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民主、民意與民粹:中港台觀察與批判

民主、民意與民粹:中港台觀察與批判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629372897
張讚國
香港城市大學
2016年11月01日
173.00  元
HK$ 155.7  






ISBN:9789629372897
  • 規格:平裝 / 228頁 / 15.9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 社會科學 > 政治 > 中國研究











      不管是理念或操作,民主、民意與民粹都以人民為主體對象和運作單位,只是內容及形式不同。放在中國、香港與台灣的情境下,這三個概念所指涉的政治安排和生活經驗,就顯得更加複雜了。



      理由很簡單,即使在地緣政治、文化和語言上糾纏不清,作為想像的共同體,中港台社會多少已發展出各自的特定體系,不論對內或對外,彼此因循一套獨立的邏輯及典章制度。儘管中國堅持以上國姿態指點台港江山,北京依然得面對台北和香港實際地位的挑戰,以及它們代表的可能替代政治格局。



      無可否認的,由於歷史演變和現實利益造成的瓜葛與互動,中港台人民對生活環境的認知、感受和行動,尤其是牽涉民主、民意與民粹層面的個人或集體表達,會有相當程度的差異,甚至格格不入。任何對中港台社會現象的觀察和批判,因此不能單獨抽離來看,而必須經由跨時間和跨地域的相互比對,才能理出點眉目。



      《民主、民意與民粹:中港台觀察與批判》是一本介於學術與評論之間的通識著作,涵蓋的範圍觸及政治、新聞、學術、商業和娛樂等各界的政客、政黨、團體、財團與個人。透過批判,這些篇章嘗試探討隱藏在現實背後的結構和過程因素所造成的相關影響,一種社會學的想像和知識建構。

    ?





    民主篇

    1?誰怕普選

    2?以普選超越鄧小平

    3?最後特首與終極香港

    4?權力的滋味與霸道

    5?官員誠信與香港普選

    6?商人的風骨

    7?民主,不是民王

    8?政客是差勁的騎士

    9?爭電視不如爭普選

    10?「資訊要自由」

    11?霸權與港人殖港

    12?中國新聞壟斷與台灣自由市場的矛盾

    13?麥當勞普選

    14 ?新聞媒體與洗腦

    15 ?台灣有旺中媒體,何須中國統戰?

    16 ?中國微博與謝長廷微薄的自由

    17 ?邁向集體之路



    民意篇

    18 ?中國沒有民主,何來民意?

    19 ?特首非民選,民調又奈何?

    20 ?香港共同體的分裂?

    21 ?以政府對抗公民:解讀「旺角粗口」事件

    22 ?新聞獨佔與媒體政權?

    23 ?新聞自由不是走馬看花

    24 ?政客的新聞話語?

    25 ?由胡說到胡來

    26 ?民意庭與法庭的取捨

    27 ?國民黨的集體思維

    28 ?龍應台的知識與道德

    29 ?向公民社會低頭

    30 ?解讀下士之死的悲劇新聞

    31 ?「本報黨委書記」

    32 ?詮釋社群與集體胡說



    民粹篇

    33?佔中與反佔中的民粹對決

    34 ?佔中並非戰爭

    35 ?小人、女人與政客

    36 ?拙劣的演員與無奈的觀眾

    37 ?香港精英的傲慢

    38 ?符號,多少罪惡假汝之名

    39 ?商人階級的道德淪喪

    40 ?清純的電視、天真的邵玉銘

    41 ?落區、落台、落水狗

    42 ?小貓小狗與世界新聞

    43 ?國民黨知識份子的傲慢與霸道

    44 ?佔中的社會實驗?

    45 ?政府文宣原本就是鬧劇

    46 ?廣告與去政治化

    47 ?誰怕何韻詩









      一個人如果見聞淺薄或目光狹窄,往往會被批評是井底蛙。井底蛙的成語源自中國清朝郭慶藩所輯的《莊子集釋》,在泰國和印尼也有類似說法,不過不是井底蛙,根據?Benedict Anderson?轉述,而是一隻住在半個椰子殼底下的青蛙。



      Anderson?是愛爾蘭學者,1936?年出生於中國雲南。他是研究民族主義的學術泰斗,1983?年出版?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擴散思考》),這是社會科學主要學門必讀的經典著作。Anderson 於?2015?年在校對完自傳?A Life Beyond Boundaries(《超越藩籬的一生》)的樣張後去世,2016?年自傳發行。



      自傳深入淺出,他說,雖然泰國語和印尼語沒有關聯,也屬於不同語系,兩種語言卻長久有個一隻宿命青蛙的想像,它終其一生居住在半個椰子殼底下。Anderson 如此描述這隻青蛙(頁?26):靜坐在椰子殼底下,青蛙不久就感覺到這個椰子殼碗(coconut bowl)圈起整個宇宙。這個想像的道德判斷是,青蛙心胸狹窄、屬於地方性、不常外出,而且沒有道理自我感覺良好。Anderson?緊接?說,不像格言裏的青蛙,他不在任何一個地方停留太久,以致安頓下來。



      遺憾的是,我與?Anderson?相反。除了故鄉台灣,我在幾個外國地方似乎都停留過久。還好,我多少會外出,最早在美國德州大學唸書五年半,然後在克里夫蘭州立大學教書四年,從?1990?年起,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任教,1993–1994?年第一次全家到香港,那時中英為香港九七回歸已進行了17輪談判,1996–1997?年全家到新加坡,離九七移交前的香港不遠。之後,我在明州安頓下來,直到?2009?年,終於感到?20?年都待在同一個地方未免太久。2009?年?5?月底,我與妻子第二次到香港,一住便是七年,走遍大街小巷。



      Anderson?在自傳中指出,從事比較研究,對一個國家的長期比較(跨時間)跟國與國間(跨地區)的比較,同樣重要。因為有了九七前的一年生活,我在?2009?年到?2016?年對香港社會的觀察,便具有跨時間對比的某種基線。在香港中文大學客座那年,也許是當過三年記者的經驗使然,我在一些報紙上(如《信報》和《香港聯合報》,那時《蘋果日報》尚未創刊),就中港台的民主、自由和民意等問題,以本名發表評論文章。在香港城市大學任教後幾年,我以筆名在《蘋果日報》上寫評論和專欄文章,探討的同樣是中港台的民主、自由和民意等問題。



      文章內容中的概念及其指標大致相同,先後比較,多少顯示時間演進對社會造成的變與不變,與可能的影響因素。例如,1993?年?9?月?3?日,我在《信報》上發表「韓東方事件與香港的新聞自由」評論文章(頁?27),結尾是:「以目前香港的資訊快速與言論的流通廣泛,許多報紙如果連報導韓東方這件事,都要看北京眼色見風轉舵,一旦中共君臨香港,怕不更要唯唯諾諾了,那時還談什?新聞自由?」



      當年,網絡與手機在香港並不普遍。九七後,還有誰記得韓東方是何方神聖並不重要,不過只要?google?一下,就不難查明韓東方引起的新聞騷動。重要的是,北京接管主權以來,類似《信報》的批判文章早已是過往雲?,而《信報》與其他傳統報紙也先後被親中財團併購,不少電視和報紙的管理階層更被收編到中國統治體系內,即使只是象徵性的全國政協委員頭銜也讓人沾沾自喜。在形勢比人強的情境下,香港整體新聞自由會節節敗退,就不足為奇了。



      從?1993?年到?2013?年,相隔?20?年,純粹從身份來說,最根本不同是,我以本名和筆名(端木少華)發表文章。這種差別基於個人知覺和直覺的判斷,也很諷刺,由港英政府到特區政府,反映的是我對香港言論自由缺乏信心,也多少表示對羅湖以北不動如山的威權政府,感到某種疑慮。在新加坡那年,我不曾在報紙上發表過評論文章,理由自然是大環境不允許個人有公開想像和批判的太多空間。學術自由在香港與新加坡,到底不如美國那樣受到相當保障。



      事過境遷,再細讀所寫的上百篇文章,從九七前?4?年到九七後?20?年,中港台在民主、自由與對外開放軌道上的持續與變化,由井底蛙與椰子殼蛙的想像比較來看,頗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一種時空錯亂的?deja vu。歷史的吊詭全出現在能動性(青蛙或個人)和結構(井、椰子殼或社會),或文本(text)與情境(context)的交互作用之間。



      椰子殼蛙並非不能動,而是不肯跳出一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之大。香港建制派和保守派全屬於這一類,他們不是不能為,而是不為也,特別是缺乏想像力與創造力。他們忽略的是,既然是一國兩制,香港沒有道理不能享有普世的自由民主價值,更可以在中國政治體制外,自主建立一個港人治港的合理機制。青蛙只要移動身子,跨出頭上那個龐大椰子殼的範圍,面對的無疑是海闊天空。在台灣,罩在青蛙頭上的,不是具體的椰子殼,而是虛擬多於事實,很多人卻也劃地自限,躲在一個建構的椰子殼下,惶惶不可終日。



      井底蛙的天地當然比半個椰子殼還大,看到的天,不過是井口那?大,就算青蛙知道天外有天,例如那些從井外跳到井裏面的,不論如何心動或躍躍欲試,終究再也跳不出井口。在一國大於兩制的情況下,香港這口井已被挖得夠深。泛民派或本土派的,大概可以算是這一類,他們很多都受過海外教育,回到香港為自由民主奮鬥。但是,孤臣無力可回天,更何況建制派和中國民族主義者拼命的想在井口上加個鐵蓋。



      跟?Anderson?一樣,我不會把自己困在一定的藩籬內,想像也未僵化,批判的熱情依在。收在本書裏的文章,是我對中國、香港和台灣社會現象的一些觀察與思考,每一篇各自獨立,不過都圍繞在民主、民意和民粹三個主題,涵蓋的領域觸及政治、新聞、學術、商業和娛樂等各界,涉及政客、政黨、團體、財團與個人的批判。一半文章發表在台灣的網絡媒體上,很多由於不同原因已被移除,另一半則刊登在香港《蘋果日報》上。謝謝這些媒體提供一個公開的場地,文章裏的批判並不代表它們的立場,改寫後,也與它們無關。



      過去七年,我有幸能在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任教,系上同事—祝建華、何舟、李金銓、李喜根、林宛瑩、林芬、沈菲、假芝雲、蔣莉和梁麗敏—在學術、教學與行政方面提供了或多或少的協助與合作。這是我在大學裏停留第二久的地方,很多篇章都在上課和研究之餘抽空完成,也許他們會覺得我不務正業,偏離學術,尤其是寫《塗鴉香港:公共空間、政治與全球化》這本書。書生之見不過只是略盡知識份子的一點社會責任,謝謝他們在學術路上相激相蕩。



      這本通識書能夠順利出版,得到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副社長陳家揚和編輯陳明慧的鼓勵與協助,特別是在內容改寫與篇章安排方面,提供了建設性的意見。大學出版社願意出版批判性的書籍,顯示大學對批判教育的重視,非常感謝他們。



      一如以往,我的妻子總是第一個讀者兼批評家,書的內容才沒有太多贅詞,論述也比較清晰和嚴謹。兩個小孩—?昱(James)和少白(Alex)—雖然離雙親幾千哩,卻是我們這七年在香港工作的動力。這本書就獻給從霖和兄弟兩人,謝謝他們一路相陪,讓我保持一點謙卑。



      知識份子固然不應是井底蛙,也不該是躲在椰子殼下的青蛙,多年的象牙塔生活無疑會讓人在一些觀察與見識上產生盲點,尤其是批判別人是非。雖然基於客觀事實,既然是批判,就帶有主觀成份。書中的許多論點自是一家之言,不見得周全,疏忽或錯誤難免,任何對本書的批評都不為過。


    張讚國

    香港九龍塘

    2016年6月29日

    離港前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