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那些動物告訴我的事:用科學角度透視動物的思想世界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設計的精髓:當理性遇見感性,從科學思考工業設計架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031939
山中俊治
葉韋利
經濟新潮社
2016年11月05日
160.00 元
HK$ 136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6031939
叢書系列:
自由學習
規格:平裝 / 296頁 / 25k正
自由學習
分
類
藝術設計
>
設計
>
設計師傳記/文集
同
類
書
推
薦
創作的基因:書籍、電影、音樂,賦予遊戲製作人小島秀夫無限創意的文化記憶
我沒時間討厭你:香奈兒的孤傲與顛世
FIGURE SKATING ART COSTUMES 伊藤聰美作品集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
我的人生:玩得認真,認真地玩——網格系統之父約瑟夫•穆勒-布羅克曼
內
容
簡
介
著名的工業設計師山中俊治分享近四十年的經驗,
詳述如何將抽象的概念成形,在設計中展現架構之美,
將最完美的產品交到使用者的手中。
目
錄
目錄
各界推薦
前言:多看、多問,然後提出批判
第一章 剖析蘋果(Apple)的產品設計
分解MacBook Air
夢幻的Mac OS
Macintosh Plus開啟的每一天
操作iPhone得心應手的小寶寶
蘋果(Apple)、戴森(Dyson),各自的理想主義
討厭梯形的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
產品愈薄,重量愈重
iPhone3G機體的祕密
第二章 將設計科學化
設計聲音
機器人的基因
雨打在身上為什麼不會痛
高低差
想念太陽
客機全長和馬桶尺寸
空氣乾燥
螺旋與節
彈性與黏滯
斑點圖案的數學原理
水的形狀中隱藏的數學
科學思考和(0_0)
輪胎胎紋的圖案並非固定
立體影像與3D體驗的差異
藍天有多大
真正地壓迫胸部
一再分離或相遇
年輪是從外側生長
高能量描繪出的巨幅畫作
Suica(西瓜卡)的判讀角度是這樣定出來的:其一
Suica(西瓜卡)的判讀角度是這樣定出來的:其二
開始航太設計
桌燈Tolomeo:建築師與照明技師的共同創作
第三章 將概念具體成形
會呼吸的椅子
並不是模仿鯊魚的牙齒
手錶INSETTO商品化的過程:其一
手錶INSETTO商品化的過程:其二
手錶INSETTO商品化的過程:其三
F計畫:與小山薰堂、?子壽之合作
設計師,這麼急是要趕去哪裡?
F計畫:圓規和鑰匙孔
行動電話的基因
平靜順暢的流程
從日產汽車(Nissan Motor)辭職的原因
日產TRI-X:聚集兩百萬人次的東京車展
TRY-Z:JR東日本E991在來線高速實驗車、Kumoya E911
非勞動式機器人
未來預測圖
製作曲面
孤獨的時間
tagtype鍵盤成為MoMA的永久館藏:其一
tagtype鍵盤成為MoMA的永久館藏:其二
必須自己駕駛車輛的時代
遺珠模型追思會之一:向徠卡(Leica)致敬
遺珠模型追思會之二:妖怪椅子
纖細柔軟的武術專家
加油!Willcom:其一
加油!Willcom:其二
以「簡單對話」為名的W-SIM一號機
第四章 從素描開始
不可以刻意想畫出形體
橢圓形
四腳雞
素描裡的動感
水、紙和顏料構成的小宇宙
忘不了的慢速側投
寒武紀的素描
沒能留下來的嶄新創意
從正上方俯瞰的威瓦西亞蟲
覺得「讓我來吧!」的時刻
在活動現場畫圖
習以為常的事物愈困難
第五章 從製作的第一線思考
只有剖面可以自由發展
設計與計算:想憑藉體感還要三一五年
腦內尺度
火柴盒小汽車並非實車的縮小版
巨無霸客機中隱含的美學
深澤直人的梯形
愛的漸開線齒輪
不需要圖稿
由水而生,回歸於水
乘著風,寄託生命
一定要這家公司來做
水與木漿的離別與相會
第六章 人與人的相遇
攝影家清水行雄的雙眼
義肢裝具師臼井二美男
明和電機的土佐信道
Team Lab的?子壽之
機器人博士古田貴之
MIT Media Lab的石井裕
設計「好喝牛奶」的佐藤卓
表現研究家佐藤雅彥
設計師吉岡德仁
第七章 了解「骨架」
取名為Steam(莖)的零件
傀儡人偶的操作方式
找出符合感覺的詞彙吧
便利和美感
清水行雄與玉屋庄兵衛
傳承的創意
促成「骨」展的賽克洛斯
汙泥中綻放的一枝花
人工造型物的骨架
第八章 探尋人體的奧祕
跑就是跳
一群刀鋒跑者
成為幾萬人的腳
現場測試
讓學生看著我的示範教學時
閱讀《徒具形式的愛》
肌肉彈性
腦內錄音機
第九章 畫漫畫,讀漫畫
二選一之外的選擇
將漫畫推廣到全球的原動力
寺田寅彥的「漫畫與科學」
膠墨筆和面相筆
浦澤直樹的《PLUTO》
附錄
關於漫畫〈Hull+Hallcu-II〉
漫畫〈Hull+Hallcu-II〉
作者簡介
圖片版權聲明
圖片索引
序
前言
多看、多問,然後提出批判
我身為一名自由設計師,多年來什麼都設計過,從手錶、廚房用具這類日用品,到鐵路列車車廂這類大規模工程,甚至是機器人的研發。目前手上的新案子,幾乎也是以前沒接觸過的設計內容。
做這些設計時,一開始就是「多看,多問」。到工廠參觀,多跑幾個賣場看看,以及仔細觀察使用者。接下來就是找開發負責人、銷售員,還有各個專家盡量發問。以這種方式蒐集相關資訊之下,就能了解大致的狀況。嘗試用自己的詮釋詢問專家,「換句話說,就是這樣吧。」直到對方認同,「沒錯。」這時,才算是站在起點,能夠進一步討論創意及想法。
每次有新的設計案,我就會像這樣蒐集相關資訊,久而久之,手邊留下了很多各式各樣雜學知識的資料。裡頭有些觀點或創意雖然很有趣,卻沒辦法利用在設計上。
二○○九年四月一日,我開了部落格。一開始是為了準備一場展覽,蒐集了很多所見所聞,想藉此讓更多人知道。起初的確想要招攬多一點人去看展,但久而久之,文章內容從工業產品、生物結構、日常生活中的小插曲到一些雜學小常識,讀者的反應不錯,我也愈寫愈起勁。
就在我心中好像出現一股使命感時,剛好讀到了物理學家寺田寅彥(Torahiko TERADA,一八七八年∼一九三五年,日本隨筆作家、地球物理學家、畫家;筆名吉村冬彥)的隨筆集。其實過去我也讀過一點,但這次重讀之下發現,雖然是以物理學和邏輯為基礎,實際上內容從日常生活到全球情勢,包羅萬象,非常精彩。我心想,如果自己也能用這種方式來書寫世界該多好。
特別讓我有感觸的是寺田寅彥的隨筆中充滿了批判精神。話說回來,他並不是批評特定的人事物。寺田從來不會帶著惡意,而是試圖從原點來思考所有面向。他會對眾人認為理所當然、習以為常的事物感到訝異,特別留意那些大家覺得無趣的事物,或是對於每個人都推崇的事物心存懷疑。多數人乍聽「批判」,可能會覺得是不大好的行為,但質疑現狀才是藝術的動機,也是科學的原點。另一方面,這還是發現新商機和傑出政策的起點。
對於一般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他會認真探尋其中的意義,忍不住想親自證實那些眾人深信不疑的道理,這也是我本身從事設計的泉源。雖然我遠遠不及寺田寅彥,但一直以來我都秉持這股健全的批判精神,撰文至今。
本書集結二○○九年至二○一○年我在部落格發表的文章。要出版書籍,必須從部落格中取捨文章,還得巧妙排序,歸納整理,很感謝本書的責任編輯日經BP社太田憲一郎,才能讓網路上的文章化為書籍,這些文字也能變得有益,融入各位讀者的日常。希望我的文字集結成書之後,就像我其他的設計,能夠豐富更多人的生活。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