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古老而悠久的歷史中,龍是一個最引人注目的象徵物。它那碩大無比的身軀、雷霆萬鈞的威力、神幻莫測的變化、昂首屈背的雄姿,曾激起中華民族多少動人的想像,點燃起多少崇敬、恐懼、希冀、迷惘等等情感的火花。在它的身上,凝聚了民族的共同心願,象徵著民族的複雜性格。難怪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
龍,堪稱中國的民族祖神。
本書的寫作,就是希望通過一系列的小故事,展示龍文化的豐富內涵,揭示它的種種奧秘,以便讓讀者在輕鬆的瀏覽中,瞭解我們的民族,瞭解她成長發展的一個側面,瞭解她的某些性格特點。
本書雖然不設章節,但是故事的編排中,仍然分門別類,寄寓著作者的一些想法。
一至十三章講的是龍究竟為何種生物?在中國,龍是人所共知、家喻戶曉的,可是,卻很少有人能說清龍為何物。如果說它是虛擬的、並不實際存在,那麼它又是如何被創造出來,變成如今這副模樣的呢?讀了以上各章,這千古之謎便不解自破了。
十四、十五章講的是中國古代龍蛇交錯的祖先崇拜。中國人自稱是「炎黃子孫」,而炎帝和黃帝恰恰都是龍;人類的開山鼻祖、那個用泥巴捏出人來的女媧,以及她的丈夫伏羲,也是龍。各少數民族中,苗族、彝族、白族、畬族、傣族等等,都有以龍為祖先的生動傳說。
十六至十八章講的是龍與帝王的種種聯繫。從「祖龍」秦始皇到滿清的末代皇帝,都自稱為龍種。好端端的一個人,偏要去比作一條大爬蟲;還不惜工本編造出離奇曲折的故事,以證明自己確實是條「真龍」,實在是個很有趣的文化現象。十九章則談龍與異人。這是民間遺存的一種龍崇拜,才幹出眾的超人、異人;或有德之人、有福之人、有財之人,往往被稱譽為「龍」。這種情況在宋元以前還比較普遍,明清兩代,就鮮有所聞了;很明顯,這是由於皇帝專享了它的繼承權,獨佔風流的緣故。
二十至二十九章講的是龍與民間信仰。中國民間往往不信仰任何一種宗教,卻又偏信各樣的神靈:中國的老百性還善於造神,達到了積少成多、由此及彼、疏而不漏之化境。龍在上古,本是動物神;漢唐以後,吸收了佛教的因素,變成了人形或半人半獸神。龍又和星相占卜、三教九流,都發生了廣泛而密切的聯繫。因此,對龍的信仰,無所不在。
三十至三十七章講的是龍的故事與傳說。古往今來,這類故事層出不窮,筆者將它分為六個類型依次敘說,即龍宮得寶、救龍報恩、龍女下嫁、龍子望娘、大鬧龍宮、龍伏龍六類。這些故事中,曲折地孕含人們的種種追求,諸如對財富、情義、愛情、母愛、自尊和勇氣的渴望。
最後一部分講的是國外的龍故事。龍的信仰、龍的故事遍佈全球,以本書收集的而言,就有希臘、印度、巴比倫、日本、意大利、墨西哥諸國。如果我們將這些故事和中國的龍文化相比較,就會得到不少新鮮而有趣的啟發。例如同屬「龍與珠寶」類的故事中,印度和中國差不多,取寶者與龍王和平共處;希臘的取寶者就麻煩了,他們必須殺龍而取寶;日本的取寶者介乎兩者之間,想殺又不敢殺。也許這是作者的刻意求深,不過,我想區別還是客觀存在、有目共睹的;更多的比較就留給讀者吧。需要說明的是,筆者將這些故事依次分為以下幾類:龍與珠寶、英雄屠龍、多首怪龍以及瑪雅的「羽蛇」四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