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悲傷諮商:原理與實務

悲傷諮商:原理與實務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917177
Howard R. Winokuer
陳增穎
心理
2016年5月01日
93.00  元
HK$ 88.35  






ISBN:9789861917177
  • 叢書系列:輔導諮商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輔導諮商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本書適用於大學生和研究生層級的核心和入門課程,是第一本兼具諮商心理學知識與技巧和當代悲傷與喪慟研究的教科書。本書認為悲傷諮商有別於其它的治療議題,因為悲傷是一個適應性的反應,而非病理特徵。本書闡述悲傷的獨特面向,是遭受失落時的正常反應,悲傷諮商的目標則在催化喪慟者開展自身已有的健康和適應的歷程。死亡或非死亡的失落事件皆會引發悲傷反應。本書亦闡釋悲傷的心理、生理、社會、經濟和實務經驗。



      本書介紹各種喪慟理論,並檢視不同的治療模式如何運用在悲傷與失落上,探討諮商實務現場中可以強化治療效果的特殊介入策略。作者特別強調「陪伴」是處遇喪慟者時最重要的治療態度。本書也說明特殊群體的悲傷諮商、專業倫理、諮商師的自我照顧等議題。每一章皆包含案例研究、討論與反思問題、推薦資源等等。



    本書特色



      ● 悲傷是適應性的反應,而非病理特徵。視悲傷治療為獨特的諮商形式。

      ● 兼具諮商心理學知識與技巧和當代悲傷與喪慟研究。

      ● 由超過60年悲傷諮商服務經驗的知名臨床工作者和教育者撰寫而成。

      ● 強調「陪伴」的重要性,是處遇喪慟者時最重要的治療原則。





    第一部分:認識理論

    第一章 諮商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悲傷諮商的特色

    第三章 喪慟理論簡介



    第二部分:實務與歷程

    第四章 陪伴的修練

    第五章 基礎諮商實務

    第六章 與喪慟者工作

    第七章 活生生的失落:非特定的失落、不明確的失落與慢性悲傷

    第八章 處理你和個案的情緒

    第九章 當悲傷出差錯

    第十章 實務工作者的工具箱:治療模式與技巧

    第十一章 悲傷諮商實務倫理



    第三部分:當代議題與趨勢

    第十二章 悲傷諮商師的自我照顧

    第十三章 當代悲傷諮商的趨勢與議題





    索引(正文側邊數字係原文書頁碼,供索引檢索之用)









      本書的誕生,乃出於想撰寫一本適用於大學課程,協助學生精進悲傷諮商的知識與技巧。我們發現有很多書探討的是諮商心理學的研究和理論,其他則著重於闡釋喪慟理論和研究,可是我們卻找不到一本能兼具諮商實務與當代喪慟研究和理論的書。經過數年累積一篇篇的論文、一籮筐的教材、精挑細選多本教科書的章節後,我們決定撰寫一本能同時探討諮商實務知能和當代失落、悲傷與喪慟研究與理論的教科書。我們已在這個領域執業超過30年,因此希望藉由本書把我們的臨床工作心得「去蕪存菁」,期能協助臨床工作者更有效地處遇喪慟者。



      其他諮商界的實務工作者常問我們:「你們怎麼有辦法一直做這個工作?」學生看到我們並沒有老是穿著一襲黑衣,一副病懨懨、不苟言笑的模樣,一點都不符合世人以為成天與瀕死者或喪慟者為伍的刻板印象,往往露出驚愕的表情,我們也微笑以對。我們試著告訴學生我們對這個領域的熱情,實際接觸喪慟者的收穫,每天都是珍貴的一天。個案不斷地提醒我們生命就是禮物,我們的時間有限,因此更應該善加利用。我們堅信服務瀕死者和喪慟者讓我們的生命活得更有自覺、完整、感恩。與喪慟者工作時,我們很榮幸和這些受傷、脆弱、心碎的人分享一段非常私密的時間。然而,我們也得到一睹喪慟者發揮力量和內在懞性的機會,看見他們變得更堅強,重新與世界連結,見證生命送給他們的禮物。



      我們認為悲傷諮商是一個獨特的諮商實務,這也是我們撰寫本書的理由之一,雖然諮商處理的多是日常生活中面臨到的問題,但失落的確是普世經驗。悲傷既是痛苦的經驗,但也是適應的歷程,這是有別於一般諮商議題的特點。稍後我們會多加探討這個觀念,但在此開宗明義地申明,悲傷諮商的重點不是放在哪裡出了差錯,而是喪慟者合情合理的經驗歷程。因此我們強調的是如何健康地開展適應歷程,而非將其除之而後快。



      本書的另一個特色,是探討跟死亡和非死亡事件有關的悲傷反應,以及明確的失落與不明確的失落經驗。不一定要等摯愛過世才能悲傷,將罹患失智症的摯愛安置在長期照護機構、親密關係瀕臨結束、失去希望與夢想、失去自我等等,都可能是改變一生的事件。悲傷是對經驗的適應性反應,這些經驗挑戰我們對世界的假設、對自己和他人的看法。雖然我們要花一整章談這個主題,但從廣義的角度看悲傷亦穿插在不同的章節。



      由於我們並未對讀者的背景設限,因此先從諮商的基本觀念與治療關係著手。第一章和第二章說明諮商的目的,處遇經歷重大失落的個體時會面臨到特殊問題和挑戰。接著進入到第三章,解說當代的喪慟理論,以及如何將之運用在臨床實務,然後我們把重點移到與個案建立治療關係,闡釋特殊的喪慟者諮商實務。第四章全部都在強調如何增進諮商的陪伴關係,以此作為悲傷諮商的基石。沒有一種諮商關係不重視陪伴的意義與時機,一心只想替個案解決或「修好」問題的諮商師恐怕會覺得服務喪慟者是一件相當令人挫折和徒勞無功的事。我們認為應該讓悲傷諮商師瞭解陪伴的重要性,這是服務喪慟者時最重要的治療態度。在第五章中,我們要討論基礎的諮商實務,奠定基本的諮商技巧。



      從第六章開始,我們將諮商和喪慟的理論與實務直接整合在一起,在這一章,我們會探討與喪慟者進行諮商的「大小事」。第七章會接著探討非死亡事件引發的悲傷與失落,這種悲傷通常沒有得到認可,甚至被錯誤診斷。第八章討論的是如何處理強烈的情緒,許多臨床工作者常被個案的強烈情緒弄得不知所措,備感威脅,同一章裡也會談到情緒智商,以及如何善用強烈的情緒化險為夷,有效催化個案的進展(包括諮商師的自我覺察)。



      本書最後五章檢視悲傷諮商的特殊議題。第九章列出如何看出個案的悲傷歷程出了差錯,複雜性的悲傷發生時有哪些資源和轉介方向。第十章概述一些有效處遇喪慟者的治療技術和方法,給臨床工作者的「工具箱」增添些許可用的資源,以協助特殊的個案類型與境遇。第十一章特別探討悲傷諮商的相關倫理議題,確保悲傷諮商師在合乎能力和遵循倫理的要求上進行實務工作。第十二章指出數種常影響悲傷諮商師的陷阱、諮商師的個人特質如何吸引他從事此類工作,但極有可能陷諮商師於險地,如引起耗竭和繼發性創傷。最後一章則詳述悲傷諮商這一領域的趨勢與爭議。因此,有志成為悲傷諮商師的人應好好反省個人的實務工作,覺察這些常見的陷阱是否阻礙自己發揮實力。每章最後都提供讀者數個有助於吸收和反思內文的問題與練習活動,包括重要的名詞釋義。



      我們希望本書能提供讀者實用的臨床知識,並加深對理論的瞭解。服務喪慟者的工作相當具有挑戰性,但專業和個人層面的收穫亦多不勝數。我們期待讀者學然後知不足,讀完本書後能做出更好的準備以陪伴喪慟者開展療癒歷程。我們更冀望讀者和我們一樣,能藉由這個工作發現和欣賞人性的優點、懞性與能耐。最後,如同我們在生命旅途中遇到的同伴一樣,期盼讀者能肯定自己關懷他人的能力,它是不可多得、彌足珍貴的天賦。



    譯者序



      人生在世,要說誰從未經歷過悲傷與失落,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甚至任何人終不免於一死。但文明日漸工業化與都市化的結果,使多數人相信人定勝天,視悲傷與失落為洪水猛獸,是弱者的象徵。見悲傷者則告之應力圖振作、放下過去向前走,或很快地斷定他們的悲傷是正常還是不正常,不瞭解悲傷其實是失落後的適應性歷程,依個人的自我因素與環境因素而有個別差異。如果從事悲傷諮商的助人工作者不瞭解這一點,往往會自以為是地將理論的框架套用在悲傷者身上,卻忽略了本書作者強調的「陪伴」的重要性,或者漠視了悲傷者當前最迫切的需要與協助。



      本書最難為可貴之處,在於隨著眾多實徵研究發表,往昔奉為圭臬的理論與對悲傷的看法,都在本書細細重新檢視,並佐以正確的觀點,以免助人工作者和社會大眾繼續引用錯誤的迷思。此外,兩位作者發揮他們在諮商的專長,將悲傷理論與諮商實務結合,能令助人工作者讀之為之上手。再者,本書另指出看似非死亡事件,但對當事人來說卻是深受折磨、然不被社會認可或看見的失落。因為沒有獲得認可,這些悲傷者往往求助無門。當然,本書也不忘指出有的悲傷出差錯了,造成當事人生活功能損害,這也是臨床工作者亟須學會辨識與評估的重點。



      感謝心理出版社發行本書,林敬堯總編及執行編輯高碧嶸小姐細心校對與編輯,集合眾人之力方能不愧於各位讀者。譯者任教於生死學系,常有感於世事無常,但人世間最美的仍是人類溫柔的心靈。悲傷與失落或許是斷裂,但也是連結。期盼譯介本書能使助人工作者對悲傷有更深一層的體會,更能以此激發我們同舟共濟的精神。

    ?

    增穎

    於南華大學學海堂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