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不只生理脆弱,心理也相當容易受傷。一方面人類的慾望和需求可能無窮無盡,我們不斷向其他人和周遭事物索求更多,或者尋求全新的事物。我認為人類「需索無度」的原因,必須進入內心深處探究。山謬•強森(Samuel Johnson)的著作傳達了以下三種概念:對於想像的渴望(the hunger of the imagination)、人生的空虛(the vacuity of life)和追求新穎事物(the craving for novelty),特別能幫助我們理解這種現象。
我不是第一個提出這個主張的人,自從人類開始思考自己是哪一種生物開始,同樣的論調就不斷重複。世界各大宗教相當重視這個現象,也盡力想為信徒找到理解痛苦、應對痛苦的方式。好比佛教注重冥想和正念,目的就是讓信徒接受人生本虛無的事實,並且繼續過下去。基督教將人類受到慾望折磨的現象稱為「原罪」,主張宗教可淨化人心,並強調唯有死後見到上帝才能真正獲得平靜。不過上帝有時候也會在現世展現神蹟。現代有許多人則感覺精神無可寄託,因為他們不相信宗教的解釋。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曾說「上帝已死」(the death of God),有一部份即是這個意思。不過還是有很多人仰賴著宗教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