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序
〈觀心銘〉是明末高僧憨山德清大師所著的修行心要。現代生活凡事講求迅速,結果反而讓人容易在忙碌中迷失自我,將外在環境誤認為自己的主宰。禪宗修行的第一步,便是找回自己那顆迷失的「心」。〈觀心銘〉全文僅二百零八字,卻完整地從「觀心」開始,指導禪修者體解至「無心」的境界,文字簡練,讓人感受到無限自在,無論禪修基礎深淺,皆能從中獲得莫大助益。
聖嚴法師的〈觀心銘〉講記整理為三部分,分別是:觀心原則、觀心方法,觀心悟境。在「觀心原則」中,法師透過〈觀心銘〉的詩偈說明,所有修行都不離身和心。必須先打破對身體的執著,平息因身體而起的煩惱,才能開始參究我們的心,以禪觀照破身心皆為迷妄。在「觀心方法」中,法師開示如何掌握修行的方法,打坐時所起的妄念其實與身體和外境無關,只與自己的心有關,若妄念生起,不必討厭或抗拒念頭,只管回到方法。在「觀心悟境」中,法師則說明無論追求境界,甚至神通,都無益於修行。藉由修行,讓自己能夠清楚心的變動,而後體證原來心外無佛,清淨心才是真正的佛心。
本書除了聖嚴法師的〈觀心銘〉講記外,另外收錄三篇文章,提供讀者更深入理解〈觀心銘〉。中研院研究員廖肇亨老師專文介紹憨山大師的思想背景,及其「融會諸家」對後世的影響。專研聖嚴法師教育理念與禪宗史的常慧法師,不僅特別撰寫導讀,說明聖嚴法師為何格外重視〈觀心銘〉,以及對〈觀心銘〉解釋的獨到之處,並且撰文介紹憨山大師的三「心銘」:〈澄心銘〉、〈觀心銘〉、〈師心銘〉,幫助讀者理解憨山大師從有相的次第修行,達無相的「心本是佛」的體證。
聖嚴法師自1975年於日本取得博士學位後,便轉赴美國弘法,在語言隔閡及缺乏資源的情況下,即便居無定所,仍以「風雪中的行腳僧」自許,走到每個需要他的地方。到了1979年,時值五十歲的聖嚴法師才終於創建在美國的第一個道場-紐約禪中心,隔年開始在此舉行一年四期的禪期。本書內容便是法師於剛剛成立、百廢待舉的禪中心,對中、西禪眾所進行的禪七開示。原文在1980、1981年刊載於美國《禪通訊》(Chan Newsletter)以及《禪雜誌》(Chan Magazine),後由法鼓山國際編譯組譯為中文,刊載於《人生》雜誌385期。
將博大精深的佛法,以現代人都能看懂的白話文字,深入淺出地解說,使人受用於生活之中,是法師弘法的初衷。法師對〈觀心銘〉的詮釋,讓這篇精鍊的修行心要跨越了時空、語言,讀者都能因此照見本來面目。
?
法鼓文化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