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千百年來有個你,讀歷史知人性,學會人生進退的藝術
幾年前有一個很流行的觀點,叫作性格?定命運。按照這種理論,即便一個人先天不足,但是只要每天堅持服用雞湯,保持滿格正能量,就可以創造各種逆襲的奇蹟,最終扭轉悲劇的命運,贏得成功的人生。相反,如果一個人先天不足又拒絕進步或者進補,自暴自棄、放棄治療,只能越混越慘,最後慘不忍睹而自絕於人民。
這當然是一種狹隘的看法,且不說人生的成功與否很難有統一的標準——如果有人認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榮華富貴是成功,那?就一定還有人認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從容悠閑才是成功——就算大家統一了思想,也很難說進補了就一定能進步,是藥三分毒,雞湯不能當水喝,正能量不能當日子過。
這世界上倒楣失敗的人很容易找到規律,風光成功的人物卻各有千秋,很難總結出像數學公式一樣的嚴謹規律。不過很多現實問題,在微觀層面百思不得其解,但是放到宏觀層面來看,卻能如掌上觀紋一樣清晰可辨。
這種現象在學術界,特別是經濟學界就很常見,比如預測一個企業的興衰成敗難度很大,有時候一群專家甚至都無法準確預測一家企業下個年度的盈虧。然而只要把顆粒度放大,預測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預測一個行業就比預測一個企業容易,判斷一個國家就比判斷一個行業容易。
同樣的道理,在忽略環境因素的前提條件下,一個人的性格其實很難與此人的命運?生必然的邏輯關聯。但是一群人,或者一個民族,特別是像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多的大國,在性格?定命運這個理論的應用方面,其實遠比運用在個人身上更有效。
比如中國人都自稱炎黃子孫,從黃帝和炎帝開始,夏、商、周直到後來的春秋戰國乃至秦漢,在一個個以城郭為中心的農耕文明的基礎上,通過不斷的融合碰撞,最後形成了一種?大、包容、融合能力超?的文化,在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所以中國人都屬一個個小圈子,然後一個個小圈子形成交集、合集,最後形成國家這個大圈子。
就如同我們的祖先最早聚合在一起耕種勞作、繁衍生息,以城郭為軍事依托,以宗廟為精神核心,對抗外來的游牧漁獵民族的威脅。然後一步步發展壯大,把城郭外的民族融入進來,形成了國家。
這樣的生存發展歷史形成了一種典型的民族心理結構,也可以說是一種個性到共性的社會結構。
具體地說,中國人先是在血緣和親情的紐帶下形成了小圈子裡的安全感和生存制度保障,然後再向外拓展和融合,不斷發展壯大,擴大讓自己獲得心理安全感和滿足感的圈子。
這就是儒家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孟子說的「有恆?者有恆心」,這就是中國人熱衷擁有房地?的心理根源,這就是中國人對這個世界充滿?烈的好奇心,以至於今天全世界到處是中國人的民族個性基礎。
秦漢以來的郡縣制到今天的省-地-縣的國家治理結構其實都是滿足這種心理結構和文化基礎的特色,在這個制度基礎上,有儒家的教化,又有法家的手段,兼容了佛家和道家的容忍和超脫,才形成了中國今天的這個樣子。這樣的發展演進歷史反過來又?化了中國人的心理結構和文化傳統,直到後來即使有人跳出來批判和顛覆這種歷史傳統,但是明眼人看來,其實仍然跳不出民族個性發展規律和歷史發展的軌蹟。
那些?烈懷疑和批判中國傳統的人,仍然還是中國人,扶欄客認為這也是百年來這個民族痛苦糾結的心理根源。一個時刻懷疑自己的人,怎?可能從容自在,怎?可能幸福快樂?
那?好吧,為了今天和以後的中國人能從容自在一點,我們有必要回過頭來看看自己一路從蠻昧走來的過程。如果把中國人看成一個人,千百年來你我一直存在,你此刻的想法和做法絕不是孤例,歷史中的個性就是你此刻的個性。
這些個性具體到個人身上,就是戰無不勝、坑殺俘虜的白起,就是少年英雄、不知人心險惡的李陵,就是殺妻求將、三起三落的吳起,就是果斷擔當、腐敗貪婪的春申君。兼容並蓄的同時,必然也會藏污納垢,規模如此巨大的一個民族,必然個性複雜,甚至矛盾重重。
現實中的困惑無法解?,不如看看當年的豪傑。有用還是沒用,或許不是重點,認清千百年來形成的個性,接受矛盾重重的自己,過好自己的日子才是重點。
回頭望去,千百年來一直有你存在,或許你還可以活得更好,閱讀歷史、思考歷史為這種你提供了可能。
扶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