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愛的69種玩法(I、II雙重魅惑夾鏈袋限量版)
定價227.00元
8
折優惠:
HK$18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十誡與真福八端(神叢127):結合聖經研究的倫理反省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5468552
陳耀聲
許建德
光啟文化
2016年11月01日
140.00 元
HK$ 119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5468552
叢書系列:
輔大神學叢書
規格:平裝 / 432頁 / 15 x 21 x 2.3 cm / 普通級
輔大神學叢書
分
類
宗教命理
>
天主教
同
類
書
推
薦
教會傳統中的耶穌基督
苦弱中彰顯的恩寵:試論一種現象學向度的恩寵神學模型
驅魔師進擊:善與惡、愛與仇恨的爭戰
從祈禱到全德之路: 詮釋聖女大德蘭《全德之路》最精采的20堂課
平日讀經反省典藏套書:激發信德與福傳行動(4冊不分售,作者印刷簽名祝福扉頁)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獵捕史奈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牧者的社會運動參與
耶穌:宗教重擔的釋放者
強奪亞美尼亞:歐蘿拉•馬蒂根妮恩 - 一個基督徒女孩從大屠殺倖存的故事
華人情境下的基督宗教與社會關懷
圖解世界宗教(新版)
內
容
簡
介
梵二大公會議呼籲天主教倫理神學教育要多多重視聖經。本書的寫作就是在響應這項呼籲。
作者以倫理神學學者的身分,從聖經最重要的「十誡」及「真福八端」兩大文本下手,不只為它們做了「字面意義的解經」,也在廿一世紀的時代氛圍中,做了「內涵意義的引申詮釋」。
本書不僅只是一本後現代聖經詮釋的最佳範本,也是一本以德行論為主來探討基督信仰倫理行為的佳作,超越了以往天主教純理論性的倫理神學典範。值得一讀再讀。
?
目
錄
中文版譯者序(許建德)vi
中文版編審的話(胡國楨)ix
英文版前言:向我們的學生朋友致賀xii
作者自序:從十誡到真福八端xix
聖經新舊約各卷名稱及其簡稱對照表xl
?
第壹部分
基督宗教倫理神學新模式:結合聖經研究的倫理反省
第 一 章 初步的共識 3
第 二 章 在德行的鏡頭下讀聖經 14
?
第貳部分
十誡的倫理生活:出廿2~17字面解經及引申詮釋
第 三 章 詮釋十誡的歷史沿革 37
第 四 章 十誡的幾個初步問題 51
第 五 章 第一誡(出廿2~6) 71
第 六 章 第二誡(出廿7)86
第 七 章 第三誡(出廿8~11)102
第 八 章 第四誡(出廿12)118
第 九 章 第五誡(出廿13)132
第十? 章 第六誡(出廿14)148
第十一章 第七誡(出廿15)163
第十二章 第八誡(出廿16)179
第十三章 第九誡(出廿17b)194
第十四章 第十誡(出廿17a, c)209
?
第參部分
真福八端的倫理生活:瑪五3~12字面解經及引申詮釋
第十五章 詮釋真福八端的歷史沿革225
第十六章 真福八端的幾個初步問題 234
第十七章 第一端真福(瑪五3)255
第十八章 第二端真福(瑪五4)268
第十九章 第三端真福(瑪五5)280
第二十章 第四端真福(瑪五6)292
第廿一章 第五端真福(瑪五7)304
第廿二章 第六端真福(瑪五8)317
第廿三章 第七端真福(瑪五9)329
第廿四章 第八端真福(瑪五10~12)343
?
結語:給所有人的絕對性邀請 357
跋:由西方到東方 360
近代學者人名一覽表 377
序
作者自序
本書的研討方法及結構
大體說來,如果我們想研究聖經與倫理神學的話,從上列的諸多原因,我們應該會把十誡和真福八端當作是主要的文本才對。倘若如此,那麼什麼是這兩個文本的倫理教導?在現代的倫理生活中,我們要如何詮釋它們的意義?
可惜,過去研究聖經倫理學的大師們或宗座聖經委員會,對這兩個文本在現代的倫理生活中的意義,都不曾提出令人滿意的解釋。他們若不是只以解經學(exegesis)方法來處理文本(亦即以批判方法來研究文本的原始字面意義),就是以詮釋學(hermeneutics)的方法來討論文本在倫理上的應用或詮釋,卻很少有兩面兼顧的情形。同樣地,在方法上,聖經學的學者們沒引用倫理神學的方法,而倫理神學學者們也沒有在解經上下功夫。甚至最近想要融合聖經學與倫理神學的學者們,也是或者強調文本解經的重要性,或者強調把內涵意義引申到今日倫理反省的重要性,而沒有兩者兼具的情形。
不過在縮小倫理神學和聖經學這兩個學術領域差距的方法論上,大家倒是有一個初步的共識。這個共識包含了兩個部分。第一是在聖經和倫理神學的研究上,字面意義的解經與內涵意義的引申詮釋是不可分的。在這點上,我們覺得Allen Verhey(1945~2014,美國神學學者)把聖經看成是「成文的腳本」(“scripted script”)的這個洞見特別有助益。一方面,這文本,亦即Verhey稱之為「成文的」聖經文本,是由特定作者、在特定時空背景中寫下來的作品,因此需要字面意義的解經。另一方面,聖經文本是需要演員們把它表演出來的「腳本」,一個腳本的表演本身就是一種對腳本的詮釋,需要把腳本所要傳述的內涵意義表達出來。把聖經看成是「成文的腳本」突顯了一個事實,即倫理神學和聖經學的工作是息息相關的,絕對不能厚此薄彼。
這樣的看法引領我們來到第二個部分:聖經學者和倫理神學學者在從事實務工作,尤其是著述和教學的時候,已經開始攜手合作了。例如:已逝的倫理神學學者Spohn和聖經學者Donahue的偕同教學;更新近的例子是倫理神學學者Keenan和聖經學者Harrington之間的合作。
這個共識指出了我們在方法論上的看法:從事聖經倫理反省的人必須對聖經文本仔細地研讀,而把心得築基在一個健全的倫理神學架構上,亦即對其內涵意義作引申詮釋。如果想要提供一個更完全、更符合現代人的詮釋的話,我們必須先對文本原始的字面意義求得更準確的理解。身為基督宗教倫理神學的從事者,我們接著建議德行論(virtue ethics)是進行倫理神學研究一個很值得採用的方法。為何?首先,在過去的數十年當中,德行論開始復甦,而且已經成為以原則為基礎的倫理神學(principle-based ethics)的重要替代方案。它與原則方法倫理神學的區別,在於德行論注重的是一個人或團體的氣質,以及培養這些氣質所需要的操練,而操練反過來也表現了氣質。其次,就聖經裡的故事和整體的目標而言,比起其他方案,德行論是最合適、最能夠擔當得起詮釋的重任。最後,如同Spohn所言,這是必然之事,如果不用某種形式的倫理哲學,是無法探討基督徒的倫理生活的。
隨後在本書的第壹部分,我們將討論一個彌合聖經學與基督宗教倫理神學的二步模式。第一章討論初步的共識;第二章討論德行論詮釋的現代理解,特別是德行的四個重要內涵---操練、氣質、楷模,以及團體性和公眾的自我認同,而以反省德行在閱讀聖經的重要性作結束。
在第貳部分裡,我們把這個模式應用到十誡上。在希伯來經典裡,十誡有兩個版本:分別在出廿2~17和申五6~21。在本書中,將以《出谷紀》版本為主,必要時,會拿《申命紀》版本作參考。選擇《出谷紀》版本的原因後來還會仔細說明,但主要是因為《出谷紀》的版本比《申命紀》的出自於較早的資料來源;而且《出谷紀》的增修者用第一人稱的直接語氣來描述發生在西乃山的事,《申命紀》的增修者則以梅瑟轉達天主的話的方式來描寫。一般讀者,不論是否是基督徒,一旦提到十誡,都傾向於《出谷紀》的版本,習慣使然吧。
對十誡中的每一條誡命,我們將仔細地依照字面意義去解經,然後用德行論內涵意義引申詮釋,隨後討論個別誡命的每一章都由這兩個部分組成,而以聖經文本原始字面意義的討論開始。
在這之前,我們先介紹歷來基督宗教的大思想家們,以及最近的學者們如何解釋十誡。這番溫習完了以後,再討論幾個十誡在解經學上比較重要的議題,例如在幾個不同的傳承裡對十誡條例的不同分段法。
當我們做十誡內涵意義的引申詮釋(hermeneutics)時,不是只對每一條誡命提出相對的德行而已,還會根據德行論的基本問題去檢視我們的倫理生活,像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應該成為哪樣的人?我們如何可以成為那樣的人?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就成了討論誡命的每一章的後半部分。在回答第一個問題時,我們將反省在整個大社會裡我們對於自我的理解為何。第二個問題引導我們在培養氣質的過程中,我們如何去理解德行的具體意義和內涵。換句話說,根據每一條誡命,成為一個有相對應德行的人是什麼意思。最後的問題,引領我們去探究這些德行的操練,以及在教會傳統裡舉出足以做這些德行的楷模人物,從楷模之首的耶穌開始。藉著對這些德行的操練以及效法這些楷模人物,我們想成為有德行之人的目標可以達成一些。總之,我們會描述和十誡各條誡命以及整體的精神相符合的倫理氣質。
自始至終,我們都反省著每一條誡命的社會和團體意義。這麼做有兩個理由:首先,在討論德行的內涵時,顯示了倫理生活有它的團體面,把誡命用德行論的內涵意義引申詮釋法來解釋,讓我們理解到十誡的作者希望我們成為一個有特別德行的信仰團體;另外,十誡本身也有它的團體特質,它的對象是整個以色列子民,傳達什麼是跟天主以及跟其他人的正確關係,它為我們指出了倫理含義的社會面向。
在這裡,我們需要特別指明,我們所提議的,並非只是一些人性的德行,而且是宗教信仰的德行:因為聖經文本最關切的,便是在於我們是上主子民的一分子。
在第參部分裡,我們將以相同的方法來討論瑪五3~12的真福八端。在真福八端裡,社會層面也是相當的明顯。如果我們把整個山中聖訓看成是描寫人跟天主、人跟人之間的正確關係的天國倫理的話,那麼我們可以說:真福八端倫理實質的社會面向,就暗示在門徒觀(discipleship)的廣度意義之中---也就是「對一總人不分階級貴賤的召叫,成為門徒以及心懷慈悲的行善,其間所表示出來的恆久社會意義」。再則,作門徒的召叫還不止於最基本的社會公民權(social citizenship),因為「整個團體被邀請進入一個更深層、基於社會正義與窮人優先的社會關係當中」。
最後要聲明的是,雖然筆者是天主教倫理神學的研究者,也不時會從天主教會的文獻中取材;但本書是帶著大公主義的色彩,而且是由倫理神學的角度來寫的。
再者,筆者來自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香港社會。如同一些主要的宗教和文化傳統,儒家的倫理教導常取材於它的經典文本,換句話說,儒家的倫理來自於對儒家典籍細心詮釋的結果。在本書的整個寫作過程,當我們試圖彌合聖經學與倫理神學之間的差異,以及建議倫理神學學者對經文文本多加注意的時候,這多少是受了筆者的儒家背景所影響。
也因此,在本書的結尾,我們將討論:十誡和真福八端這兩項基督宗教的核心倫理,可以被儒家社會接受的可能性。當然,這樣大的題目只有另寫一本專書才能做詳細的討論,在這裡只能點到為止。只是筆者深信,即使是這樣一個簡短的比較,也能夠讓人看出跨越文化與宗教討論的可能性,並希望藉此能鼓勵聖經學學者和倫理神學學者們不要止於他們彼此間的合作交談,因為做任何跨越文化與宗教的倫理探討,必須從某些特定的文本開始,而非只是兩相比較的泛泛之談。它需要的是同時有文本做基礎以及有深入的內涵詮釋。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