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蘇雪林對中國現代文學學科建設曾做過重要貢獻,她是較早將中國新文學引入當時中文系教學課程的學者之一。一九三二年蘇雪林在國立武漢大學擔任新文學這門課程,並編了講義發給學生。蘇雪林的這冊講義名為《新文學研究》。一九七九年蘇雪林在臺灣出版《二、三十年代作家與作品》(廣東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再版),本書就是根據當年的《新文學講義》增刪而成的。
無論楊振聲還是朱自清,早期將新文學引入中國大學國文系課程體系,多數是出於個人對新文學的偏好或者順應學生的求,一般說來並無自覺建立學科的主動意識。蘇雪林《新文學研究》是講義名稱,也就是課程名稱,還不能說是著述名稱,後人將其作為著述出版,完全是在史料意義上延續了講義原來的題目。講義經修改後作為著作出版是學者習見行為,但這本《新文學研究》不是蘇雪林主動出版的著作,而是為講課供學生使用的教學材料,也就是說,現在印行的《新文學研究》完全保存了舊有的風貌。
近年已有一些學者注意到蘇雪林這本講義的重要性(丁增武曾有專門論文介紹這本講義),但這本講義的原始文本似乎還不是特別容易得到,網上雖有個別複製本和電子文本出售,但多已脫離原書形態,為慎重起見,我們還是設法得到了一個原始文本,作為史料重印,我們盡可能保留了講義的原初風格。
因為《新文學研究》是中國古籍舊裝形式,所以需按古籍形態介紹。本講義線裝一厚冊,大開本(27×17釐米),白棉紙,無魚尾,白口,半頁十三行三十五字,鉛印。書口上方印書名「新文學研究」,下方是印刷單位「國立武漢大學印」,講義共二八○頁,封面書「新文學研究,蘇雪林述」,列為民國二十三年武漢大學講義第一二一種。原講義沒有單列目錄。
很奇怪,蘇雪林一九七九年寫《二、三十年代作家作品》時,雖然沒有回避本書的大部分內容主要來源於早年講義《新文學研究》,但似乎又不願意直接明確表達前書和後者的關係,甚至連《新文學講義》的名稱也從始至終沒有提及,所以一般沒有讀過《新文學研究》的人很難把二書連在一起。作為中國早期的新文學研究,蘇雪林的講義沒有涉及文學評論,他在後來的書中補充了這一部分。因為是同時代人講同時代的文學活動,蘇雪林的敘述和判斷對後來許多作家的文學史地位多有幫助,蘇雪林關注過的重要文學活動和作家,在後來的文學史敘述中多數得到了較高的評價,當然也有一些蘇雪林評價很低的作家後來的文學史地位卻很高比如郭沫若、郁達夫、廢名等,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蘇雪林的文學史眼光相當敏銳和獨特,也有一些蘇雪林高看的作家被後來的文學史遺忘了。
蘇雪林本人有創作經驗和西方文學修養,她是留法學生,同時她對中國古典文學也深有研究,她在這方面的用力超過了對中國新文學的興趣,這些學養決定了她的文學史眼光和判斷力,所以她早年對多數作家所作的藝術分析,尤其是對作家語言才能的敏感,對今天研究中國現代作家也很有啟發。
這是一冊在自由時代自由編纂的講義,在完全自由開放的心態下,蘇雪林對中國現代作家的分析和判斷,有可能更接近真實的閱讀感受而較少受其它因素的干擾,這種同時代人平視同時代文學的研究,對後來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是一個有益的座標,在這個意義上說,蘇雪林這冊早年講義不僅有新文學編纂史上的價值,更有重新觀察中國現代作家文學史地位的意義。用文體分類,再以作家論為主線展開的新文學史敘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後來文學史寫作的基本思路,這本講義在中國新文學史編纂史上,確有開創之功。
最後說一句,民國二十三年,武漢大學多數文科講義依然保留了用線裝古籍形式印行,這種風雅令人神往。蘇雪林這本講義是線裝一厚冊,在一般古籍中已是超厚了,按習慣可分裝為四冊一函。新文學講義而用嚴格古籍形式印行,也可說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的一則趣事了。
謝泳
二○一五年九月二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