自己理論的世代。



      接著,在此補充選擇平田與吉村的理由。就如同前面已敘述的那樣,他們是站在年輕世代之前線的同世代建築家。以及他們都受到95年所舉辦的「仙台媒體中心」建築競圖的啟發為契機,在建築設計的世界裡找到希望,而開始走上建築家之路。我們認為這些共通點會是最主要的線索與關鍵。



      雖然他們走過同樣的時代,但是這2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經歷。相對於在關西的大學裡學習建築,並在伊東事務所累經經驗的平田,吉村則是在關東的大學裡,於古谷誠章的研究室學習,獨立之前也曾任職歐洲的事務所。我們認為透過相互的訪談來回顧這些足跡,各自的理論與戰略的差異會變得更明白。作為建築家的類型、以及使用的語言都截然不同的2位建築家的對話,在某些場合下產生相乘效果、在某些場面下則產生宛如光暈般的反射。此外還有他們各自與恩師的對談,以及相關者的評論等均收錄與本書,內容非常精彩,請務必一讀。


    日經Architecture編輯部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