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馬克.列維特Marc Leavitt
有人能畫出通往虛空的地圖嗎?有人能指出那玄不可測的境界嗎?也許這是可能的,以下就是我的嘗試。
首先,我要從我個人尋求「靈性開悟」開始講起,它同時也可作為靈性實修者的修行地圖。
故事的主軸放在我靈修的巔峰期,當時我參加享譽全球的蒙羅學院(Monroe Institute)為期一週的靜心閉關。完成進階課程返家後不到一週,我在日常生活中忽然開始看見玄奧的顯境(Vision)。我在陪妻女散步、或處理日常的工作時,同時會發現自己進入更廣闊的視野,使我能以全新的眼光來看自己的整個世界;這些顯境是循序漸進發生的,它們清晰地為我指出實相的偉大設計。
其中有些顯境會摧毀現有的一切;有些則十分嚇人,因它們毫不留情地揭穿「自我」的真面目;另外有些顯境則是充滿無上的喜樂,其快樂的程度甚至大到你只能消受一下子。最後,我們可透過這些顯境拼湊出實相的模型;這一模型看似簡單,但它表達的意涵卻足以令人瞠目結舌。我將在本書針對四個顯境進行實況的描述,並說明它們如何幫助我們重新了解實相的真實架構,以及這一了解如何解決一些重大的哲學矛盾,例如心靈與物質、或上帝與世界之間的關係。這些體驗都具有普遍性,因此你也能親自驗證書中所說的每個真相。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讓開悟不再神秘。事實上,市面上已有許多關於開悟或所謂「不二智」(nondual wisdom)的好書出現,但尚缺一本詳細逐日、逐月、逐年揭露自性(Self)的書籍。儘管本書談的是私人的開悟,但這開悟的過程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並且是分解成一步步的慢動作來呈現。讀者可以依循這個漸進的過程,一步步邁向通往開悟的旅程;而我詳細描述的那些高峰經驗、以及我徹底改變觀點後所獲得的究竟領悟,就是我想帶你去的地方。
我也希望本書能使你明白,開悟並非某種神話般的經驗。它絕非其他時空的無稽之談,而是一種觀點上的真實轉變。事實上,只要對探索「存在」的真實本質有足夠的好奇心,任何人都能在此時此地出現這種轉變。我的看法是,我們同樣都是人、有著共通的生活經驗,因此任何人只要願意深入探索自己的心靈,便能發現那等待我們已久的共同寶藏。更何況,我有全職的工作、有老婆和孩子,這也足以證明你不必在開悟與世俗生活之間作取捨。
綜觀全書,你有許多機會可以親自驗證其中探討的主題。此外,為了確保故事的真實性,書中大部分的內容都取材於我個人的日誌(引用日誌的部分會使用楷體並標注日期,而我加以敘述的部分則使用正常的段落格式)。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譯者序
謝明憲
相信讀者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東方的靈性經典,感覺像是讀詩一般,看似明白個中滋味,卻又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來;但同樣的內容,經由西方人的詮釋,整個思路就頓時變得清晰許多,彷彿模糊的影像聚焦起來,形成一幅清楚的畫面。本書的翻譯過程中,就明顯地感受到這一點。
東方的修行體系名相繁多,且多是以名相來詮釋名相,往往令人不知所云。舉佛教的名相為例,光是「佛性」一詞就可能出現這樣的解釋:何謂佛性?覺性是也;何謂覺性?法性是也;何謂法性?真如是也;何謂真如?涅槃是也……解釋到最後,還是不知「佛性」一詞所指為何?又如佛學的「能」、「所」及「能所不二」等名相,若非認真研究過佛學的人,恐怕也難一下子明白其意義。第四道大師葛吉夫曾強調:「沒有精確的語言,就沒有精確的研究;沒有精確的研究,就沒有精確的修行。」本書作者馬克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他用典型的西方理性思維來觀察、分析自己的神秘經驗,並使用精確、淺顯易懂的語言及比喻來描述他的開悟過程;甚至不懂何謂「能」(主體)、「所」(客體)等名相的人,也能藉由他淺白的文字而一窺實相的堂奧。
這本真實、有深度、又引人入勝的小書,讀者閱讀完自能有所體會,這裡就不再贅言。在此僅補充說明兩點:
一、本書的第三章中,作者用鏡子來比喻那唯一存在的覺知;而覺知的對象之所以出現,是由於覺知的鏡子因自身的吸引力彎了起來,自己照見自己。若讀者對這部分的內容有理解上的困難,可換另一種方式來想像:一片寂靜的無垠大海,水面澄澈如鏡。忽然間,海中央捲起一個波浪,波浪的影子就映現在海面上。這第一個波浪激起的漣漪,形成更多的波浪,海面上也映現著更多波浪的影子。每個波浪都映現著別的波浪,並認為自己與別的波浪不同;但一切平靜之後,所有的波浪都回歸原來的大海。這片寂靜的大海,就是覺知;海中央捲起了波浪,是由於覺知本身的吸引力;更多的波浪即是宇宙的萬象及眾生;但所有的萬象及眾生自始至終都是一體,自己與他人的對立分別不過是「動」時的幻相。作者馬克也表示喜歡這個比喻,並親自為此下註解。
二、原文第七章的倒數第五段,在描述上有不盡完美的地方;向作者馬克提出後,他決定將倒數第五段重新改寫。因此讀者在閱讀時,可能會發現這一段譯文與原文不太一樣;這是因為讀者手上拿的是最新的「修訂版」,望讀者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