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遇見「如來之子」
時間回溯到十三年前……
二○○三年,因為攝影的因緣,受到佛光會巴西協會督導張勝凱的邀約,代表臺灣前往巴西聖保羅美術館參展。到了當地,因為想拍攝不同的人文風景,便提出想前往「21公里」的要求。「21公里」是當地人所熟悉的貧民窟,也是治安死角地帶,沒有人敢放心帶著我們前往,後來經人告知:「只有一個人可以帶你們安全進出,那就是如來寺的覺誠法師。」
當時,並沒有任何的宗教信仰,認為佛教就是一群老人家拜拜求菩薩,內心也質疑,拜佛有什麼用呢?生病就是要看醫生,生意興隆就是要自己努力,把這些期許寄諸在求神拜佛上,不就是一種迷信嗎?
我們前往如來寺的時候,道場仍在工程中,覺誠法師熱心的帶著我們前往「21公里」,一到當地,面對你所看見的景象,不自覺的就會產生恐懼感,環境髒亂不說,整體充滿暴力的氛圍,甚至孩子手上拿著的一把把玩具槍,眼前的一切,怵目驚心的讓人說不出話。
相較起我們的驚懼,覺誠法師自然的與貧民窟的居民互動,好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樣,如同家人般的牽起他們的手,關心招呼、話家常,一幕幕的真情流露,對照自己內心的起伏不安,形成一種強烈的衝擊。在貧民窟裡,凡是有「如來之子」的家庭,家裡環境都相較的清潔乾淨,他們見到人總是微笑合掌,聲聲字正腔圓的「阿彌陀佛」,會讓人誤以為回到熟悉的臺灣。看看眼前的孩子,想著附近正拿著玩具槍嬉鬧的孩童,差異極大的對比,加上內心的衝擊,當下忍不住反覆思索彼此的不同,難道,這就是學佛跟沒學佛者的差異嗎?
在如來寺停留了一個星期,恰逢開光落成典禮發佈記者會,如來寺有「南美洲第一大寺」之稱的美譽,吸引眾多媒體前來採訪。那個時候我們也不太認識佛光山,跟如來寺尚未熟悉,但卻有種如同一家人的親切感,看到記者會前一切尚未佈置就緒,心裡不免都跟著緊張起來。但是,覺誠法師的淡定、安然,不疾不徐的面對任何大小狀況,讓人印象非常深刻。記者會上,主位放著一把空椅,覺誠法師則坐在椅子下的小板凳上對著記者說話,讓人不免好奇為什麼要保留空椅?後來才得知,那是代表星雲大師的法座;一時之間,說不出的感動湧上心頭,可以感受到覺誠法師對於大師,除了依教奉行,更深層的是發自內心的恭敬。
而那麼忙碌的記者會現場,覺誠法師仍然細心的關照我們,掛念我們是否已用餐?甚至擔心聖保羅美術館的攝影展開幕沒人替我們翻譯等等,一個星期以來的種種問候關心,不只是感動,從覺誠法師言行中,體會到很美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他似母親的情感胸懷去照護著「如來之子」,更能從覺誠法師的待人處事中,看到星雲大師的「心」。除了相對的觀照自己外,開始產生想尋求那樣美好境界的嚮往,很自然的,便要求在如來寺皈依,同時開啟了我們學佛的因緣。
轉眼十三年,因為星雲大師的慈悲,以及覺誠法師的堅忍毅力,在全球佛光人永不退票的齊心聚力下,巴西如來寺的「如來之子」培育計畫至今仍在進行著,全世界的有緣人,延續著當初的信念,一棒接著一棒的從不放棄。這樣善美的教育計畫,希望能幫助的不只是一個孩子的成長,更能提升家庭素養,脫離貧困的窘境,甚而逐漸改善因為大環境影響而產生的偏差價值觀。從「如來之子」的每位孩子身上可以發現,佛法已落實在他們生活中,他們感謝大師讓他們有機會「走出去」,看見寬廣的世界;他們也對周遭一切充滿感恩心,甚至可以看到在足球比賽中,每進一球,孩子們皆虔誠雙手合十,感謝眾緣成就。
記憶中的「21公里」已逐漸模糊,看著如今的「如來之子」,清澈專注的眼神,溫和有禮的行儀,每位孩子都是我們的驕傲。如果說這些孩子因為「如來之子」而重生;同樣的,我們的生命歷程,也因為遇見他們而更加精采,法喜充滿。
蔡榮豐、蔡青樺�影像創作者、青樺企業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