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時候,教國文的是位僑居越南的老師。他常在我的作文簿裡,眉批「多讀多寫多投稿」的鼓勵,收錄在書內〈遺忘的黃昏〉,便是當時的習作。特別的是,他不顧自己安危,在越南淪陷前幾天,省親歷劫歸來。更多的烽火愛情故事,由他汩汩說來,分外動容,讓我提前領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蒼涼情境。是以,當我在撰寫〈故事 vs. 咖啡〉時,多少受到他的影響。
尤其,大女兒學習略顯遲緩,不肯放棄的我帶著執拗的她,四處求診、復健、陪讀。然而,不可諱言的,爭執有之、氣餒有之、歡笑有之,於是有了〈第四名〉、〈典禮〉等心情之作。日前遊歷印度時,偶遇甘地的一段文字:「We are not doing her a favor by serving her, she is doing a favor by giving us an opportunity to do so.」無怨無悔的父女情緣,似乎在那字裡行間,透露無遺。二??四年,我欣喜迎接小女兒的加入,並在文章發表上,藉由〈入學〉、〈鬆餅〉,力求公平相待。我前世的小情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