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記得這些,微翻轉帶給我們的鼓動
兩年前著手設計《走過•臺灣》時,每周的開會時間,我都會帶著測試用的歷史圖卡和初步玩法與研究團隊一同測試。惠澤老師是這款教學式桌遊的指導者,在長達1年左右的漫長研發期裡,總是鉅細靡遺地提醒著團隊,要從認知負荷、同儕互動中的動態分析,逐一驗證學習成效。
他常常和我分享,以商業、娛樂目的為首要考量的遊戲雖然好玩,卻不見得符合教學目標,也未必能帶出正向的學習動機。一款成功的教學遊戲,判斷標準絕對不能落於單純的主觀判斷是否好玩,或帶有刺激感。而是應該將設計完成的遊戲,直接施測於教學現場。藉由觀察學習者的投入程度,與教學引導者間的互動感應,不厭其煩地微調學習者認知設計、遊戲活動節奏(關卡),才能確實達成遊戲目標等於教學目標的理想。
老師的提點,是《走過•臺灣》設計團隊一路以來的最高指導原則。這樣的嚴謹態度,在進入國中班級施測時,我們從最終實驗結果驗證了此目標。參與測試的學習者,高度沉浸於遊戲中,透過反覆的合作討論,不斷深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走過•臺灣》遊戲出版與推廣過程,我們有幸結識跨學科領域想要將遊戲運用於課程教學的老師們,各科微翻轉共備團陸續組成。社群裡的老師,不藏私地分享運用遊戲化活動在課堂的實戰經驗,這股小能量醞釀到2015年的暑假,有了一次小小釋放的成果展示舞臺。
猶記這場盛會──「臺科大微翻轉嘉年華」,聚集全臺超過120位老師。為期兩天的工作坊,緊鑼密鼓地安排一場又一場的研習課程。邀請大家進行迷你遊戲設計的角色扮演,嘉年華會的會場,每位初踏入研習教室的老師就像個美食家,在試玩過多款數位與桌上遊戲後,細細地品嚐出每款遊戲的特色,哪些因子會觸動求勝的內在動機,哪些環節又會讓人感到挫折與焦慮。
釐清遊戲帶來的正負向情緒後,老師們又轉換角色,變身為廚師。各自依照所屬學科領域分組調配食材,回想出教學生涯中趣味和情境鮮明高的主題,寫下簡明的教學計畫,以此為食譜設下不斷改良的基礎。除此之外,也試圖站在學習者的角度、高度,抓出學習此單元時容易混淆的知識,最終以工匠務實的精神把玩法製作成遊戲用的看板、地圖、卡片與計分代錢幣,透過緊湊的交叉測試,再三針對問題修正,追求遊戲運作更流暢。
最後一天有超過200位挑戰者前來試玩各組產出的作品,惠澤老師就像個興奮的大頑童一樣,揮著繽紛的評分按讚貼紙,在川堂間來回穿梭引領著闖關的學生、爸爸媽媽、親友團,讓每位玩家逐一試玩老師們以光速成軍的30個遊戲研發攤位。這些遊戲包羅萬象,有「調配飲料濃度的化學實驗」「背包客環島競逐的數學挑戰」,以及「從花朵卡分辨季節的國文應用主題」。
我看到每一位師生、家人都露出欣喜的眼神,不時傳來得分的喝采,還能破解遊戲中的漏洞。被破解的設計團隊,組員們並不氣餒,積極採取謹慎的研究精神,立刻修正遊戲,讓遊戲完善度升級。這都是短短兩天內所發生的事啊!我見證了遊戲式學習的魅力,這股魅力凝聚跨世代的學習者優遊在關卡挑戰的張力與喜悅中,讓在傳統課堂教學疲憊不已的老師們,再次從玩樂中得到紓壓和釋放。
感人的一刻,讓惠澤老師多年來的堅持,逐漸結成甘美的果實。
這幾年看到惠澤老師奔走在各教師社群,他的理念是把喜樂帶給孩子,讓孩子們在教室一起玩遊戲的珍貴回憶,可以伴隨著彼此直到長大成人。無論未來會遇到什麼樣的難題,都期盼孩子保有強韌的信心,遇到難關時聚集同陣線的戰友一同奮鬥。這樣的共患難精神,就像我在微翻轉地理教師共備團裡,感受到的溫情。無論何時,只要我拋出提問,就會有數十位跨校老師紛紛提出看法與解決方案。若遇到提出的疑問無法立即解決,老師們立刻啟動揪團討論、研擬對策機制,讓教學者不再如同樹枝孤鳥般地孤軍奮鬥,反倒像交響樂團彼此襯托、協奏。
這本微翻轉教學的專書就像一本隨手可得的「迷你學習遊戲製造機」攻略本,跟隨惠澤老師的洞見和指引,在每個小單元中破關累積點數,讓讀者先看見自己逐步升級的喜悅,再把這份禮物帶回課堂中。透過「五個微翻轉教學步驟」,剖析認知和互動歷程背後的心理學原理,依據學習者的個別需求,客製多元、適性的教學活動。用遊戲發動學習引擎,為課程加溫、加料。
祝福閱讀此書的讀者,看完惠澤老師的新書後,慢慢釋放出我們在教學經驗中的獨門絕活,成為喜樂滿溢、創意無窮的「教學遊戲設計師」。
圖板遊戲推廣協會主任講師 劉力君(南瓜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