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靈魂的場所:一個人的獨處空間讀本
庫存=2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2137048
李清志
大塊文化
2016年5月30日
140.00 元
HK$ 119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2137048
叢書系列:
tone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tone
分
類
藝術設計
>
建築
>
各式建築
>
其他主題
同
類
書
推
薦
悠活樂齡 合勤共生宅年鑑 第四輯
形式與規則
成功校園指南:以人為主體的當代校園空間思考
建築展覽的台灣經驗1985-2008
21世紀醫院規劃設計【入門篇】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泰戈爾詩選 漂鳥集:中英對照有聲版(附MP3)
被消失的香港
只要快樂不要哭泣,可以嗎? Als der Tod zu uns kam
當鴨子遇見死神 Ente, Tod und Tulpe
小心,這本書有細菌!:認識細菌、病毒和真菌的強大微生物王國
思考的盲點(新編)
內
容
簡
介
獨處的空間、靈魂的場所,
李清志帶你一探全球33所淨化人心的經典建築!
目
錄
前言
?
Part 1
孤獨的場所
1-1 孤獨的必要性
(諾頓小屋|野生馴鹿中心)
1-2 獨處的天堂
(軍艦島|犬島|豊島)
?
Part 2
思考的場所
2-1 哲學家與禪學家的空間漫步
(西田幾多郎哲學紀念館|鈴木大拙紀念館)
2-2 圖書館未來式
(海之未來圖書館|瑞士理工大學ROLEX學習中心)
?
Part 3
信仰的場所
3-1 神與人相遇的地方
(光之教堂|馬丁.路德教堂)
3-2 天使的舞動
(廊香教堂|聖瑪利亞大教堂)
3-3 在潔淨的水域裡
(水御堂|水之教堂)
?
Part 4
死亡的場所
4-1 沉睡的森林
(森林墓園|櫻花靈園)
4-2 面對死亡的智慧
(冥想之森|柏林火葬場)
?
Part 5
重新歸零的場所
5-1 修道院與玻璃屋
(拉托雷修道院|芳斯渥思宅)
5-2 侘寂的茶屋
(高過庵|飛空泥舟|方舟美術館|光庵)
?
Part 6
探照心靈的場所
6-1 湯屋小宇宙
(直島錢湯|片山津溫泉街湯)
6-2 寂靜的綠洲
(芬蘭寧靜禮拜堂|沙克生物研究中心)
?
Part 7
和平的場所
7-1 意識與悲劇的紀念碑
(歐洲受難猶太人紀念碑|羅斯福四大自由公園)
7-2 和好的藝術
(長崎市和平祈念館|柏林和解教堂)
序
前言
?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充沛多元,卻又繁雜混亂的世代。所有資訊藉著網際網路、手機、平板電腦,入侵我們的日常生活,並且試圖操控佔據我們所有的目光、時間與生命。這種入侵行動並不是用暴力的方式進行,而是以一種幾近豢養的方式緩慢呈現,以至於我們不知道要抗拒,慢慢地就沉溺在許許多多垃圾訊息之中,讓這些訊息充斥在我們的生命裡。
?
我們甚至忙碌地製造訊息,彼此餵養,似乎這許多訊息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 讓我們的生命感到喜樂滿足;但是真實的情況並不是如此,過多的網路訊息、社群連結並未帶給我們豐富滿足的內心,反倒讓我們的靈魂枯乾、焦躁、失去安靜的力量。最可怕的是,我們已經失去了獨處的能力,不敢面對孤獨,只能不斷地追求各種虛浮的事物。
?
身為建築研究學者,我發現建築對人們心靈有極大的影響。可惜的是,這些年來,我們比較強調所謂的永續建築、綠建築,以及建築工程的技術面,鮮少談論建築對於心靈的影響。因此這些日子以來,我除了旅行尋找影響心靈的建築空間之外,也開始在這些建築空間中,體會孤獨的況味。
?
孤獨是迷人的
?
我一度很著迷美國女詩人艾蜜莉.狄瑾蓀(Emily Dickinson, 1830~1886)的詩句。她是一位孤獨的詩人,有些人甚至稱她是「自閉症詩人」。她十分戀家, 終生獨身未嫁,住在麻塞諸塞州的家中,不常出外旅行,但是她的詩句卻向我們分享了關於永恆、自然、愛與死亡的哲學,令人十分驚豔。她與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被認為是美國文學史上兩顆明亮的雙子星。
?
我們總以為孤獨是貧乏蒼白的,我們以為孤獨是有害生命靈魂的,但是在艾蜜莉的詩句中,卻向我們呈現了一個細膩、美好與歌頌的世界。艾蜜莉不僅寫詩,她同時也是很好的廚娘,她做麵包、甜點,甚至冰淇淋;她也是很棒的手工藝達人,喜歡製作壓花作品。
?
寫詩對於艾蜜莉而言,是孤獨人生的救贖!她曾描述說:「晚餐後我躲進詩裡, 它是苦悶時刻的救贖。一旦完成一首詩,我覺得放下了一個負擔。晚上詩句常會吵醒我,韻腳在我的腦中走動著,文字佔領了我的心。接著我就能明瞭世界所不知道的,那是愛的另一個名字。」
?
料理製作甜點也是她孤獨人生的療癒方式,她曾說:「對於一個受創的身體或靈魂,吃點糖可能會有所幫助。巧克力與奶油對舌頭很有吸引力。同樣的,字句加熱沸騰也會有甜美的口感。」對於熱愛甜點咖啡的我而言,艾蜜莉這段話讓我猶如找到知音。
?
艾蜜莉的生命詩篇讓我們看到,其實孤獨並不可怕,不懂得享受孤獨才是生命的損失。孤獨讓我們看到生命細膩的部分,也讓我們認真思考生命的本質。
?
寫作就是獨處,作家都是孤島
?
我喜歡寫作,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我享受寫作過程中的孤獨世界。當我進入寫作的世界裡,沒有人可以干擾我,沒有人可以在其中要我配合他、注意他,我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一個人世界的美妙;所以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深深感覺, 可以一個人坐在咖啡店裡寫文章,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
雖然我的寫作地點可能是在嘈雜的咖啡店、疾駛的火車,抑或是公園水池邊, 但是當我進入寫作的世界,周遭事物就無法干擾我,我等於處於一種孤獨的狀態。每一個作家都會有這種經驗,就是在寫作中的孤獨感與幸福感;每個作家都像是在一座孤島上,各自創造建構自己的王國,沒有人可以協助或分享,直到作品終於完成。
?
咖啡館就是我的修道院,我喜歡早晨來到我最喜歡的咖啡館,在明亮的光線下, 坐在我習慣坐的位置,服務生知道我會先點一杯Flat White 咖啡,那是一種每天進行的生活儀式,同時也是我跟咖啡館的默契。
?
在啜飲Flat White 咖啡中的雙倍Espresso 之後,我就開始著手寫作。早晨的咖啡館人並不多,我喜歡這種孤獨的感覺。有如置身在修道院一般,孤寂、安靜、平穩。或許這個時刻是我內心最平靜,也最清醒,最接近上帝的時刻吧!咖啡館果真是我的修道院啊!
?
在咖啡館的寫作當中,我也似乎進行著我的「一個人的旅行」,孤獨地走遍世界各個城市街巷,飛過沙漠與海洋,進入每個經典或前衛的地標建築裡。好的咖啡館老闆懂得作家的孤獨喜好,他們永遠不會隨便干擾作家的孤獨狀態,不過他們會察言觀色,適時地添加水杯裡的水,或幫你收拾桌上的混亂空盤,好讓我繼續進行「一個人的旅行」。
?
聽見內心微小的聲音
?
今年我規劃了一次旅行,將在暑假帶著朋友們,前往南法里昂近郊,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所設計的拉托雷修道院(Couvent Sainte-Marie dela Tourette),入住其中,體驗修道院簡樸靜默空間的魅力。拉托雷修道院是柯比意最鍾情的靈性空間,他曾經表示他人生的最後一夜,要在這座修道院度過。因此1965 年他去世那天,人們便將他大體移至修道院停放一晚。
?
修道院的夜晚是孤寂的,雖然有許多修道士入住其間,但是彼此卻不准交談, 所有人都必須遵守規定與紀律;住宿的房間十分簡單,狹小的房間只有一張桌子、一張床,沒有電視、收音機,或電腦等擾亂思緒的東西。修道院的清水混凝土牆面、簡單樸實的早餐,讓人聯想到電影中監獄的畫面,事實上,修道院與監獄具有某種的相似性,唯一的差別在於,修道院內的修士追求的是內心的自由,監獄裡的罪犯渴望的是肉體的自由。
?
現代都市人初次來到修道院,可能會因為沒有網路、沒有電視,甚至不能說話, 感到慌張與焦躁。但是慢慢地,你會感到一種輕省,因為沒有資訊的干擾、沒有混亂的裝飾,只有單純的房間、寂靜的夜晚,然後你突然覺得可以聽到許久未曾聽到,內心微小的聲音。
?
簡單生活的操練
?
我們的生活中,很需要有可以讓自己獨處安靜的場所,讓你的心靈可以沉澱下來,讓自己可以看清楚自己的內心,並且與神對話。重要的是,去除生活中和心靈中,不需要、不能用的物件,過個簡單的生活。這對許多人而言,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現代建築大師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很早就提出極簡主義的名言: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這句話在過去當學生時很難領會,如今年紀漸長才慢慢了解。過去認為密斯所設計的極簡主義玻璃屋,或是安藤忠雄設計的住吉長屋,根本不適合人居住,如今卻覺得住在這種空間裡,雖然在物質上可能東西很少,但卻可能擁有更豐足的心靈。
?
台灣人長久習慣於喧囂的生活美學,習慣於誇張吵鬧的表現形式,因此許多事物的探討流於浮面,很難有深刻的思慮。因此我們喜歡高跟鞋教堂、喜歡流行、裝飾性強烈的事物,我們不甘寂寞、無法忍受孤寂,也不懂得去欣賞簡約低調的設計風格。
?
寫這本書,不只是要介紹建築大師們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跟讀者們分享我所體驗的心靈建築,那些讓我靈魂沉澱安定的場所。一方面希望藉著這樣的分享,讀者們可以開始去欣賞孤獨寂靜的建築美學;另一方面,也一起來學習過著在物質上簡單,但是心靈卻富足的生活。
?
這本書的出版,一波三折,充滿意外,感謝大塊湯皓全及編輯們的堅持與努力。人生不也是如此,總是充滿著混亂與不安,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在其中找到讓自己心靈沉靜的所在。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