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愛的69種玩法(I、II雙重魅惑夾鏈袋限量版)
定價227.00元
8
折優惠:
HK$18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530575
古武南
台灣商務
2016年10月01日
150.00 元
HK$ 127.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0530575
叢書系列:
生活誌 事茶人集
規格:平裝 / 240頁 / 17 x 22 cm / 普通級
生活誌 事茶人集
分
類
飲食
>
咖啡/茶
>
茶
同
類
書
推
薦
茶之別:蔡榮章茶之書
難忘的寨子味:雙龍號普洱茶
茶之造:蔡榮章茶之書
普洱藏茶(二版)
茶味裡的隱知識+識茶風味(2冊合售)【套書獨享版:風味輪2023年曆海報&風味品評萃取筆記】
內
容
簡
介
北埔事茶人古武南老師最新作品
啜飲一口東方美人,喚起唇齒的記憶
目
錄
自序
?
Part1
茶是大自然的產物
1.出生:東方美人的身世
2.四季:美人之春夏秋冬
3.香氣:美人之天生氣質
4.地形:美人之居住地
5.收成:美人之採收
6.製作:美人之加乘
?
Part2
茶是家鄉的記憶
1.淵源:與傳統、與家人
2.茶攪子:好茶遇伯樂
3.相遇:與白毫美人之緣
4.智慧:北埔老茶與其他
5.傳承:老白毫烏龍
6.同好:茶與友情
?
Part3
茶是藝術的表徵
1.茶博館:留住香氣
2.水井茶堂:圓個茶樓夢
3.茶工廠:生產希望
4.好茶具:好茶是主角
5.冰鎮美人:各種形式的美好
6.保存:好茶須體貼收藏
?
序
自序
坊間論述有關膨風茶、東方美人茶或白毫烏龍茶的書籍很多,這裡就不再探討,本書大部分的內容都是跟製茶人習作茶、喝茶見習為主軸;換言之,也可以說這是一本在茶樹4下完成的心得報告。個人曾經撰述過三本有關茶事的書籍,第一本由新竹縣文化局出版《新竹縣文化文獻》第二十七期,這本書專門介紹新竹好茶;後來又編著另一本《茶二十一席》,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下,料想不到這本《茶二十一席》竟成為一本暢銷的茶文化叢書,後來出版社將《茶二十一席》授權出版簡體版,並在中國大陸發行,最近一次到北京,發現《茶二十一席》,已經發行到了精裝本的階段,索性買一本回家當紀念,感到很不可思議。 雖然我們一直深居在北埔的陋巷裡,每每遇見看過《茶二十一席》的讀者,無論從兩岸三地,特地跑到北埔水井茶堂登門指教討論,常常讓人感到激動也很感動。
我在二○○八年曾經自己撰寫過一本書—《北埔民、居》,此書共八萬多字,從二○○三年寫到二○○八年才完成,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最後這本書讓我得到畢生最大的榮譽,第一屆國家出版品佳作獎。
會想要選寫以北埔做主題的茶書,最主要的有二個原因:第一在人澹如菊茶書院習茶,從入學開始老師給我的茶作業就是,要我把家鄉的茶事弄清楚比較重要,這句話讓我整整投入了十年的功夫。其二身為北埔人文茶庄的一分子,自知消耗北埔太多有形無形的文化資源;人當要飲水思源,﹁吃果子拜樹頭﹂,生為茶家的後代,更應該將所學所知回饋於無怨無悔供給我們養分的茶山、茶樹、茶葉、和認真的製茶家。
二○○五年有幸在好友輾轉介紹中,找到台北市永康街的「人澹如菊」茶書院,在因緣聚會中,讓我有機緣師事曙韻茶學老師,從此習茶之事,儼然成了每個禮拜來往台北跟北埔之間的一條新茶路。
習茶期間,我從一個以賣茶圖利自己的小茶販子,一腳踏進茶書院,在茶書院體驗到了茶事,和事茶人的大千世界。尤其曙韻老師嚴謹深儀的教學內容,讓人身處在歷史建築中,不難感受到人澹如菊茶席獨有特殊的意境,寧靜中蘊涵著深厚茶道美學的力量,引人對茶事產生了無窮盡的奇想。索性將多年所學複製到北埔客家山城的老聚落,期許這樣的發想,能夠讓人文茶庄的茶道美學添加些許養分。
帶著感恩、懷念、回憶的心情,開始撰寫習茶十年的心得,起筆當下茶事歷歷盡在眼前,赫然發覺能夠來台北茶書院上課,是件多麼幸福的事。當然幸福不只是生命中唯一最美好的成就,如果能夠在短暫的生命旅程中,時而擁抱到片刻的幸福感,何嘗不是件值得珍愛的事。
我們常常說﹁福報,福報﹂,具體的說,福應該是我們得到的,報應該是報恩與回饋。最近發現對茶了解越深,越感覺到虧欠的事物越多,虧欠父母的栽培,虧欠老師的教導,虧欠習茶之道一路走來相隨相伴的茶旅同學,虧欠更多的應該是跟我買茶、提供給我生活資糧與精神支柱的顧客。雖然目前在下的智慧還無法像六祖惠能,
已達菩提本無樹的境界,也只能仿效神秀,照顧自己的菩提心,利用寫作好書的想法,回報大地、茶山、茶友給予在下的恩澤。
自從老師去了北京之後,以前在茶書院一同上課的學長學姊,大部分都和我一樣,回到自己的事業工作各奔前程,當然也有自立門戶、開班收徒走教學路線,推廣茶文化的。
有人問老師說:中國、日本、韓國、台灣的茶,它們中間的差異性在哪裡?
我記得老師曾經跟我們分享說,日本人重視的是茶道;韓國人比較強調他們的茶禮,就是喝茶的禮節;中國當然自許保存幾千年留傳下來的茶技和茶藝;台灣擁有的則是最精采的茶文化。
文化這名字聽來很抽象,其實我們可以把文化更具體化一點。對我個人而言,文化就是生活過程中留下的美好印記。茶在北埔和我的生活畫上等號,茶文化也只不過是生活上的一部分。
受習茶文化薰陶後,往往讓自己從傲慢自大,開始慢慢走向謙卑。
「我不許將自己升級到茶人的境界,我知道自己還未修行到擁有道貌岸然的清高風古;心中還隱藏著很多臥虎藏龍,隨時會出現在表面看來平靜的生活裡。」
我很慶幸在習茶過程中能夠檢視自己原來的身分,在還沒有接觸茶界之前,曾經是一個在北埔默默記錄文化的工作人,在友人鼓勵下,我從文化界跨越到茶界,兜了一圈好不容易才清醒地又回來北埔,發現自己從事的文化工作,只不過多了一個茶字。
在北埔平靜平淡的環境裡,跟自己想要履行的一字學生活,慢慢地好像有了點頭緒。住在一個地方,做一件事,理解一種茶,寫一本書,開一間店,愛一個人,組織一個家,過一輩子。後來發現欲想執行這種人生的大志向、一字學生活,在北埔好像是一種常態,人人都是這樣過生活。
想想一座茶山,一個人一輩子,能做出多少好茶,又能賣多少好茶。
有很多人形容在下,是一個孤僻的茶攪子,不是一個標準的茶人,不管別人如何看待我,而我始終秉持著對茶的愛戀,事茶對我來說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好茶不容易收藏,好茶失去了,想要再擁有是不可能的,能夠快樂地過一天,喝一杯好茶,就是賺到一天。這也是我學茶後,願意選擇做一個簡單記錄茶的生活工作者,最主要的原故了。
我很羨慕老師在京都高台寺講的自我簡介:我來自台灣是一個「為茶文化工作的工作者」。雖然我目前還做不到,但我已經把這句話,當作往後生活理念和實踐的目標。
老師去北京初期,要我走出北埔、走出自我;老師今天在「茶家十職」當下邀請我們全家,到北京或未來到蘇州去發展事業,我默默不語地看著老師,後來回答:「老師,我離開北埔,誰來關懷古蹟,誰來打掃北埔老聚落,同學來北埔誰來接待。」
老師:「說的好。」
老師去北京前告訴我,古先生你可以穿回你原來的衣服,那才是能夠代表真正的自己,為了茶,為了生活,為了自己我開始往原來的方向出發。
第一次參加北京茶家十職茶會,我沒有穿茶服,我穿黑色襯衫和黑色的休閒褲,在這場茶會裡,我回到十年前,重新拾回睽別已久的麥克風,當來賓發表感言。茶席開始前老師引薦我們,認識偏遠地區學校的校長,校長是一位密宗的仁波切,為了答謝我們,提供珍貴的老白毫烏龍義賣,所得款項全額捐出,茶會前特別送給我珍貴的西藏唐卡,我們全家人與師父合照時,內心頗有佛光普照法喜充滿之感。
這場髦牛奶酪遇上白毫烏龍的慈善茶會,延續了老師在香格里拉世紀茶會中提到的,茶會不分宗教,甚至一場完美的茶會,應該要有超越宗教的理念,即然茶會不分宗教,行善更不應該分兩岸。這是我們頭一次參加慈善茶會,因緣殊勝,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機會,參加如同今天這場別具意義的茶會。
當氂牛奶酪碰上白毫烏龍茶會圓滿後,我問古蜜:這趟北京茶家十職之行,有沒有特別的感受,古蜜回答我:對於老師我除了敬佩之外還是敬佩。我再問古蜜為什麼只有敬佩,他回答我,做一件事做到讓人感受到無可言喻,是所有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它就會讓人感到敬佩。顯然古蜜長大了。
這次我們全家一同來北京,最主要除了旅遊之外,讓小孩有機會體驗,認識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當然最主要的目的是來看老師。自從古蜜上了國中之後,我們就很少全家一起跟老師見面。每次造訪北京,我們都住在華人音樂教父小蟲老師家。古蜜出生那年我們跟小蟲老師結識,古二這個小名也是小蟲老師幫他取的;小蟲老師我們稱他為董事長,董事長與老師都是我們全家人的恩人和貴人。住在董事長家的十天裡,其中八天都受到北京同學熱情的招待與款待,心中的溫暖和感動,除非是置身其中,不然是很難體會與想像的。我們一大早就被同學接走,回到董事長家通常已經深夜,收到的禮物更不用說,多到有些只能留在北京,沒有辦法帶回北埔。
珍梅偷偷地把今年最好的金尖白毫紅茶保留最後一泡,拿來北京送給老師。老師照舊用最好的器物,用好茶招待我們,今天請出的茶器,是三聯生活周刊封面的茶壺和茶盅。老師為了我們口中歌頌的紅茶,居然請出自己最愛的收藏品,現場執壺跟同學們共享,這就是十年來跟老師習茶,隨時都享受得到的大器與無私。這把名家壺的水容量很大,我們帶來的茶葉很少,老師只取出一半茶葉,用高溫注水的方式沖茶,也許有了名家茶器的加持,出湯後的茶感,驚動了在場每位同學,快要一年沒有喝到老師親自執壺的好茶,當下的茶湯讓我學到喝茶,第三愛茶,第二惜茶,第一茶的心情水知道,茶和水與壺的心情,也只有老師才能理解。
離開北京前我問老師對茶文化瘋狂流行後,未來茶的趨勢會出現怎樣的局面和態勢,老師回答:「每件事物發生到最極致的狀態、它將會回歸到原點,也就是最初衷的地方,茶亦然如此,大家最後都會回到自己的小團體,回到家庭的氛圍,也就是說回到自己的來時路。」
啊!我以為已經回到家了,原來還是往前走。
在北埔的生活我一向都很自我放任,沒有規律與固定的工作。留在北京的最後一天,龍龍、姊姊、姊夫、還有小杜,他們是董事長在北京的家人,他們待我們全家如己,今天特別招待我們去承德。從承德回北京的路上,我偷偷聽到古二跟媽媽報告:「我以為爸爸只會在北埔寫書、解說、賣茶與吃喝玩樂,沒想到他在北京也很有辦法,其實他也有偉大的地方。」古二還小看不出來,其實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拜董事長與老師所賜。
住在北埔小山城,生活很規律六點一刻與孩子一同起床,有時開車、有時騎車、有時是用目送孩子上學,然後做一個半鐘頭暖身瑜珈,漫步秀巒山一小時,再轉到水堂開門發想,經過慈天宮禮佛三拜,提醒自己盡量莫忘初衷,走過姜阿新老宅第,來到水井巷,清晨的涼風徐徐吹來,心中的感覺是如此的舒適和清淨,水井、天井、小花樹、無人的空間,在這個時候常常跟自己相遇,享受著生命最完美的時光。
有人說寫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我認為寫作不只是一種修行,它應該是一種探索自我靈魂的享受,人投生到這個世界,應該常常跟自己相遇,唯有在自我探索中,我們才能夠理解自己到底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所以常把寫作,當作是在記錄生活的創作,創作讓我知道自己對茶了解了多少,對茶誤解了多少。
如果覺得這本書不錯,是因為結合了眾多的善因緣,跟茶與老師有最大的關聯,如果讀了這本書,覺得不夠精彩,這是我自己對茶文化的見地不足,代表的是個人的茶後感不佳。
今天是教師節,除了帶領全家祝福老師教師節愉快之外,順便要跟老師報告:我發現有同學拷貝在下的專有茶偈,身為人澹茶人「一日茶書院,時時茶書院」。這句話是我最先說的,但是歡迎所有「三北」茶人(北京、北埔、台北)的同學共同擁有。夜深人靜之時,感恩的心悠然而生,為表達老師這十年來對北埔茶事的關照和學生的抬愛,願將追隨老師習茶這十年來的心得,寫成這本筆記簿,祝全天下所有教師佳節愉快。
疼惜
客家人在生活裡很落實疼惜的概念,也許跟我們生活的環境有關,我們始終客居他鄉而以為家,必須在有限的物質生活條件下,將資源發揮到極致是一種美德,故養成了惜人、惜情、惜物、惜茶的美德。
感謝大家再度支持,最要感激曙韻老師以及台北人澹如菊茶書院同學,以及茶界曾經與我相遇的諸多茶伴侶、茶客人,還有每個夜晚發微信的北京晚香同學,臺灣臉書好友,讓我在寫作的時候,能夠一邊打字一邊欣賞,大家留在電話裡的文章和圖像,在孤單的夜裡,從來不會感覺到寂寞。常常想到《我的家庭真可愛》這首歌裡面的歌詞:
﹁我的家庭真可愛,整潔美滿又安康,姊妹兄弟很和氣,父母親都慈祥,雖然沒有後花園,春蘭秋桂常飄香,雖然沒有大廳堂,冬天溫暖夏天涼,可愛的家庭喲,我不能離開你,你的恩惠比天長。﹂平實的幸福最難得、最真實、最可貴,就如同與古氏寶記製茶所的家人,還有母親喝茶一樣快樂。
最要承蒙感謝的是我自己的家人,妻子珍梅,大兒子古蜜,小兒子古二,如果沒有他們的容忍,鼓勵,加持,本書是無法完成的。
答謝
我自己不是茶商,不是茶農,也不是製茶家,更談不上是一個標準的茶人,撰寫本書純粹是為了想把生活在北埔的美好茶事,拿來跟大家一同分享。加上自己不是科班從事茶業的專家,書中難免會諸多錯誤與遺漏不足的地方,期盼看過本書的先進和後輩,未來能夠將書中的缺失加以修飾及補足。
感謝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不厭其煩在山上指導我完成本書的多位恩人與製茶家們,把製茶的妙法無私地給予我教導,基於尊重及保護,在這裡除了自己家人之外,就不做個人影像的登錄解讀和介紹、同時也不做特定茶山茶園的標記,不周圓之處,恭請十方讀者見諒海涵。
特別感謝「北埔洋樓姜阿新家族」、姜蒂玉幫本書潤稿校對。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北埔民、居:一個典型客家山城的庶民與建築記趣
2.
茶21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