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定價117.00元
8
折優惠:
HK$9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凝視的身影:37位台灣當代藝術家的生命歷程與藝術創作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406000
孫曉彤/著
典藏藝術家庭
2016年12月26日
150.00 元
HK$ 13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9406000
叢書系列:
ESSAI
規格:平裝 / 37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ESSAI
分
類
藝術設計
>
藝術總論
>
藝術理論
同
類
書
推
薦
圖解合成器入門
圖解流行•搖滾 吉他大師技法
花繪物語:畫筆下的植物學
Pattern Design圖解圖樣設計
清明上河圖:宋朝的一天
內
容
簡
介
凝視著他們,同時看到了那個未曾經歷的時代;
那些並未親自見證的人生,於敘述的過程,逐漸凝聚成延續的風景。
在交錯的身影中,彷彿看見了自己的表情。
目
錄
編者序
一種「人」的味道。———文陳柏谷
作者序
如果藝術是時代的鏡子,那麼我所身處的當下,將會映射出怎樣的身影?———文孫曉彤
?
第一部:寓言
倪再沁——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
陳慧嶠——被暗喻在針尖和雲朵間的行星
林鉅——回到最初的所在
吳天章——黝黑記憶裡的曖昧幽光
劉世芬——我的祂真的很酷
王俊傑——最真實的虛構
袁廣鳴——凝視正在逝去的
許雨仁——死亡是我最好的朋友
?
第二部:現世
莊普——捨我其誰的浪漫與倔強
楊世芝——整體的自在
曲德益——無可救藥的樂天派
盧明德——植物式的蔓生思維
范姜明道——我要的就是隨遇而安
洪東祿——當凝視生命時,我們看見什麼
連建興——廢墟深處的稀微幽光
李民中——天堂就在這裡,就是現在
李明則——李公子的祕密花園
劉慶堂——伊通,我的人生道場
?
第三部:姿態
黃銘哲——孤獨的國王•一個人的戰場
黃致陽——尋找那片水草豐美之地
朱嘉樺——絕不妥協的擇善固執
梅丁衍——從來不曾消逝的
陳張莉——內在的漫舞
陳界仁——牆外的沈默
李小鏡——人獸之間的一千零一頁
李俊賢——在地出外人
第四部:風景
蘇旺伸——不改其樂
賴純純——我的生命?我的原鄉
石晉華——婆娑世界的行路人
王德瑜——相信你所感覺的
涂維政——在際遇中保持信仰
林平——最好的樣子
徐永旭——泥土裡的時光賦格
陳贊雲——看見那座生命的神殿
全會華——更接近世界的景窗
薛保瑕——生命裡的絕對之境
于彭——似真似幻,是人間
?
序
作者序
如果藝術是時代的鏡子,那麼我所身處的當下,將會映射出怎樣的身影?
文/孫曉彤
「凝視的身影」是我從2009年進行至2016年的寫作計畫,其中部分曾刊登於《藝外ARTITUDE》雜誌的固定欄目「藝術家身影」中——內容包括我個人的文字寫作外,亦固定與攝影師蕭榕(李遊)合作,因此採取的是圖文並列的版面樣式,所有的影像則為視覺呈現上較為純粹的黑白攝影。這個寫作計畫的進行方式是:選定了藝術家之後,至少進行一個整天的訪談和跟拍,見面的地點大多是這位藝術家目前生活與工作的主要場景,例如住家和工作室,有時也會安排一些對於創作者而言意義重大的所在;在過程中我經常必須上山下海,並在藝術家的帶領下,造訪一些特殊的場所,例如某些餐館、酒吧、工廠、攝影棚、喧囂的街頭甚至是肅穆寧靜的宗教道場。在這些創作者中,有的是我早已相熟的舊識,但也有不少是因為這個寫作計畫才得以結識的新朋友;但無論為何,我和他們的交流經常是從剛開始的僵硬或陌生,隨著相處時間的延展逐漸柔軟,直到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而從他們口中敘述出的故事情節亦隨之流露出真誠的質地,就像是劇場裡悠悠亮起的舞台,鋪陳出的是那些創作者生命中真實上演的百轉千迴。
在當代藝術的理論中,藝術具有超越創作者之外的獨立生命,它們並不依附於藝術家的個人詮釋或說詞,作品的呈現本身就是完整的存在——這點當然無須否認,然而我始終認為這並不意味著將作品與作者徹底割離,是理解當代藝術時的必然。藝術作為人類精神與實踐的產物,其中自然有著與創作者絕對緊密的關連——只是有的時候,其間的關係顯而易見;抑或是藏匿於幽微的線索中,經過多重的轉折、替代或象徵,以更為隱晦的方式存在。藝術並不存在絕對唯一的路徑或答案,觀看過程也不是什麼追根究柢的尋寶遊戲,然而藝術家的創作確實以自我本位作為出發,而每位觀眾則是豐富藝術內容的的參與者——眾人的解讀將匯聚折射出創作者精微的內在線索,同時豐富了整個時代的集體意識與想像——在凝視中,映照出的是自己的身影,同時也是時代的輪廓。
因此,我決定將這群藝術家的當下身影當作基礎,以自己的觀察為理解途徑,書寫所知所感的當代藝術的面貌。「凝視的身影」並不是田野調查或紀實報導,而是一個我個人的寫作實驗——以37位台灣當代藝術家為取樣,在他們所陳述的生命際遇裡,經過主觀的詮釋和編寫,尋得情節與其藝術創作間的關聯,同時描摹出他們所經歷的環境與時代的風景。在藝術家的選擇上,我刻意聚焦於台灣中生代的藝術家們——我無意於此進行嚴謹的學術論述或歷史定位——權衡稱之為「中生代藝術家」,是因為我設定的對象是當時年齡在45歲以上、也就是出生於1950至1960年代左右的創作者。訂定如此條件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成長、藝術養成以及創作活躍的1980年代至今,恰好是台灣整體環境變動最為劇烈的階段,包括國際地位、政治情勢、文化、經濟以及生活形貌的種種外在情狀,皆直接或間接地牽動著生存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每個個體,而作為對於時空氛圍敏感的藝術家,這些內外互滲的感受和思維也就如同一縷時隱時現的線索,在他們面貌各異的藝術創作中,串聯編織出屬於這個時間段的、台灣當代的文化徵候。
而出生成長於1980年代的我,雖然未及完全參與這群中生代藝術家所歷經的變動歷程,然而這些由他人口述中而被回溯或塑造出的記憶與經驗,卻恰好給予我適當的觀察距離,得以從自身的體察和理解中出發,書寫出我從他們的生命和藝術中看見的當代風景。
此外,在七年多的書寫過程中,我確實體會到台灣藝術創作者們在客觀條件相對嚴峻的情況下,所歷經的掙扎與困頓——我曾於2010年至2013年客居中國北京將近四載,親身經驗到中國當代藝術在經濟價值和國際能見度上的巨大優勢,相較於當代藝術發展歷程已經累積數十年的台灣當代藝術生態,兩者的基礎和資源卻完全不在同一個比較層次上——批判現實的政經條件並非我寫作的動機來源,而是體認到這樣的現實後,在重新審視台灣的當代藝術家們時,更深刻地發現:雖然同為華人,兩岸之間當代藝術的文化觀點、創作態度和表達方式竟是如此的不同,而台灣當代藝術家的勤懇與深刻,回映的也是我決定展開此一寫作系列的初衷——身為創作者的我感同身受——藝術家們以視覺藝術的形式發聲,而我採取的是文字書寫的撰述言說。
在整個計畫的實踐中,所接受到的各種龐大協助,是我始料未及的。首先要感謝的是書中所收錄的37位藝術家,他們以其自身創作與存在姿態,呈顯了個人對於文化的關懷,反映出的是台灣當代環境的縮影,並且建構出在地特有的觀點與文化主體性,在陳述自我的同時也完整了我在當下時空的書寫。其中,比較遺憾的是,幾位曾經訪談過的藝術家,在本書付梓之前,便已溘然離世,包括在書寫和藝術觀點上影響我至深的倪再沁老師——若是沒有先師的指導與提攜,便沒有今日持續寫作的我。
真心感謝「凝視的身影」進行過程遇到的每一位貴人,包括在編輯過程中給予我莫大支持的好友兼工作夥伴,典藏藝術家庭出版部總編輯陳柏谷,若非他不屈不撓的意志力與實質協助,本書將很難呈現今日的成果。以及,典藏藝術家庭的大家長簡秀枝女士、雅墨文化事業的老闆石允文先生和陳麗玲總監、伊通公園藝術總監陳慧嶠、已停刊的《藝外ARTITUDE》曾經共事的強大編輯團隊、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老師、人稱「倪桑」的台灣流行音樂資深推手倪重華,以及決定通過我申請的「文化部藝術新秀首次創作發表補助」的文學類評審們。當然也要感謝那些無時無刻都在鼓勵我的摯友們,如果不是你們在那些關鍵時刻的義氣相助和真誠關懷,我可能早已淹沒在不知名的時空海洋,而無法專注完成這趟關於探索的航行。
最後感謝我的父親和母親——沒有您們強大而穩固的後盾,我便不會有機會和勇氣,展開這趟關於書寫和藝術的生命旅程。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