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布袋戲愛好者的同人誌,也是一本關注布袋戲藝術及產業發展的刊物,更是一個志在與華人大眾文藝創作者提攜共進的平台。我們希望,通過這認真、集中而遲來的研討,可以幫助布袋戲在今後的世界上演得更好,也幫助大家扭轉「華人不尊重專業」、「台灣不重視評論」、「學術研究脫離實際」之類的常見抱怨。這些埋怨,雖然有講到實況,但是於事無補,更幫不了那其實為數不少的、秉持著專業精神、精益求精的人。要怎麼樣才能幫到那些人?就是我們自己來做這樣的事,自己來做這樣的人。廣義的金光布袋戲,發端於1950年代末,初名為源自少林武功的「金剛戲」,繼「劍俠戲」的流行而起,在武俠故事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不斷製造懸念與高潮的連續劇形式,又因為注重舞台聲光效果,常有「金光閃閃,瑞氣千條」之類的口白,而被報章訛傳為諧音的「金光戲」。乍看之下,「金光」似乎比「金剛」錸得直觀且氣派,但它卻是在不明就裡的媒體報導下所產生的名詞,所以也有一部份內行道友、行內藝師對此名懷有牴觸心理。這反映了過去台灣主流社會對民俗文藝的不夠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