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定價64.00元
8
折優惠:
HK$51.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有戒有環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84001
林建南
白象文化
2016年9月30日
97.00 元
HK$ 82.4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3584001
規格:平裝 / 304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逆轉消費型社會的環境平衡,請由慾望克制、改變、調整、歸零開始,建構萬物平衡永續的恆常大地
目
錄
推薦序 � 11
自序 � 14
?????????????
第一部 生命中的美好經驗
鳥叫蟲鳴 � 20
自然的感動 � 23
好久沒看到滿天星星 � 27
生命中的美好經驗 � 30
下雨天真好 � 34
大自然的味道 � 38
藍天 � 42
遠足 � 45
王哥柳哥遊台灣 � 52
擁有美好環境的渴望 � 56
福爾摩沙 � 62
可飲用水 � 64
人多的地方,心很難靜下來 � 68
人跡罕至的地方,心很容易靜下來 � 71
都市裡的一隻天牛 � 77
「難」動物 � 81
寂靜的春天 � 84
舒適的夏天 � 88
自然,會更美 � 91
第二部 有戒有環
有戒有環(一) � 98
有戒有環(二) � 100
被誘導的需求(一) � 103
被誘導的需求(二) � 106
被誘導的需求:食 � 110
路的部首是足 � 116
停不下來的消費 � 120
把「減法」放進生活 � 125
綠色消費和生態足跡 � 129
食物里程和在地食材 � 132
吃不完的一餐 � 136
食物銀行 � 139
切邊吐司 � 142
針黹的趣味 � 146
再給地球二分之一的機會 � 150
袋袋相傳 � 157
扇子、電扇、冷氣 � 163
使用者付費(一) � 167
使用者付費(二)我們不應該再跟大自
然然「賒帳」 � 170
?
第三部 被馴化的味覺
取回食物的主控權(一) � 174
取回食物的主控權(二) � 178
取回食物的主控權(三) � 181
小英的故事 � 186
被馴化的味覺(一) � 190
被馴化的味覺(二) � 194
被馴化的味覺(三) � 197
圍爐年菜 � 200
多吃食物,少吃食品 � 203
苦瓜的命運 � 206
炸雞排 � 209
人道畜產品 � 213
食物里程:從生魚片說起 � 217
飲料消費王國 � 221
Coffee, tea or water? � 225
新鮮水果 � 229
醃漬水果 � 233
手工蘿蔔糕 � 236
?
第四部 雜記
讓嫦娥為我們按一個讚 � 240
生態信用卡 � 243
櫻花熱,該退燒了 � 245
環境良心 � 249
環境公德心 � 252
淨灘 � 255
插秧體驗 � 259
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 � 263
瘦肉人心 � 267
有機蔬食 � 270
一顆高麗菜應該賣多少錢? � 274
節葬 � 281
火燒屁股才要跑 � 285
人類消失後的世界? � 288
?
謝詞 � 291
作者簡介 � 295
序
推薦序
從「有借有還」到「有戒有環」
最近這五十年,人類慢慢理解地球不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星球,反而像是一艘在宇宙中航行的太空球,只能提供有限的食物和空間,如果居住在這艘太空船的人類和其他生物不能有借有還,地球上的食物會逐漸匱乏,而且地球的環境也會受到汙染和破壞,不適合生物居住。「有借有還」是簡單物質供需的平衡,「有戒有環」則是自我省思後的自願節制,是人類獨有的智慧和永續發展的契機。
從「環境覺知」到「環境行動」環境教育目標是具有層次的,從引發環境的覺知及學習動機開始,當學習動機啟動之後,就會積極探索和學習環境概念知識,接著提升到情意態度的養成,經由環境價值分析與澄清,建構環境價值觀和態度,最後落實在環境行動技能的培訓與環境行動的執行。本書的第一部「生命中的美好經驗」,就是藉由鳥叫蟲鳴、清晨微風、土地的芬芳……等環境覺知和體驗,喚醒我們對環境的關懷與學習;第二部「有戒有環」,從被廣告行銷誘發的需求、停不下來的消費、到減法的生活,是環境價值觀的思辨與澄清的過程,在建立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第三部是「被馴化的味覺」,區別「食物」與「食品」的意義與影響、思考食物里程的衝擊和機會、及取回食物主控權的主張,展現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本書雖以散文的形式,收集多篇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文章,而內涵則貫穿著環境教育從覺知、知識、態度、技能、及行動的理念與執著。
?
從「滿足需求」到「永續發展」
消費是為了滿足我們生活的需求,但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目的只是為了生活需求的滿足嗎?除了食、衣、住、行、育、樂的需求之外,是否還需要思考和實踐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呢?本書似乎輕鬆地述說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的一些反省和調整,但核心理念是永續發展的願景。作者身體力行的生活實踐,還有持續不斷的書寫環境關懷和永續理念,本書內容流露出作者對生活意義和價值的省思,值得分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張子超教授
?
自序
朋友和同事都好奇地問過我為什麼想寫這本書?我先謝過他們的關心然後回答「我想要創造更多機會來改變這個還不夠重視生態環境的消費型社會。」
就在這幾十年間,人類一心追求進步的結果是生活變得更便利卻讓自然生態飽受磨難,社會上雖有部分公民團體或個人正以行動投入改善環境問題,但更需要全面且有效的緩和機制來落實環境永續的理念,因此本書取「有戒有環」為名,希望透過作者的重要生命經驗,與讀者一起分享我從「心」改變的歷程。
書名以「戒」為核心構念,其含意包括克制、改變、調整、歸零,例如克制慾望不吃燕窩或魚翅、改變消費方式及調整購物習慣(減量消費與綠色消費)、回歸簡樸生活等,這些投入並深化於「有戒」的行為模式都是公民環境素養的具體實踐,並以書名的「有環」為目標,也是每個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環境的發展願景,應該建立在新一波的典範轉移,進一步創造一個「有戒有環」的共同未來。
本書內容的許多故事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希望用這樣的鋪陳寫法與各位朋友一起找回那段珍惜環境生態與自然文化的情誼,並藉由這些精簡短文和您分享我選擇改變自己朝向環境永續的心靈轉向,最後更期盼您引領下一代以對自然經驗的感動來理解周遭環境的生態意義,並面對越來越嚴重的全球環境問題。
這七十篇短文共分成四大部,第一部「生命中的美好經驗」以我個人的生活經驗和成長歷程來回顧這幾十年間的台灣環境與文化變遷。從空氣清新、水質清澈的民國五、六零年代到空氣品質不佳、水污染問題層出不窮的今天,目前的經濟繁榮所帶來的物質文明讓我很不情願把以前所擁有的美好經驗通通變成奢侈的想像,而那些原本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動植物生態,也在環境變遷中漸漸消失,所以我在這些短文中寫出對未來永續生活環境的期待,更希望讀者為了自己也為了未來世代,開始努力把一切美好生活環境的夢想變成實際的改變。
第二部則是以十九篇短文呼應本書主題,筆者用小時候的親身經歷和這幾年觀察與體會的社會現象為主軸,呼籲大眾不僅要聰明消費,更需在紛亂的消費市場中擁有清澄的思維,特別是應該省思我們的所有消費行為其實都是被經濟體系牽著走,我將之稱為「被誘導的需求」。
消費的目的在追求舒適與便利,雖是人類共同的理想,但是假如這些舒適和便利都是破壞生態穩定的元兇,並且還導致人性與社會價值的崩壞,那麼繁榮與富裕就會讓人與自然環境越來越疏離。雖然我們天天都在消費,但是大多數朋友卻把消費的主控權交給生產者與供應者,他們不止控制我們的選擇權力,更重要的是他們透過各種行銷策略影響了我們的慾望,於是我們都誤認為現在這種消費模式和消費內容都應該是毫無問題的。於是生產量越來越驚人,造成地球資源的消耗速度遠高於復原速度,這種嚴重失衡現象就是造成今日生態浩劫的主因。
社會文化雖然逐漸重視環保與永續,但是在這股重視消費與發展洪流中,更需要所有公民逆勢扭轉觀念,尤其是生產者給大家的選擇權力只有「要買哪一種?」時,消費者更應該喚起「要不要買?」和「該不該買?」的心靈智慧,當消費者重新掌握消費的權力時,環保口號的「減量」理想就能夠普遍化。
第三部「被馴化的味覺」則延伸第二部的概念,各篇內容在敘述當今的飲食主流文化已經取走我們對食物的主控權,那攤架上琳瑯滿目的食物讓我們產生食材豐富多樣的假像,而事實上我們卻處於被動地讓經濟發展的大環境所制約,因為生產供應鍊提供什麼我們就吃什麼,我知道有一群夥伴已經透過各種方式找回對食物的主控權,但是更盼望一般消費大眾能
夠在閱讀這些文章後,一同支持「簡單才是美味」的飲食行動。
或許是因為我習慣以另一種角度看當今的社會文化,也常效法古人在「不疑處有疑」的精神,所以對那些看似稀鬆平常的周遭事物,我總是希望找出一些新穎且自認為有意義的想法,於是我把十四篇與環境議題相關的短文收錄成第四部。因為這個被經濟恐龍牽引著的高消費時代已經過於耗能,更令人憂心的則是大家對於這樣的耗能行為似乎越來越習以為常。
尤其是下一代,他們出生的年代是人類的科技文明發展之旅,這個世界為他們準備的一切是高科技、高消費、高享受的物質文明,他們的精神生活看似豐富,但是花在低頭滑手機的時間遠遠超過欣賞自然,這種不去閱讀自然、親近自然的集體現象,是我們這一輩必須負起的責任。
不論是工作職場或家庭裡的地位,現在四十歲以上的朋友們多半是那個能夠表達重要意見的關鍵人物,您的工作經驗和社會歷練都讓每一個想法的影響力成為左右決策或方針的重要參考,甚至您已經是團體裡面的中高階主管並擁有決策的權力,所以您的每一個念頭都是創造社會文化改變的契機。
多年前教育界流行一句話「希望老師們不要用過去的知識教現在的孩子面對未來的世界」,直到現在都還可以在某些對教育工作者的演講會場上聽到專家的呼籲。我也認同這句話的內涵,但是更希望我們給下一代的教育,不管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或家庭教育,不應該總是給孩子持續創新發展的認知與態度,畢竟造成地球生態危機與環境污染的主因正是近兩百年間人類追求經濟與科技發展卻欠缺生態素養的後果。
所以我們是不是更應該重新思考未來的世界應該是怎樣的圖像?例如以前的物質生活雖然貧瘠,心靈卻很富足,生活上好像什麼都缺,就是不缺對萬物的情感與關懷;現在的物質生活雖然豐裕,但是心靈卻很貧瘠,而且「以人為萬物的尺度」的思維仍舊持續引領全球發展潮流,想要呼吸清新的空氣變成奢侈的想像或期待,想要在清澈的河溪裡捧起魚蝦的夢想也只能是我們的童年記憶但卻遙不可及。
期待我們一起投入並倡導「有戒有環」行動,因為我跟您一樣都真心盼望美好生活環境的圖像能在我們的努力下越來越清晰。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