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哲學課的逆襲:60堂探索人生意義、道德、世界與知識的思維課

哲學課的逆襲:60堂探索人生意義、道德、世界與知識的思維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771547
冀劍制
商周出版
2016年12月31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864771547
  • 叢書系列:Live & Learn
  • 規格:平裝 / 352頁 / 25k正
    Live & Learn


  • 人文史地 > 哲學 > 概論

















    *為什麼要讀哲學?

    因為哲學能「減少」你的知識,「增加」你的智慧!

    哲學新時代來臨了,你開始讀哲學了嗎?*





    推薦序

    作者序



    第一篇:哲學是什麼?

    1. 為什麼要讀哲學?

    2. 哲學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3. 哲學究竟是什麼?

    4. 先有哲學問題,才有哲學理論



    第二篇:人生哲學: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5. 人生意義的問題

    6. 人生有意義嗎?

    7. 虛無主義:人生沒有意義

    8. 享樂主義:活著就是要追求快樂

    9. 禁慾主義:禁慾才能獲得最好的生命

    10. 幸福來自於德性

    11. 如何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12. 神存在問題

    13. 多瑪斯的宇宙論論證

    14. 安瑟倫的本體論論證

    15. 惡的難題

    16. 全能神的存在詭論

    17. 康德論神存在論證

    18. 馬雷夏的論證

    19. 巴斯卡的賭博論證

    20. 主張人生意義不是追求快樂的「經驗機器論證」

    21. 人生意義的知識不是能夠被語言表達的知識

    22. 瞭解人生意義需要實踐型知識



    第三篇:倫理學:為什麼我們要有道德?

    23. 你喜歡道德嗎?

    24. 提倡道德是好是壞?

    25. 孔子的道德觀:以仁為本,以禮為遵行法則

    26. 康德倫理學:無論如何都不可說謊

    27. 效益主義:帶來幸福的謊言是可以說的

    28. 道德有客觀依據嗎?

    29. 從實然與應然的問題看道德基礎

    30. 我們為什麼要有道德:利己主義

    31. 德性倫理學

    32. 仁心佛性論



    第四篇:形上學:這是個怎樣的世界?

    33. 哲學始於驚奇

    34. 實在論:世界真實存在

    35. 現象論:存在的只有現象

    36. 直接實在論的逆襲:世界就如同我們所見的那樣存在著

    37. 靈魂存在問題

    38. 心物二元論:心靈與物質兩者並存

    39. 唯心論:世界是由心靈所構成

    40. 唯物論:心是由物質所構成

    41. 奧坎剃刀原則:不要做多餘的假設

    42. 取消唯物論:意識根本不存在

    43. 自由意志存在嗎?

    44. 我們能造出人工心靈嗎?

    45. 不同的世界觀看見不同的世界



    第五篇:知識論:如何才能確認我的知識是對的?

    46. 何謂知識?

    47. 柏拉圖對知識的定義

    48. 知識的種類(一):事實型知識與實踐型知識

    49. 知識的種類(二):自我知識

    50. 知識的合理性結構與笛卡兒的懷疑

    51. 基礎論與理性主義

    52. 經驗主義式的基礎論

    53. 康德基礎論:以先驗綜合判斷為基礎知識

    54. 融貫論:所有知識互相支持

    55. 懷疑論

    56. 他心問題:別人有心靈嗎?

    57. 逆反感質問題:我看到的真的和別人看到的相同嗎?

    58. 「自我」:「我」是什麼?「我」存在嗎?

    59. 因果律:「凡事必有因」是正確的嗎?

    60. 歸納法值得信賴嗎?



    第六篇:其他哲學領域

    61. 邏輯與批判性思考

    62. 科學哲學

    63. 社會正義

    64. 尋找完美的政治與社會制度

    65. 價值相對主義對人生觀的影響

    66. 美學:人審美的標準是什麼?

    67. 結尾:求道的哲學



    後記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