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中文版
寫作這本《歐盟大麻煩》,如同我的其他書籍一樣,是出於一種信念。當我在二○一二年開始考慮寫這本書時,英國對歐盟會員資格進行公民投票的可能性似乎很小。 誠然,二○一三年一月,當時的總理卡麥隆提出了一些改革歐盟的建議,並明確表示,如果保守黨贏得下一屆大選,他將舉行英國歐盟成員國公民投票。 但是,當時,保守派似乎不大可能贏得下一屆大選。
然而,在二○一三年中,我開始了這本書的寫作。我認為:
(i)?? ?保守黨將贏得即將舉行的大選;
(ii)?? ?總理卡麥隆將履行他承諾召開全民投票的承諾; 和
(iii)?? ?希望離開歐盟的人將贏得全民投票。
我確信,以上三件事將會發生。所以我們走到了今天。
然而,即使在脫歐公投後,英國的未來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在我寫這文章時,英國高等法院剛剛裁決,新總理梅伊不能簡單地在未經國會批准的情況下援引《里斯本條約》第五十條離開歐盟。再上一級法院,也就是英國最高法院的判決,可能會扭轉高等法院的判決。即便最高等法院沒有改判,但梅伊最終很可能協調國會同意,啟動脫歐程序。或者,她也可以提前改選,以獲得國會多數同意來解決所有這些障礙。
英國「脫歐派」的根源
為什麼公民投票由脫歐派勝出?毫無疑問,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們將在未來幾十年裡對這個問題進行辯論。但我認為答案的基本線索現在很清楚。英國人民從來不喜歡現在這個我們所知的歐盟。當英國在一九七三年加入它時,它被稱為「共同市場」。英國人從來不喜歡這個計畫的政治面向; 事實上,大多數英國人幾乎沒有意識到,政治聯盟的目標從一開始就存在於一九五七年簽署的《羅馬條約》之中。
對於這些英國選民,讓他們希望英國留在歐盟是一個簡單的經濟自利考量。 在二十世紀七○年代,英國一直像是歐洲「病夫」。相比之下,大多數大陸國家似乎做得非常好。英國加入歐盟是出於某種經濟失敗的意識。然而,這種感覺並沒有延伸到對自身政治制度的幻滅,或放棄放棄英國主權的意願。相比之下,在歐洲大陸,因為經過戰爭的蹂躪,其原有的政治制度因此被翻轉,政治聯盟的想法不僅沒有威脅,而且對某些人來說,似乎是一種救贖。
英國和歐盟其他國家的相對地位在一九七九年柴契爾夫人勝選後不久開始改變。英國開始做得更好,而歐洲大部分地區的表現開始惡化。英國的相對成功持續,但柴契爾夫人在東尼•布萊爾的工黨政府下失去了權力。真正的致命關鍵是一九九九年歐元的形成,當時被譽為是一個政治勝利,又是歐洲重建經濟成功的關鍵。然而單一貨幣已經變成一場災難,事實上,我認為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人為經濟創傷。
?
??? 的確,英國處於歐元區之外,同時也不在申根國家自由護照旅遊區之外。如果你要說,英國只是歐盟的一個半獨立成員也行。隨著歐元區經濟繼續惡化,相對英國經濟還相當不錯,越來越多的人質疑英國保留歐盟會員在經濟面向的必要性。
??? 與此同時,歐洲聯盟的政治野心現在變得更加明顯,所有人都很清楚,英國已對歐盟的犧牲了為數眾多的主權,如果沒有改變,在未來幾年,它將轉讓更多。歐盟正朝著「歐洲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Europe」的最終野心前進。
移民的麻煩
如果歐元對歐洲經濟是一場災難,那麼來自東歐的移民湧入則是對歐洲政客的一個致命打擊。 從一開始,歐洲政治領導人希望歐盟類似一個正常國家。因此,自然想像人們在聯盟內完全自由遷徙。 在一九五七年《羅馬條約》簽署後的頭幾十年裡,自由遷徙沒有造成任何問題。原因很清楚:歐盟的原始成員都處於同樣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因此,雖然相當多的人跨越歐洲各國邊界生活和工作,當時的移動採取了一種相當平衡的交換的形式。人們從聯盟的一個部分到另一個部分並沒有大規模的移動。
所有這一切都隨著東歐前共產主義國家的加入而改變。諷刺的是,這個歐盟的東方延伸已經得到英國的支持。此外,我認為非常正確。正如我在這本書中所說的,歐盟是前東歐難民國家的收容所,因為他們試圖逃離共產主義和俄羅斯的枷鎖。對於這一點,如果沒有別的,歐盟值得高分。
但問題是,這種大規模的擴展,包括處於低得多的發展水平的國家和人民,沒有人認為應該重新思量歐盟,包括其機構和自由遷徙的問題,必須要做出根本性的改變。
所以你現在可以看到這麼多英國人投票離開歐盟的動機。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想限制移民進入英國的水平; 其次,希望從歐盟機構收回控制權,並將其恢復給英國人民,由國會和英國法院把關。
英國脫歐的後續影響
當我旅行世界各地,很多人對英國選擇脫歐這件不尋常的事,向我表達他們的不可思議之情。正如他們所看到的,英國犯下了極其嚴重的自殘行為。但這只表明了他們並不真正理解英國或歐盟!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主權國家願意接受不受控制的移民,自己領導人喪失決定權以及服從在國外的外國法院的管轄權。你能想像這在美國、中國、台灣發生嗎?答案應該很清楚了。
有些人認定贊成英國脫歐的選票代表了對全球化力量的一種反抗,就像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支持唐納德•特朗普的數百萬美國工人階級一樣。但我認為這種類比是嚴重誤導。美國先天就是孤立主義者,相比之下,英國一直是外向型的。大多數英國家庭與世界其他地方有著深厚的聯繫,並不害怕全球化這回事。他們反對的不是全球化,而是反對像帝國一般過度擴張的歐盟。
毫無疑問,未來幾年英國將面臨一條險峻的道路。但是,英國歷史過往應該能讓人相信英國將迎接挑戰,並在未來取得成功。我一直是新加坡的崇拜者,我非常清楚,當它在一九六五年離開馬來西亞聯邦時,前途似乎是相當嚴峻。然而,在李光耀的輝煌領導下,它沿著一條向世界開放的道路,藉著極其良好的政府的治理,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
英國不是新加坡,也不能遵循完全相同的道路。但我希望並相信新加坡將提供一個願景,激勵英國政治領導人,並給予英國人一些信心──為了成功,你不需要屬於一個俱樂部(歐盟)。
?
羅傑•布特爾
誌於倫敦,二○一六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