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推浪的人:編輯與作家們共同締造的藝文副刊金色年代

推浪的人:編輯與作家們共同締造的藝文副刊金色年代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167055
林黛嫚
木蘭文化
2016年11月02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9869167055
  • 叢書系列:文學的窩
  • 規格:平裝 / 272頁 / 25k正
    文學的窩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一天天見報的副刊文學,

    總是引領著藝文風潮,

    璀璨的作品如奔尖的浪花??





    推薦序? 是個人的經驗,也是副刊變化簡史 蔡素芬

    推薦序? 曾經,我們翻開報紙的第一件事是讀副刊…… 郭強生



    編I 走上編輯?

    轉換跑道?吳淡如推薦了我

    這就是編輯??蔣經國去世電召急奔回報社

    手稿與鉛字?臨刊關頭下筆的高陽和萬字草書揮就的倪匡?

    來稿留用匣?黨國大老也可能被黨報退稿

    附刊與副鐫??弦說副刊是美麗的錯誤

    副刊也有溫度?熱副刊主編梅新的熱編輯會議

    採訪寫作?時效與確實之間的為難

    作家編輯?不要聘請作家來當編輯?

    寫作CP值?身兼編輯的,比專職寫作的多

    發稿工夫?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為文學編輯

    熱情與才華?齊邦媛給年輕主編的贈言

    編輯的性別?馬蹄型會議桌上的女性主編



    編II 副刊傳統

    中副作者宴?出道時滿心期待的盛宴落空

    中副夢咖啡?文學下午茶,文學在其中

    追思專版?是人物的,都要做上一版紀念特輯

    副刊插圖?幾米親送《中副》的插畫稿

    副刊方塊?鉛字文排列千字,剛好成方形

    專欄投稿?某某,你可以不要占據報刊版面嗎?

    徵文之必要?文學獎盛事的緣起與衰落

    人與書的對話?為賴國洲電視節目而闢的專欄

    在閱讀的中央?書評版面打造中文創作空間

    中副與我?百萬社教館及文學選手村

    文學選集?值得再讀三讀的副刊經典



    編III 文壇傳奇

    買報的詩人?約周夢蝶喝咖啡

    學術會議?夏志清吹捧一下就紅了

    編輯的福利?見證王洛賓一生一次的訪台

    獨立採訪?颱風夜總想起張秀亞

    諾獎大戰?高行健得獎隔天的頭版合照

    筆耕不輟?畢璞文墨是副刊重要資產

    東寧路十五巷?蘇雪林寓所中的文章千古事

    長輩文人?與國文課本中的陳之藩相識

    梅新中副十年?他一面推敲詩句,一面黯然遠去……



    編IV 後台逸事

    珍本原稿?余光中的詩還沒刊登就弄丟了

    主編的難題?退掉文壇泰斗的稿件

    文字的重量?當文壇大老碰觸到國軍禁忌

    格子裡的字?一張請帖差點撤了一個主編

    井然有序?副刊主編是求序熱門人選

    出門見總統?青年作家與李登輝談文學

    你從哪裡來?中副首次刊登向陽的台語詩

    高額稿費?靠中副撐過苦日子的嚴歌苓

    記得之必要?某年《文訊》重陽敬老宴

    文友旅行?在路上,伴曹又方面對未知的前方

    以文會友?寄贈海內外作家的中副稿紙



    編V 往事如煙

    未完的連載?京夫子十年叫座最後的結局?

    往來之間?副刊主編的客廳即文壇

    文藝營出身?步入文壇靠媒介,持續創作靠自己

    文人的掌控?從戒嚴時代走來的文藝團體

    大分水嶺?解嚴前與後,台灣的文學傳播

    震不垮的蓮花?九二一之後的文化重建

    職場與同事?副刊編輯是責任制

    相偕走過?與青春為伴的文學及文友

    文青理想職?原來我們是這樣不合時宜

    最後一刊?曲終人散回頭一瞥



    後記?格子與?子──那些文學人與編輯事

    特輯?跨世代作家�編輯人的對話 林黛嫚╳陳又津





    推薦序



    是個人的經驗,也是副刊變化簡史




      黛嫚將在中副近二十年的工作過程梳理成這本真誠無諱的集子,說的雖是她個人的編輯?經驗,卻也是一本第一線體驗與觀察現代副刊變化的簡史。



      我和黛嫚有兩天的中副同事情誼。一九八七年,我原擔任《國文天地》國學月刊主編,梅新主編於年末找我進中副,懷著新鮮與好奇,我從《國文天地》下班後即進中副辦公室,開始下午四點以後的副刊編輯工作。第二天傍晚,我的對面坐進了新同事,黛嫚神清氣爽看來十分活潑愉悅地加入這個辦公室,空氣頓時生動不少,而我也不過早一天進入中副,她變成了最新的新人。同事們都友善的跟我們介紹新環境。



      然而第三天我就走人了,原因之一是《國文天地》一時尚無主編接任者,希望我留任,之二是進入後才知道要同工同酬得加入國民黨,由於我非黨員,思忖加入政黨得由於本願,而非為工作加入,所以第三晚和梅新主編訪問了牟宗三大師後,跟他提出無法在中副待下來,很記得他勸慰我「別那麼傻,很多人想進中副工作還進不來。」而我仍然選擇告別,以致沒能與黛嫚繼續當同事。但三天內也略可認識了梅新主編的做事風格,他做事熱情澎湃、拼勁十足,三個晚上,天天跟他出去採訪或文友晤談,回家都半夜了。沒想到的是,雖沒待成中央副刊,繞了一圈,卻回到副刊編緝界,成為體驗及見證副刊變化的一員。



      因此黛嫚書中陳述的副刊工作內容和媒體變化,深得我心,同時代同質性的編輯者深知其中冷暖,我們都是起於八○年代中的作者與編者,見識了副刊在七○年代以來最活躍、影響力最深的年代,當我們處身其中時,整個媒體環境的變化十分急遽,這和時代變化潮流是一致的,大環境講究快速淺薄,需要耐心閱讀的深度文學成為冷僻孤高的區塊,在已然擴充了許多流行素材的報紙版面裡,不再成為軟性版面矚目的焦點,有時還成為報社無廣告效益還增加成本的不可承受之重。



      文人辦報的時代漸去漸遠,將資源挹注在文學版面上的榮景不再,報紙仍然維持副刊,一是傳統使然,但傳統不必然不能挑戰,要嘛擇菁去蕪,要嘛翻轉創新,媒體的形式不會一成不變,變化是可能存在的,目前已在進行中,會到達什麼程度,我們身在其中,時間的距離還沒產生,憑的是經驗上的預測;文學副刊仍然存在,另一個原因是報紙既講究提供豐富多元的閱讀,文學仍算是其中一元,雖然越是豐富的版面性質,越是培養了分眾的閱讀取向,文學版面是讀者選項之一。資方要照顧的是所有版面,資源挹注的輕重,與資方思維有關。資方必然要顧慮到報社事業的維持,維持的判斷又與哪塊版面與讀者較密切,可以討好閱讀群有關。供與需站在不同立場,各有思維算計,這是複雜微妙的關係,報紙提供了什麼版面,常常成因於一個非賺無以維持的事業體與編輯所組織的版面到底值不值得再成為成本中的一塊。在輕薄、易消化、鼓勵消費取向的報紙面貌中,還需要一些理想性做為社會責任,現在副刊仍能維持,是證明了還有理想性的存在,說來,只要還有文學副刊存在,即使資源有限,副刊編輯仍有責任透過版面讓文學發揮應有的分量 。



      黛嫚書中陳述的,正是我輩進入副刊工作時的環境生態和趨勢變化,中央副刊的停刊促使黛嫚以退後一步觀看的距離,得以冷靜敘述二十年來的報紙副刊變化,以及編輯者的思考。所謂旁觀者清,她所提的對未來副刊的存續隱憂不無道理。但她也以編輯「在野」的身分,說明做為一名編輯,即使副刊停刊,仍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繼續寫作、推動文藝工作,猶如她以這本書,回憶編輯生涯點滴,讓我們看見一篇作品或採訪刊登在報紙上,背後是龐大的事業體運作與工作人員投注了他們長期的精力和熱誠,與許多人事交流才得以成就一塊版,日積月累,以版面顯現文學活力的縮影。



      以文學能量來講,文學將始終存在,因為能量不滅,只是流竄,與時俱變的在不同媒介呈現。電子化閱讀使新聞紙本岌岌可危,紙本明日何在,都是個問號,明日副刊又將何在?但也不必太悲觀以為消失近在眼前,要樂觀看待會有不同的形式安置文學,電子化、影像化、網路社群化……,或者回歸紙本的樸實可親,因為未知,所以我們還努力著,站在此處凝視未來,在這個時代,應變是必要的準備。



      不管未來變化了什麼,黛嫚曾為編輯人,以此書註記一段報紙副刊編輯歲月,她多稱頌梅新主編,其實在她擔任主編期間,必有許多擔當,副刊主編除了才識,還需要有一付好肩膀,擔起誤解批評責難,這部分她沒多著墨,說與不說間,謹守了格子內的分寸。此書在現在及未來回溯,於大眾認知與學院研究上都會深具意義。

    ?
    蔡素芬




    其 他 著 作
    1. 星期天的圖書館:林黛嫚短篇小說選[軟精裝]
    2. SHOW我公民力 書寫在地共好
    3. 彼身:被指定的人生課題
    4. 台灣現代文選(四版)
    5. 南投縣青少年文學讀本(一)小說卷
    6. 林黛嫚的文學教室:寫作的美學與技藝
    7. 移動的夢想:給下一輪少年的備忘錄
    8. 我們終究還是錯過
    9. 華嚴小說新論
    10. 單獨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