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說書人的話
民國六十年,台灣兒童劇運誕生。其風潮揭起於中國戲劇藝術中心「兒童戲劇研習會」,八十位國中小學教師結訓時所創作之劇本,其量可觀,蔚為景象。
溯及歷史,教師編創兒童劇本,其來有自。而參與本書的成員,同樣來自各學齡層的教師,唯獨與前二冊之不同,是地理版圖的遷徙,由噶瑪蘭旅行到了古都府城。而無論東南經緯,在台灣兒童劇本發展的流程中,教師寫手從不缺席。
十年之後再譜第三部曲-台灣篇,在悠悠時間的長河中,再續前緣,更感不易。即使期間陸續有兒童戲劇課程的開設,但因課程時數短促,師生聚合緣分不足。直到去年,教育部精緻師培「故事劇場」課程(台南大學承辦)成立,為期三十六小時,期末時,以小組聯合創作的方式集體創演故事劇場小品,使參與者在理論與劇場實務中貫穿運用於所學,充分享受學習實踐的樂趣。然而,曲終人未散,繼而意猶未盡的是大伙企圖探索各自獨立編創劇本的可行性。於是,非正式的劇本創作課程,在咖啡廳、茶館、圖書館和我的研究室延續展開。
以台灣為主軸的創作主題,係此次參與出版的九位教師作家共同討論所擬定,她們想透過劇本說演台灣的故事,當中包含之於兒童文化的現象與觀察。昭蓉、敏菁、念栩、怡瑄、珮如是以童年成長地為題材,歷史故事為背景,透過文獻蒐集、田野調查與專家訪談,尋找創作靈感;青佩、淑萍改編傳統故事,以端正兒童德行為訴求,古今版本的閱讀與考證構成台語書寫的首次嘗試;至淨編創的萌發來自於旅行,從深度挖掘文史資料的過程中,衍生之於寶島故事的好奇與探索;宛儒改編了台灣圖畫書作家劉旭恭的作品,圖像文字化的挑戰,促使其不斷透過自我經驗與實際接觸觀察,尋找人物資料,從中發展角色關係。
本書的另項實驗是劇本試讀。此項共識形成的原因是-兒童戲劇服務的觀眾是兒童,劇本理因如此。因此,每部劇本的初稿形成時,作者便在校園辦理試讀大會,邀請兒童讀者讀劇,從中獲得改進,也提醒自己的筆觸需維繫在兒童理解的對等關係。
對於這些位新手作者群而言,劇本創作其實是一種人生的拓荒,腸思枯竭之時,就是等待了,若真還有些什麼,就是彼此間的陪伴與鼓勵。在此,特別感謝我的老師林文寶教授,支持本書出版。無形中給了我們一種使命感。
陳晞如
2015立冬•台南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