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與島嶼故事

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與島嶼故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910053
劉枝連
遠景
2016年9月22日
93.00  元
HK$ 79.05  






ISBN:9789573910053
  • 叢書系列:台灣文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240頁 / 25k正
    台灣文學叢書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即使是一個被砲彈摧殘、被時代遺忘的島嶼,仍值得被深情的眼神眷顧

    這是一部馬祖戰地的庶民記憶史,也是一封獻給家人、家鄉最深情的情書





    思.我詩父親

    ?

    1


    我的夢

    老是迭掛著

    捲著褲管、跳過浪尖

    老船長

    那時

    老船長扛起舢舨

    牽起浪花

    燒紅八尺高的寒街

    吆喝,上岸。

    現在,我依稀讀出

    他從額頭而下的汗

    落在新溼沙灘上

    摺出四個腳印

    那是,爸爸牽著我

    ?

    2

    海浪敲起鐘聲

    一週七個日子,不羈

    潮汐

    捲起溼了秋的水舞

    將我的心絲結成了小繩

    卻無端捲走了爸爸歲月

    3、2、1倒數

    我還來不及鳴槍

    跑到最高海拔的強人

    何時需要拄著柺杖……

    唉!浪子,醉過一夜

    只能問,怎麼可以犯規呢?

    ?

    3

    十二月陽光

    怯渡著冷峻寒夜

    不知情的芒草還沙沙寫下

    思念二字

    我伸手撈起歲月問:

    「你安頓了寒冷的冬

    怎能不安排勻稱腳步聲呢?」

    不答。

    那,我就索性踏在風口上

    呼暱:「哪兒去了?爸爸。」

    海浪回聲──依然緩緩,如鐘聲。

    ?









    素樸的偉大�林鍾沂(教授、學者)


      

      枝蓮《天空下的眼睛》正如她自敘「以父親經歷歲月為經,以馬祖時代背景為緯,輻射出不僅於家族遷徙的奮鬥史,也是中國近百年庶民流離與轉折縮影。」這種以個人、家族,以小搏大,化為族群,成了庶民寓言,而這寓言,在枝蓮筆下有著不同面目,關於家族記憶故事,就此展開。

      

      無深情難以成就好文章。《天空下的眼睛》涵蓋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九○年島嶼生活全方位的樣貌。從國軍轉進時的錯愕,到溯流島民生活步序;從出生、居所到信仰;從如何討海、如何蓋房子,到漁家怎樣過年以及婚嫁的趣事,再推向家族從故鄉到異鄉敘事的高潮,可謂從前朝遺夢到摺縫中的小故事。忝為作者老師的我,讚許她將小人物與大環境抗衡的痛楚,濃縮出生命道德觀,這般餘音不絕。

      

      在我看來,身為一位歷史學家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把人們已經忘記或即將忘記的東西,重新找回加以記述,並加註自己的判斷,來擴大精神視野。關於這點,枝蓮是做到了。不論是戰爭經歷的記述、馬祖習俗節慶的描繪、父親人生奮鬥的轉折、家族成長遷徙的經過、母親撫養兒女的歷程,都在內文裡呈現言簡意賅的陳述、詮釋和評論。

      

      尤其令我感動的是,她對那些飽歷戰爭及戰地政務苦難的馬祖人寫下淒涼的一段總結:「我們祖上勇敢將過往辛酸默默承受過來,如一塊巨大的海綿,靜靜地吸吮著痛苦的淚水,無聲地蘊藏,好像無聲是應該的,是習慣的,是那麼習以為常。」

      

      「愛行千里,命無邊際」,就在苦難中巧遇了如天使般的父親,用盡力量對兒女、家庭、族群無限地付出,留下真愛的璀璨。這般清語款款,這般歡樂輕巧,讓孩子們絲毫找不著「在衣服上少了一顆紐扣」的遺憾。烽火中的父女情長,相互留下的摰愛與允諾,是這麼直接而真實,令人動容。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沒有經過檢證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本書以父女二代所見所聞的「口說歷史」,敘述著深刻而雋永的觀察、反思與評論,恰似璞玉般的純潔,實可作為這段歷史的見證。

      

    書前



    故鄉。故事。 劉枝蓮
      

      

      我喜歡《閩志》中以「地名長樂,居者安之」這樣記載長樂,人生有什麼比「居者安之」重要呢?長樂有十八個鄉鎮,「潭頭鎮」位居閩江口南岸,鄰靠金鋒、航城、猴嶼、文嶺,是獨攬大山、扼住大江、挽入大海,與馬尾是一水之隔。「馬尾區」是馬祖和大陸「小三通」口岸,目前與馬祖往來頻繁,每天都有固定航班。我為什麼要這麼細細描繪這地理位置呢?因為父母在意,只要在意就是再細微的事,也變重要了。媽媽為我們上的人生第一堂課,便是「我是潭頭人,阿公宜忠,阿嬤麥妹……」;或許是經歷動盪的年代,爸媽怕是我們失散,如是教著我,記住原鄉。

      

      父親劉依清(原名增清),一九二一年出生在長樂市──潭頭鎮的文石村。嚴格說來,劉氏宗族是居住長樂潭頭鎮。我的曾祖父與他的哥哥創業有成,發了小財,便在文石村蓋起房子,舉家遷徙到文石村。曾祖父蓋的宅第是濱海式建築──石牆屋瓦、天井、三進門傳統元素。我愛看建築,尤其偏愛老建築,劉氏潭頭鎮上祠堂,便是我每次返鄉必到的地方。劉氏祠堂牆上的浮雕,刻有二十四孝以及戲曲詩詞中的人物,那些勸人為善浮雕下方,拓印著我的兄弟姊妹名字。

      

      劉氏門樓房以奏公十一世裔孫,從潭頭出發。

      

      父親總說,在家鄉時間太少了。

      

      一九三八年,十七歲,父親隻身來到馬祖島,遇到生命中貴人──曹氏家族。曹氏家族由福建長樂來馬祖定居、討海為生已經第三代了。當時島上漁業採集,多以家族為單位,像父親隻身者,以「依親」(投靠?)呼之,以曹氏家族為眾的牛角村,就有三位名為「依清」者,賴於生活所逼,成了無奈。一九四六年父親與曹氏家族長女結婚,生兒育女,成家而立業,從討海人,從建新號漁船,從漁產加工,從馬祖公車處,從中壢漁產加工社,到馬祖一號漁船,時間跌坐在海浪呼喊中,父親走過風華正茂歲月。在這兒,迎接新生命誕生;在這兒,種下一棟棟房子。這兒有原鄉潭頭鎮路過海水,這兒有福建濱海房子型式,這兒連飛過的候鳥都帶來文石村風沙……。更重要的是,父親在這兒生活了四十年,四鄉五島,每寸土地他都踩踏過;東引捕黃魚,莒光秤蝦皮……,這兒居住的每個人,都是父親的親戚,都是父親的朋友,也是父親精神上的家人。

      

      「這裡是我的故鄉」──父親說。

      

      母親說她從沒想到,有一天,她會搭上補給艦,跨過暗潮洶湧的黑水溝,來到幾代馬祖人沒聽過的臺灣。是呀,我的母親除了那年生病,被抬著送到臺灣就醫外,每每總看她忙碌身影,從來就沒見她離開村莊。就在一九七八年,媽媽生活疆界被打破了,小弟「一國」國中畢業,赴臺就學的那個暑假,爸爸決定全家遷居臺灣。對當時馬祖遷徙潮而言,我們全家遷臺算是中、晚期。嚴格說來,也只是媽媽與弟弟帶著家中供奉的祖先、神明離開島嶼,算是搬家吧!其他家庭成員為了求學,早已離開多年,包括我。

      

      人生隨緣,因緣流轉。初到臺灣,父親安排一家人落居桃園大湳。以市場為生活圈的大湳,有如臺灣人移居琉球八重山,聽得到都是馬祖鄉音,魚丸、魚麵、紅糟鰻……;逢年過節,馬祖粽、落歲飯、冬至搓丸……,連牛角牛峰境五位靈公也分身落居這兒了。一九七九年全家遷居中永和,中永和成了父母新天地,我們在那兒出嫁,弟弟在那兒娶親,父親與我們一起迎接新世代生命喜悅,我們在這兒與父親對坐,聚散起滅在這兒發生,時間長河不斷扮演「蝴蝶效應」,我們羽翼輕輕一拍打,竟埋伏了晚年父母狂風暴雨如晦。父親決定,將自己永生安厝在中和寶山之巔,這裡冬天無風,夏季溼熱,海浪故鄉在夢裡。屈指一算,在臺灣島上生活了四十年。

      

      父親:「家人在哪兒,故鄉就在哪兒。」

      

      「我們生命的『今天』乃是過去的延續,倘不時的回顧,『今天』的我即不具意義。」愛沙尼亞紀錄片老導演法蘭克•赫斯這般說。因此,追憶絕非無意義,過去其實不會出走或走出去。翻開馬祖百年走過歲月,我們無法切割大環境背景、民情風俗、集體傷痕以及迫於生存的出走與遷徙。作為一名馬祖人,父親的女兒,總想在時間之河裡,截取一段逝水,然後透過語言文字,說過去發生的一些什麼事……。

      

      然而,記憶有如海浪不斷侵蝕沙堆上的城堡,不斷坍塌,或者說不斷雕塑出各種不同狀態,於是我們無法關注剩餘,或者鉅細靡遺復原,而是關注侵蝕過程中的輪廓,透過不斷回到過去,讓消失邊界越來越立體,如此而已。

      

      談過去,追憶過去,其實是為了尋找自己,我是這麼想。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