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一同創建屬於臺灣的「里山主義」 曹啟鴻
全球資源正面臨長期耗用、極度枯竭之窘境,各國對於自然資源的永續使用愈來愈關注。近年氣候變遷議題益發受到重視,大型的經濟規模及工業開發,已不再是追求經濟成長的唯一手段。
本書提到日本八○至九○年代經濟泡沫化後,景氣持續低迷,許多人在城市無法生存,回到自己兒時生活的農村或山村,基於里山的理念及對家鄉的愛護,利用生活中的閒置資產,使社區逆轉復活,變成一個可以自體循環、生生不息的完整生態體系,發展出新的經濟型態。
我非常敬佩真庭市的行動力,徹底翻轉對傳統農村廢棄物的認知,也挑戰了原有資本主義的運行邏輯,發展出在地主體性的能源網絡與經濟秩序。這與農委會積極調整臺灣農業結構,推動對地的綠色環境給付、強化農業安全體系、茁壯小農、擴大並深化「里山倡議」精神,達成環境永續利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施政理念相符合。
面對貿易自由化、極端氣候的衝擊,農委會自推動《里山倡議》後,受到地方政府和民間的歡迎,臺灣各地符合里山倡議精神、從事農村生態保育與生產地景保全活用的案例也愈來愈多。
水梯田暨濕地生態復育工作,恢復舊有灌溉水路及田埂,保存水梯田與埤圳濕地生態環境,引導農民採取友善耕作或有機農法,結合地方人文資源,發展在地特色產業,創造兼顧生物多樣性保育與居民生計之經典案例──「貢寮水梯田」。調查不僅發現五百種以上共生生物的高生物多樣性;農民成立的狸和禾小穀倉工作室,發展出保育優先的「六級化產業」,像是將環境友善程度的稻米分級販售、生產相關副產品及加工品和環境學習體驗活動等產業,光在經濟生產方面所創造的價值在二○一五年已超過政府投入補貼給付的三•二五倍。
又如「八煙聚落」,保有傳統水梯田砌石圳道灌溉系統、砌石三合院、水中央等特殊人文地景,並修繕八煙出張所做為聚落小賣店,銷售聚落生產之農產品及手工藝品,讓在地小農的收入比以往增加十倍,第二代也願意回鄉深耕。
另外,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為台灣第一個加入「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會員的政府機構,開發田埂植被營造生物棲地,輔導宜蘭、花蓮農民運用生態平衡原理管理田間蟲害問題,於富興LiPaHak(里拔哈)生態農場,以農田綠籬景觀植物「扶桑花」降低甜玉米遭受玉米螟危害,促進農業生產環境之永續經營。
近年,屏東也發展出以在地社區為主體的生態旅遊,從霧台山線到恆春半島蓬勃發展;此外,屏東林邊也有縣政府與在地文史工作室公私合作,以光電、風力、生質能與氫能等再生能源為發電動力,在地自主營運管理的光采濕地智慧微電網示範園區。
現在,我們也要持續擴大、深化與在地夥伴和專業社群的合作,推動友善環境的農村循環經濟,例如:利用生物炭重新回復土地生命力、發展農村再生能源與節能技術來回應氣候變遷、推動食農教育與有機農業等。
臺灣農業技術先進,是立國的基礎,加上多樣化的自然資源及人文地景,造就不少地區性及社區性的特色農業。面對全世界的經濟變局,本書可以讓民眾了解里山所創造的經濟效益,相較傳統商業模式不但毫不遜色,且更為永續,進一步讓更多人願意共同創建臺灣自己的「里山經濟」,打造幸福農民、安全農業、美麗農村的全民農業新願景。
(本文作者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