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關於:留白
在過去美學觀念尚未在社會萌芽、人人心中一把審美的尺的時代,在許多美術、設計作品中總會見到作品中有許多的元素填滿畫面:諾大的字體、鉅細彌遺的說明以及鮮豔的圖像,就像台灣今日街道上的招牌與廣告看板一樣,深怕觀者沒看見而錯過了,作者盡量塞滿每一寸空間,深怕一個疏漏有沒填到的空隙,好像不太划算。
然而在視覺傳達的領域中,畫面著重的其實並非只是大小或是資訊的豐富而已,與其爭論著字體大小與圖片空間,其實整體的風格才會深切影響觀者心中的視覺印象,相較於亂槍打鳥的塞滿畫面,不如學著斷捨離,思考如何將畫面的資訊做有限度的控制,搭配適切的圖像與文字,嘗試著將其餘空間留下來呼吸,在留白佈局思維的控制下,不僅畫面的張力會明顯強化,內容資訊的模樣也更為清晰。
留白的概念也可以延伸到空間與時間,好比當我們走入美術館,一件件風格強烈的作品,也都需要屬於它們的空間來擺放,與其它作品之間的關係、白牆的尺度、天地左右間的距離等,都是留白的範疇。而這樣的觀念放大到城市之中,高聳的大廈之間留有大片的綠地公園、建築與建築之間保有適當的距離,這是城市的留白,讓高樓水泥不再壓迫莫名。轉換成時間軸的概念,一週的工作天中,週末假日成為緊湊生活腳步的留白,調節生活的節奏,儲備工作日的能量,讓生活質量更為平衡。
其實重點就來自於「平衡」,當留白不再僅指的是剩下的空間,而是我們主動安排,進而掌握的重心,在視覺的構成上就會顯得更為明快,成為更完善的視覺佈局。將白與黑放在平等的位置思考,同理的去衡量那些空間是需要被空下來的,悉心來主動佈白,留給視覺美的比例,畫面才會有更寬闊呼吸的空間,也更為貼近視覺傳達的本意與初衷。
平面設計師 劉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