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序
我在東海大學教授「團體動力」及「社會團體工作」課程已逾二十年,是我最熱愛的兩門課。
社會團體工作是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重要方法之一。過去受到精神醫學和追求專業化之影響,在社會工作領域中,偏重將服務對象視為有問題的個人。傾向改變個人內在自我和態度,以便社會行為能產生改變。其實這是專業霸權的展現。現代社會科學的發展,無不認識人類行為受內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環境因素之影響;甚至環境結構因素影響個人認知和決定行為表現。經由環境因素之調整,改變個人行為可能更容易。其實,生活經驗已能理解環境因素對個人行為的影響力。
人從出生開始即在各種關係程度不同的團體成長。人的許多生活知識絕大部分來自觀察團體生活中他人的行為表現,或他人分享經驗與知識。團體經驗的累積,使人在不同團體與他人互動時,不自覺的反應與他人互動時的應有行為;如與父母、配偶,或老闆或同事互動行為表現。人只有在完全沒有他人時,才能隨心所欲地表現行為。因此,團體工作早期的前輩就已經不斷呼籲,要大家重視運用團體工作方法來協助服務對象。
由於社工人員的工作場域中,常是團隊工作或有各種不同形式的任務團體與會議。團體會議中,有階級長官、團體成員私下關係等等,如何達成真正可行的團體決議不容易。社區工作也是人群工作,團體互動過程夾雜著情感、理想和利益在其中,以致團體動力的複雜性更高。社工人員必須運用專業方法在機構脈絡中輸送服務。因此,美國所公布之教育政策認可聲明(EPAS)所提及綜融實務工作者運用一系列預防及處遇方法與個人、家庭、團體、組織及社區工作。這項能力指許多社工人員在機構中工作並提供不同階層的服務。社工人員要有中介層次的工作能力,這個層次的案主,包括:自助團體或治療團體的成員、學校的學生、公司的同事或鄰居間的關係(Sheafor, Horejsi, & Horejsi, 1994, p. 9-10)。因此,中介層次的干預方法是改變直接影響案主的社會系統,顯然團體工作能力是相當重要的。
本書分為四篇,希望使讀者能理解和運用社會團體工作專業方法提供服務。
在基礎篇中有三章,主要重點在說明團體工作之意義和基本要件、國內外社會團體工作發展歷史與團體動力學之介紹。其中,特別提及團體工作倫理和團體實施條件。方法篇有五章,重點在說明團體工作過程和技術,包括說明團體工作準備、團體工作各階段團體工作者能理解和有能力建立團體成員之間的關係,並運用專業知識評估與干預團體過程,以及運用團體力量改變環境。技術篇主要介紹處遇性團體工作和任務性團體工作常使用之技術,並特別介紹團體工作記錄和評估方法。實務篇介紹各類型團體工作之作法,尤其是社會工作許多服務對象是非自願性的。因此,特別介紹非自願性團體工作過程和技巧之運用。
本書有以下特色:
1. 特別介紹臺灣團體工作的歷史、團體工作之要件、團體工作實施倫理。
2. 說明團體工作者對團體發展階段應有之認識,以及如何進行催化與干預行為。
3. 如何運用團體力量去干預影響個人或團體的不當環境因素。
4. 團體工作常見之溝通互動與干預過程之技巧,並說明技巧運用和對團體動力之評估是不可或缺的。
5. 除了介紹任務性團體工作意義、實施方式與技術,還特別專章說明自助團體工作之形式與案例。
6. 運用各種理論說明非自願性案主行為反應之社會心理分析,並詳細說明團體工作各階段中,團體工作者之任務與如何協助團體成員改變動機,包括可以運用協助非自願團體成員之團體工作技術。
7. 本書附錄兩個案例有助於理解團體方案設計,以及團體工作紀錄,並且可以讓學生理解團體準備工作和團體開始。
?
本書為好幾位作者之力量共同完成,非常感謝他們的投入。雖然我負責主編,構思章節和重點,不過,有些作者同意我修改論文,但也有作者不願意我做任何修正,所以各章主要內容,均由作者自負文責,我只有增加第三章中團體和團體動力的定義。其餘各章節只做增補前言、結語和問題與討論的部分,以及如果各章有重複介紹之段落,由我負責決定放在哪一章來做介紹或說明。除此之外,我還負責統一作者使用的專有名詞,這是最費心費力的部分,花了我幾乎三個月的時間,希望這些努力能使本書閱讀較為通順暢快。
最後要感謝洪葉文化編輯和老闆的大力支持。如果本書有未竟事宜,還請讀者不吝指正,以匡不逮。
曾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