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書分兩輯,收十篇談翻譯的文章。
第一輯的緣起,在於《明報月?》總編輯潘耀明先生的邀約,請我為月?寫翻譯專欄,可我生性疏懶,不願意每月定期寫出一篇文章。但是實際從事翻譯,以至教學、研究,逾半個世紀,的確有些話想說,很珍惜有這個機會讓我說出來。因此我構思了一系列六篇文章,以《翻譯管見》的欄名,在《明報月?》2014年隔月?出。這些文章審視常見的翻譯現象,結合有關的翻譯理論,從較深的層次剖析表面顯現的問題,旨在打破迷思,把翻譯的活動放在文化的框架內,還它應有的位置。當然,翻譯包羅萬有,因我專研文學,討論範圍和引例,亦多取自文學。由於在雜誌?登,對象是一般讀者,盡量寫得淺白易懂,不作過多徵引,收在集內,亦依照原來體例。
第二輯收的文章卻有較為專門的。《門外譯佛典淺說》記筆者與師友合譯佛典的過程和體會:三人分工合作,取長補短,有如小型譯場,值得一記。何況譯主是前年剛圓寂的大德阿那律陀法師,能夠參與譯事,正是難得的因緣。《〈哈姆雷特〉疾病比喻的漢譯》借用一個重要的翻譯理論架構——多系統理論——來說明翻譯的過程。最後兩篇談卞之琳與文學創作和翻譯,是在我去北京參加卞之琳學術討論會或是他來港出席國際翻譯研討會的場合寫的,也是好因緣。
就個人來說,自從唸大學的時候開始在期?上發表翻譯文學作品,到現在為止,沒有放下過譯筆。起初大都是英文作品漢譯,近十餘年則是中文作品英譯,轉折交疊期是我移居加拿大的六年。翻譯為我打開了窗子,解除單語的束縛,設身處地感受其他語言文化的人如何看世界、如何思維,擴闊視野和思想領域,使生命豐富、性情謙和。在兩文三語通行的香港,翻譯不但有其實際的需要,從事翻譯或看譯品,也可以開拓心靈,多了解和包容他人的觀點,正是和諧社會的潤滑劑。
感謝石磬文化年輕朋友的好意,趁此機緣,把這些文章結集,公諸同好,希望方家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