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人能自主選擇而負擔道德責任嗎?──思考道德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人能自主選擇而負擔道德責任嗎?──思考道德的哲學之路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368681
侯貝等人
梁家瑜
大家出版社
2016年12月07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789869368681
  • 叢書系列:Education
  • 規格:平裝 / 120頁 / 19 x 25 cm / 普通級
    Education


  • 人文史地 > 哲學 > 概論

















    面對義務,我們有服從還是反抗的自由嗎?面對抉擇,我的行動準則是什麼?

    服從道德是否意味著我們將失去自由?但人若沒有自由意志,仍需負擔道德上的責任嗎?

    容許例外的道德,還有價值嗎?不容許例外的道德,還有人性嗎?





    ◆第一章 道德哲學導論

    道德是共同體對成員的約束,但我們應該就這樣接受它嗎?


    【問題思考】

    問題1?? ?道德是建立在習俗之上嗎?

    1.某些道德傾向是獨立於各種不同的習俗而存在的

    2.對每個個人而言,道德是透過教育與習慣,建立在習俗之上

    3.習俗是道德有效的來源,但並非絕對的來源

    問題2?? ?道德規範容能許例外存在嗎?

    1. 道德若沒有普遍規則,就毫無意義

    2. 對於某項規則的應用,必須能夠根據調整對預期後果做出調整

    【哲人看法】

    問題1?? ?道德是建立在習俗之上嗎?

    1.盧梭:真正的道德源於自然

    2.巴斯卡:道德隨著習俗發展

    3.笛卡兒:必須遵循習俗,同時保留某種批判的距離

    問題2?? ?道德規範容能許例外存在嗎?

    1.康德:有例外的規範就不是道德

    2.亞里斯多德:道德行為必須衡量其現實後果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3?? ?國家應該教化公民成為道德的人嗎?

    1.亞里斯多德:公民應該共享相同的道德價值

    2.羅爾斯:公民教育有助於平等

    【長文閱讀】

    尼采:《道德系譜學》

    1.應該恢復道德意識的歷史起源

    2.只有透過確實的矯正,道德意識才能得到發展

    【延伸思考】

    哲學時事──道德哲學對倫理的論辯有什麼貢獻?

    彼得.辛格專訪

    1.問題探討:「是否該相信輿論?」

    2.問題探討:「民主,是由輿論決定嗎?」

    精神分析──道德意識如何內化?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二章 自由

    在一個和諧的社會裡,如何能夠與他人一起生活,又活得自由,沒有禁制或束縛?


    【問題思考】

    問題1?? ?自由是指做一切我們想做的事嗎?

    1.做令人高興的事並非總是等於做自己想做的事

    2.自由就是擺脫他人的意志

    3.自由就是在自己的欲望中能獨立自主

    問題2?? ?我們是否擁有自由意志?

    1.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2.自由意志是否只是用來服務於道德或是法律的人為手法?

    問題3?? ?我們真的想要自由嗎?

    1.我們可能喜歡奴役甚於自由

    2.苦惱與焦慮是自由應付的代價

    【哲人看法】

    問題1?? ?自由是指做一切我們想做的事嗎?

    1.愛比克泰德:做我所想做的,還是想要我所做的?

    2.霍布斯:自由是沒有束縛

    3.盧梭:自由並非獨立

    問題2?? ?我們是否擁有自由意志?

    1.阿奎那:自由意志存在嗎?

    2.尼采:自由意志對誰有利?

    3.史賓諾莎:自由意志的幻象

    問題3?? ?我們是否真的想要自由?

    1.拉.波埃西:奴役大獲支持的矛盾

    2.康德:承擔自由需要勇氣與膽量

    3.沙特:人類注定被迫自由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4?? ?對我的自由而言,國家是朋友還是敵人?

    1.史賓諾莎:國家的目的是自由

    2.施蒂納:國家的自由造就我的奴役

    3.托克維爾:民主體制中的平等先於自由

    4.貢斯當:古代人與現代人的自由

    5.羅爾斯:以自由之名來限制自由

    問題5?? 言論自由是否有某些限度?

    1.史賓諾莎:理性思考的權利並非行動的權利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三章 義務責任

    義務責任總是採命令的形式。我們予以奉行或是反抗。為何,面對義務責任時,會有這兩種態度?


    【問題思考】

    問題1?? ?是什麼賦予義務責任某種道德價值?

    1.出於利害考量卻符合責任的行動並非道德行動

    2.道德的行動符合普世責任

    3.出於義務的行動可以同時符合道德與效益

    問題2?? ?我們是否可以界定出義務責任的界限?

    1.道德義務似乎沒有界限

    2.英雄與聖人指出了不可逾越的界限

    3.我們是否能以這樣的例子為榜樣?

    【哲人看法】

    問題1?? ?是什麼賦予義務責任某種道德價值?

    1.康德:出於對義務的外在服從而行動,這並非道德

    2.黑格爾:但是,服從某項普世責任,具體而言是否可能?

    3.米爾:某項行動的實用價值與其道德能彼此相容

    問題2?? ?我們是否可以界定出義務責任的界限?

    1.柏格森:總是多做一點:英雄與聖人的典範

    2.賈尼奧:超越責任的哲學興趣

    3.鄂蘭:責任道德的界限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3 責任與權利是否相互呼應?

    1.盧梭:在理性上,不存在最強者的權利

    2.庫桑:權利與義務是同一種關係的兩個面向

    3.羅爾斯:如何在社會中分派權利與義務?

    【延伸思考】

    文學──我們是否能擺脫義務之間的衝突?

    高乃依的《熙德》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四章 幸福

    沒有人能免於不幸:這意味著幸福只是機運嗎?


    【問題思考】

    問題1?? ?幸福是幻覺嗎?

    1.人類沒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2.幸福是對於我們命運的某種幻覺

    3.只要不對幸福賦予錯誤的概念,就不會有幻覺

    問題2?? ?幸福取決於我們自身嗎?

    1.未來不在我們手中

    2.我們對自己的幸福有責任

    3.真正的幸福是自由

    問題3?? 他人能讓我幸福嗎?

    1.每個人都有自己對幸福的看法

    2.社會將我的命運與他人的命運聯繫起來

    3.幸福以他人為前提

    【哲人看法】

    問題1?? ?幸福是幻覺嗎?

    1.叔本華:我們沒有能力體會幸福

    2.巴斯卡:沒有消遣的國王是不幸的

    3.米爾:別期待生命所無法給予的事物

    問題2?? ?幸福取決於我們自身嗎?

    1. 盧梭:幸福從來都不可靠

    2. 奧里略:人類的不幸是自己的錯

    3. 笛卡兒:真正的幸福並不取決於我們自己

    問題3? 他人能讓我幸福嗎?

    1. 康德:沒有人能決定什麼是我的幸福

    2. 米爾:我的幸福與他人的幸福,有牢不可破的連結

    3. 亞里斯多德:幸福需要友誼

    【長文閱讀】

    亞里斯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卷一〉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4? 是否必須要有德性才能幸福?

    1.伊比鳩魯:沒有缺乏德性的幸福

    2.塞內卡:必須為了德性本身而渴望德性

    3.康德:至善是道德

    4.尼采:德性作為幸福的結果

    【延伸思考】

    文學──金錢能讓人幸福嗎?

    拉封丹寓言:〈鞋匠與富人〉

    哲學時事──

    人是否需要他人,才能獲得幸福?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推薦序? ??? ?

    ?? ?

    【反思中得到自由—道德哲學的意義】

    文�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什麼是道德?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困難的提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會中性地描述一件事情(例如:「台北捷運車廂設有博愛座」),也會對人與事提出價值評斷(例如:「好手好腳的人不可以坐博愛座!」)。看到可鄙的行徑,我們會譴責與批評;見到高尚的作為,我們會讚譽與鼓勵;聽到混淆是非的言論,我們會激辯與駁斥。我們日常所說的道德,其實就是這類蘊含了責難或褒揚情緒的價值判斷。以專業的哲學術語來說,道德是一種「關於我們應該作為或不作為的普遍要求」,以白話來說,道德是一種要求我們去做某件事(例如幫助他人),或者禁止我們去做某件事(例如說謊)的社會規範。從語源來看,英文裡的倫理(ethic)與道德(moral)分別來自古希臘文的ethos與拉丁文的mos與moralis,兩者都有習俗(custom)之意。因此,所謂的倫理與道德,其實就是一個社會的風俗與行為準繩,對人們的生活與行為具有相當的拘束力。



      說明了道德的大致內涵後,哲學家的麻煩才正開始。如果說,道德是規範人們行動的普遍要求,那麼它是從哪兒來的?它又憑甚麼對我們有拘束力?這正是最困擾哲學家的問題。舉例來說,法律同樣也是人們遵守的社會規範,但是法律有明確的來源,它是由人民授權的立法者經過一定程序制定出來的規範,並且由行政與司法機關貫徹施行。然而,道德卻沒有如此清楚的系譜,也沒有強制人們遵循道德的賞罰機制。與法律相比,道德的圖像竟然如此模糊,成了我們最為熟悉卻又說不清楚的東西。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有懷疑論者會主張,道德根本就不存在,進而宣告道德只不過是說教者的騙局與錯誤信念造成的幻象。



      面對懷疑論的挑戰,一個最不燒腦袋的回應,就是將道德的來源簡單歸諸於上天或造物主。如果道德來自神靈啟示,那道德的來源跟權威性不就確保了嗎?確實,宗教是一個人類學的事實,從最先進的社會到最原始的部落,都有某種形式的神靈崇拜,無一例外。但是武斷地將道德歸諸於神靈,不僅犯下了「訴諸權威」的謬誤,也不符合科學精神。目前科學界的常見解釋是:道德不是神靈給予的,而是基因突變與環境適應後的演化產物。舉例來說,演化生物學者主張,人類的道德感來自於同理心的生物本能,因此我們才有苦他人之苦的惻隱之心,而當代社會心理學家海德(Jonathan Haidt)甚至主張,我們的大腦內建了演化來的一套道德模組(moral modules),幫助我們做出日常的價值判斷。



      有些哲學家則傾向於把理性視為是道德的基礎。人類因為有理性,所以能後設地思考,並為自己的行動提供理由(道德就是一種具有規範性的理由)。不過,這種哲學解釋也並不完備,當人們追問,如果道德來自理性,那理性從哪來的時候,哲學家通常會保持緘默。對多數哲學家來說,理性是一個基本事實,無法再進一步說明,就如同數學家無法解釋數學從何而來一樣。所以有些哲學家提出了理性之外的解釋:道德是人類情感的主觀投射或者社會的共同建構。例如,英國哲學家艾耶爾(A. J. Ayer)就主張,道德這類的價值判斷並沒有認知意義,它不描述事實,只是表達了說話者的情緒。所以當我吶喊「殺人是不對的」,其性質跟我說「莫札特的曲子真是太美妙了」是一樣的,都只是表達我的主觀情感而已,並沒有客觀意義。如果艾耶爾所言確實,那麼道德就有如美學名諺「關於品味無所爭辯」所說的一般,是非善惡都將只是主觀情感的投射,而沒有客觀性可言。為了避免這種極端的結果,比較溫和的觀點,是把道德視為社會集體情感投射然後建構出的社會產物。



      還好,在台灣的現實世界裡,很少人會採取徹底的懷疑論立場,所以我們很少需要為了「到底有沒有道德這種東西」而跟他人爭得面紅耳赤。台灣人遇到的困擾,不是道德太少,反而是道德過度泛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有太多的說教、太多束縛身心的框框條條,在網路世界裡,也有許多整天抱著假道德追殺他人的正義魔人。在這種情況下,人反而像是活在禮教機器裡,隨時處在擔憂他人非議的壓力下,自我馴化為討好他人的可愛動物,甚至內化了這套體制然後晉升為新一代的道德打手。盧梭曾說,真正的自由是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在盧梭的觀念下,真正的自由人,是懂得為自己的行為立法的道德人。真正的自由,絕對不是漫無節度的放縱,也不是盲目服從他人的道德指導,而是懂得為自己設規範、為自己設定價值。受盧梭所啟發的康德,則進一步主張,真正的道德必須來自理性的自我立法。從這種角度來看,道德哲學的目的,絕對不只是教化人心,而是透過不斷的反思與探索,讓自己成為真正的自由人。



      反道德的尼采曾在《道德的系譜》一書追問:「在什麼條件下,人類發明了善與惡的價值判斷?它們本身有什麼價值?」身處諸神崩壞的十九世紀的他,不僅挑戰了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價值,也質疑了道德的效力。時至今日,二十一世紀的道德哲學家也仍舊被這些問題所困。歷史的反諷在於,當下的我們似乎擁有比前人更多的資訊,卻不必然比前人看得更深更透徹。儘管如此,我們仍占了時代的優勢,擁有更豐富的理論資源與人類史的試錯經驗,得以更全面理解道德這個人類社會獨有的現象。這本道德哲學讀本,正是相關思索的結晶,透過更深入的閱讀與批判後,讀者必定能從不一樣的眼光看待自由、責任與幸褔的意義。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