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菜根譚的處世智慧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670467
聖印
華夏出版社
2016年7月18日
127.00 元
HK$ 120.6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5670467
叢書系列:
Sunny文庫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Sunny文庫
分
類
文學小說
>
中國古典文學
>
古典文學
同
類
書
推
薦
太平廣記(神仙篇)精選故事集(白話文)
古詩文課
勇於不敢 愛而無傷:莊子,從心開始二
新譯徐霞客遊記(上/中/下)(精)(典藏燙金版)(二版)
新譯徐霞客遊記(上/中/下)(二版)
內
容
簡
介
一部徹研儒釋道三教真理的智慧結晶
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蘿蔔、蕃薯、芋頭等粗食,
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夠受艱難困苦,才會做成偉大事業。
《菜根譚》共分前、後二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則,後集有一百三十五則,共計三百六十則;正適合一日一則,天天直見生命。體裁是隨筆,也有人視作「語錄」,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儒教的現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謂三教合一,集結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於一爐,誠為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目
錄
前言:一日一則,一期一會�
?
一月
弄權一時,淒涼萬古�
抱樸守拙,涉世之道�
心事宜明,才華須韞�
出污泥而不染,明機巧而不用�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和氣致祥,喜神多瑞�
淡中知真味,常裡識英奇�
閒時喫緊,忙裡悠閒�
靜中觀心,真妄畢見�
得意須早回頭,拂心莫便放手�
澹泊明志,肥甘喪節�
眼前放得寬大,死後恩澤悠久�
路要讓一步,味須減三分�
脫俗成名,超凡入聖�
義俠交友,純心做人�
德在人先,利居人後�
退即是進,與即是得�
驕矜無功,懺悔滅罪�
完名讓人全身遠害,
歸咎於己韜光養德�
天道忌盈,卦終未濟�
人能誠心和氣,勝於調息觀心�
動靜合宜,道之真體�
攻人毋太嚴,教人毋過高�
淨從穢生,明從闇出�
客氣伏而正氣神,妄心殺而真心現�
事悟而癡除,性定而動正�
軒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懷廊廟�
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做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原諒失敗者之初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富者應多施捨,智者宜不炫耀�
?
二月
居安思危,處亂思治�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聖超凡�
我見害於心,聰明障於道�
知退一步之法,加讓三分之功�
對小人不惡,待君子有禮�
留正氣給天地,遺清名於乾坤�
伏魔先伏自心,馭橫先平此氣�
種田地須除草艾,教弟子嚴謹交遊�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不流於濃艷,不陷於枯寂�
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立身要高一步,處世須退一步�
修德須忘功名,讀書定要深心�
真偽之道,只在一念�
道者應有木石心,名相須具雲水趣�
善人和氣一團,惡人殺氣騰騰�
欲無禍於昭昭,勿得罪於冥冥�
多心招禍,少事為福�
處世要方圓自在,待人要寬嚴得宜�
忘功不忘過,忘怨不忘恩�
無求之施,一粒萬鍾,有求之施,萬金無功�
推己及人,方便法門�
惡人讀書,適以濟惡�
崇儉養廉,守拙全真�
讀書希聖講學躬行,
居官愛民立業種德�
讀心中之名文,聽本真之妙曲�
苦中有樂,樂中有苦�
無勝於有,德行之行為,無劣於有,權力之名譽�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
三月
寬嚴得宜,勿偏一方�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謙受益,滿招損�
名利總墮庸俗,意氣終歸剩技�
心地需要光明,念頭不可暗昧�
勿羨貴顯,勿憂飢餓�
陰惡之惡大,顯善之善小�
君子居安思危,天亦無用其技�
中和為福,偏激為災�
多喜養福,去殺遠禍�
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殺氣寒薄,和氣福厚�
正義路廣,欲情道狹�
磨練之福久,參勘之知真�
虛心明義理,實心卻物欲�
厚德載物,雅量容人�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
一念貪私,萬劫不復�
心公不昧,六賊無蹤�
勉勵現前之業,圖謀未來之功�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不著色相,不留聲影�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君子窮當益工,勿失風雅氣度�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臨崖勒馬,起死回生�
寧靜淡泊,觀心之道�
動中靜是真靜,苦中樂見真樂�
捨己毋處疑,施恩毋望報�
厚德以積福,修道以解阨�
天福無欲之貞士,
而禍避禍之憸人�
?
四月
人生重結果,種田看收成�
多種功德,勿貪權位�
當念積累之難,常思傾覆之易�
只畏偽君子,不怕真小人�
春風解凍,和氣消冰�
能徹見心性,則天下平穩�
操履不可少變,鋒芒不可太露�
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
富貴而恣勢弄權,乃自取滅亡之道�
精誠所感,金石為開�
文章極處無奇巧,人品極處只本然�
明世相之本體,負天下之重任�
凡事當留餘地,五分便無殃悔�
忠恕待人,養德遠害�
持身不可輕,用心不可重�
人生無常,不可虛度�
德怨兩忘,恩仇俱泯�
持盈履滿,君子兢兢�
卻私扶公,修身種德�
勿犯公論,勿諂權門�
直躬不畏人忌,無惡不懼人毀�
從容處家族之變,剴切規朋友之失�
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愛重反為仇,薄極反成喜�
藏巧於拙,寓清於濁�
盛極必衰,剝極必復�
奇異無遠識,獨行無恆操�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毋偏信自任,毋自滿嫉人�
毋以短攻短,毋以頑濟頑�
?
五月
對陰險者勿推心,遇高傲者無多口 �
震聾啟聵,臨深履薄�
君子之心,雨過天晴�
有識有力,魔鬼無蹤�
大量能容,不動聲色�
困苦窮乏,鍛鍊身心�
人乃天地之縮圖,天地乃人之父母�
戒疏於慮,警傷於察�
辨別是非,認識大體�
親近善人,須知機杜讒,剷除惡人,應保密防禍�
節義來自暗室不欺,
經綸繰出臨深履薄�
倫常本乎天性,不可任德懷恩�
不誇妍好潔,無醜污之辱�
富貴多炎涼,骨肉多妒忌�
功過不可少混,恩仇不可過明�
位盛危至,德高謗興�
陰惡禍深,陽善功小�
應以德御才,勿恃才敗德�
窮寇勿追,投鼠忌器�
過歸己任,功讓他人�
警世救人,功德無量�
趨炎附勢,人情之常�
須冷眼觀物,勿輕動剛腸�
量弘識高,功德日進�
人心唯危,道心唯微�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功名一時,氣節千載�
自然造化之妙,智巧所不能及�
真誠為人,圓轉涉世�
雲去而本覺之月現,
塵拂而真如之鏡明�
一念能動鬼神,一行克動天地�
?
六月
情急招損,嚴厲生恨�
不能養德,終歸末節�
急流勇退,與世無爭�
慎德於小事,施恩於無緣�
文華不如簡素,談今不如述古�
修身種德,事業之基�
心善而子孫盛,根固而枝葉榮�
勿妄自菲薄,勿自誇自傲�
道乃公正無私,學當隨事警惕�
信心示己之誠,疑人顯己之詐�
春風育物,朔雪殺生�
善根暗長,惡損潛消�
厚待故交,禮遇衰朽�
君子以勤儉立德,小人以勤儉圖利�
學貴有恆,道在悟真�
律己宜嚴,待人宜寬�
為奇不為異,求清不求激�
恩宜自薄而厚,威須先嚴後寬�
心虛意淨,明心見性�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慈悲之心,生生之機�
勿為欲情所繫,便與本體相合�
無事寂寂以照惺惺,
有事惺惺以主寂寂�
明利害之情,忘利害之慮�
操持嚴明,守正不阿�
渾然和氣,處世珍寶�
誠心和氣陶冶暴惡,
名義氣節激礪邪曲�
行至中點,一省吾身�
行至中點,再省吾身�
行至中點,三省吾身�
?
七月
和氣致祥瑞,潔白留清名�
庸德庸行,和平之基�
忍得住、耐得過,則得自在之境�
心體瑩然,不失本真�
忙裡偷閒,鬧中取靜�
為天地立心,為子孫造福�
為官公廉,居家恕儉�
處富知貧,居安思危�
清濁並包,善惡兼容�
勿仇小人,勿媚君子�
疾病易醫,魔障難除�
金須百煉,矢不輕發�
寧為小人所毀,毋為君子所容�
好利者害顯而淺,好名者害隱而深�
忘恩報怨,刻薄之尤�
讒言如雲蔽日,甘言如風侵肌�
戒高絕之行,忌褊急之衷�
虛圓立業,僨事失機�
處世要道,不即不離�
老當益壯,大器晚成�
藏才隱智,任重致遠�
過儉者吝嗇,過讓者卑曲�
喜憂安危,勿介於心�
宴樂聲色名位,三者不可過貪�
樂極生悲,苦盡甘來�
過滿則溢,過剛則折�
冷靜觀人,理智處世�
量寬福厚,器小祿薄�
惡不可即就,善不可急親�
燥性僨事,和平徼福�
酷則失善人,濫則招惡友�
?
八月
急處站穩高處看穩,
危險境地早日回頭�
和衷以濟節義,謙德以承功名�
居官有節度,鄉居敦舊交�
事上敬謹,待下寬仁�
處逆境時比於下,
心怠荒時思於上�
不輕諾、不生瞋、不多事、
不倦怠�
讀書讀到樂處,觀物觀入化境�
勿逞所長以形人之短,
勿恃所有以凌人之貧�
上智下愚可與論學,
中才之人難與下手�
守口須密,防意須嚴�
責人宜寬,責己宜苛�
幼不學,不成器�
不憂患難,不畏權豪�
濃夭淡久,大器晚成�
靜中見真境,淡中識本然�
言者多不顧行,談者未必真知�
無為無作,悠遊清逸�
春色為人間之妝飾,
秋氣見天地之真吾�
世間之廣狹,皆由於自造�
樂貴自然真趣,景物不在多遠�
心靜而本體現,水清而月影明�
天地萬地,皆是實相�
觀形不如觀心,神用勝過跡用�
心無物欲乾坤靜,坐有琴書便是仙�
歡樂極兮哀情多,興味濃後感索然�
知機其神乎,會趣明道矣�
萬象皆空幻,達人須達觀�
泡沫人生,何爭名利�
極端空寂,過猶不及�
得好休時便好休,
如不休時終無休�
冷靜觀世事,忙中去偷閒�
?
九月
不親富貴,不溺酒食�
恬淡適己,身心自在�
廣狹長短,由於心念�
栽花種竹,心境無我�
知足則仙凡路異,善用則生殺自殊�
守正安分,遠禍之道�
與閒雲為友,以風月為家�
存道心,消幻業�
退步寬平,清淡悠久�
修養定靜工夫,臨變方不動亂�
隱者無榮辱,道義無炎涼�
去思苦亦樂,隨心熱亦涼�
居安思危,處進思退�
貪得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
隱者高明,省事平安�
超越喧寂,悠然自適�
得道無牽繫,靜躁兩無關�
濃處味短,淡中趣長�
理寓於易,道不在遠�
動靜合一,悟入無心�
執著是苦海,解脫是樂鄉�
躁極則昏,靜極則明�
臥雲弄月,絕俗超塵�
鄙俗不及風雅,淡泊反勝濃厚�
出世在涉世,了心在盡心�
身放閒處,心在靜中�
雲中世界,靜裡乾坤�
不希榮達,不畏權勢�
聖境之下,調心養神�
春之繁華,秋之清爽�
?
十月
得詩家真趣,悟禪教玄機�
相由心生,相隨心滅�
來去自如,融通自在�
憂喜取捨之情,皆是形氣用事�
夢幻空華,真如之月�
欲心生邪念,虛心生正念�
富者多憂,貴者多險�
讀易松間,談經竹下�
人為乏生趣,天機在自然�
煩惱由我起,嗜好自心生�
以失意之思,制得意之念�
事態變化無極,萬事必須達觀�
鬧中取靜,冷處熱心�
世間原無絕對,安樂只是尋常�
接近自然風光,物我歸於一如�
生死成敗,一任自然�
處世流水落花,身心皆得自在�
勘破乾坤妙處,識見天地文章�
猛獸易伏,人心難降�
心地能平穩安靜,觸處皆清山綠水�
生活自適其性,貴人不若平民�
處世忘世,超物樂天�
人生本無常,盛衰何可恃�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苦海茫茫,回頭是岸�
求心內之佛,卻心外之法�
以冷情當事,如湯之消雪�
徹見真性,自達聖境�
心月開朗,水月無礙�
野趣豐處,詩興自湧�
見微知著,守正待時�
?
十一月
森羅萬象,夢幻泡影�
在世出世,真空不空�
欲望雖有尊卑,貪爭並無二致�
毀譽褒貶,一任世情�
不為念想囚繫,凡事皆要隨緣�
自然得真機,造作減趣味�
徹見自性,不必談禪�
心境恬淡,絕慮忘憂�
真不離幻,雅不離俗�
凡俗差別觀,道心一體觀�
布茅蔬淡,頤養天和�
了心悟性,俗即是僧�
斷絕思慮,光風霽月�
機神觸事,應物而發�
操持身心,收放自如�
自然人心,融和一體�
不弄技巧,以拙為進�
以我轉物,逍遙自在�
形影皆去,心境皆空�
任其自然,萬事安樂�213
思及生死,萬念灰冷�215
卓智之人,洞燭機先�216
雌雄妍醜,一時假相�217
風月木石之真趣,唯靜與閒者得之�
天全欲淡,雖凡亦仙�
本真即佛,何待觀心�
勿待興盡,適可而止�
修行宜絕跡於塵寰,
悟道當涉足於世俗�
人我一視,動靜兩忘�
山居清洒,入都俗氣�
?
十二月
人我合一之時,則雲留而鳥伴�
禍福苦樂,一念之差�
若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
機息心清,月到風來�
落葉蘊育萌芽,生機藏於肅殺�
雨後山色鮮,靜夜鐘聲清�
雪夜讀書神清,登山眺望心曠�
萬鍾一髮,存乎一心�
要以我轉物,勿以物役我�
就身了身,以物付物�
不可徒勞身心,當樂風月之趣�
何處無妙境,何處無淨土�
順逆一視,欣戚兩忘�
風跡月影,過而不留�
世間皆樂,苦自心生�
月盈則虧,履滿者戒�
體任自然,不染世法�
觀物須有自得,勿徒留連光景�
陷於不義,生不若死�
非分之收穫,陷溺之根源�
把握要點,卷舒自在�
利害乃世之常,不若無事為福�
茫茫世間,矛盾之窟�
身在局中,心在局外�
減繁增靜,安樂之基�
滿腔和氣,隨地春風�
超越口耳之嗜欲,得見人生之真趣�
萬事皆緣,隨遇而安�
除舊佈新,一清吾心�
除舊佈新,再清吾心�
除舊佈新,三清吾心�
序
前言
一日一則,一期一會
《菜根譚》一般人看作是聖典,但一提到「聖典」兩個字,就以為是二千年前的釋迦牟尼、耶穌、孔子、老子或莊子等的經典,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師寫成的宗派聖典,其實《菜根譚》並不是那樣古老的書籍,而是大約三百年前的著作,作者並非一宗一派的祖師,而是一個涉獵過道教、儒教,尤其是對佛教特別通達的人,所以他能引用各教的教義詞句,可說是一部徹研三教真理的結晶。
作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闡述出來,使人讀了咀嚼玩味,體會其中困苦艱辛的經驗、清冷淡泊的趣味,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力量。它是一部萬古不易、教人化世的聖典。作者的一言一語都含義深遠,字句雖是片斷的,卻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於世道人心的書籍。
《菜根譚》共分前、後二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則,後集有一百三十五則,共計三百六十則;正適合一日一則,天天直見生命。體裁是隨筆,也有人視作「語錄」,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儒教的現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謂三教合一,集結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於一爐,誠為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作者隱君子「洪自誠」,明代人,號「還初道人」。關於他的事蹟,沒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難斷定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當時社會局勢十分混亂,他對於功名富貴看得很淡泊,專心埋首於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聯瑾》、《樵談》、《筆疇》、《傳家寶》等書,都是當時的警世教言,雖然後世無傳,但這本《菜根譚》卻散放不朽的光明,歡喜讀它的人不少。從《菜根譚》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辭、性格等,絕不是一般學者如膠柱鼓瑟或侈言清談者流所可比擬。
書名為何叫《菜根譚》?宋儒汪民曾說:「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胡康侯聽了這話,擊節嘆賞。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蘿蔔、蕃薯、芋頭等粗食,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夠受艱難困苦,才會做成偉大事業。洪先生取斯語以為書名,其寓意是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著無限真味存在,故本書是修身處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如果把東方與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較,西洋的文章是較為客觀寫實的,描寫生動而有力,但蘊藉的意味並不深遠。東方的文章用字雖然不多,含義卻特別雋永豐富。因此,西洋的文章如油畫一樣,東方的文章則如文人的墨寶,不著華麗而韻致無窮。東方文章解釋方面不大注重,要讀者自己去省悟、去自覺,這可說是民族性的自然趨向。因此,《菜根譚》充分代表了東方文藝的特色,這大概沒有人能夠否認吧!
推究「菜根」的意義,「菜」就是所謂青菜的菜葉,「菜根」如蘿蔔、大根、牛蒡等,是一種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鶴林玉露》一書中說:「士大夫不可一日離菜根,百姓不可一日無色水。」這是當時貼在寺廟的門框上,教人去咬菜根味的警語,其意義是老百姓如無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療饑渴,那麼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即知當時執政者的成績如何。因此「菜根」二字,當時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堅忍、清苦磨練身心,栽培灌溉,充實自我。這是作者洪自誠親身體驗孕育出來的結晶。故本書頗通人情世態,裡面包蘊甜、酸、苦、澀等人間味道。
《菜根譚》也有同名異類者,如乾隆五十九年,以還初堂主人的識語為冠的洪應明之著作便是,這與本講話所用的底本,雖然有人說是同人異名,其實不管是內容、編纂等都有懸殊的差異。
洪自誠的《菜根譚》分為二集,洪應明的《菜根譚》不但分為修省、應酬、評議、閒適、概論五項,尤其裡面散見清朝石惺齊之《續菜根譚》的語句,故我們可以斷定洪應明的《菜根譚》是後人的合纂,唯洪自誠的著作才是正宗。
本書問世後,博得許多人的讚賞,學者間爭先恐後寫了很多續篇,或類似的書籍,其中只有清石惺齊的《續菜根譚》二卷、劉子載的《吾家菜根譚》二卷比較出色,而這更突顯原典的可貴價值。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