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蘇志燮的每一天 2008-2015 So Ji Sub’s History Book(紅色溫度 收藏版)
定價200.00元
8
折優惠:
HK$16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婉君妳好嗎?:給覺醒鄉民的PTT進化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280327
黃厚銘/主編
群學
2016年5月09日
120.00 元
HK$ 108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9280327
叢書系列:
社會書
規格:平裝 / 336頁 / 25k正
社會書
分
類
社會科學
>
網路趨勢
同
類
書
推
薦
黃心健的XR聖經:從虛實展演到Metaverse的未來
數位世紀的真實告白: 如何在網路生活尋找意義及歸屬感?一個千禧世代作家探索自我與未知的旅程
唐鳳談數位與AI的未來
區塊鏈完全攻略指南:區塊鏈是什麼?會如何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線上教學力:全球趨勢X觀念心法X課堂實作X好用工具
內
容
簡
介
如果你是批踢踢老鄉民,請來看看這本屬於我們的青春紀事。
如果你不認識批踢踢,請讓我們告訴你批踢踢
20
年的大小事!
目
錄
推薦序 長知識之書�蘇碩斌
推薦序 漸行漸遠的宅鄉婉?一個時代的見證�方念萱
推薦序 當「婉君」成為公民社會的力量�翟本瑞
推薦序 來自資深鄉民的推薦�Ffaarr(哆啦王)
前 言 那一夜,批踢踢「紫爆」了
Part I. 媒介
第一章 湊熱鬧就不孤單:網路大眾的情感力
第二章 為什麼都有FB跟LINE了,還有人在用PTT?
第三章 技術活化石的春天:一段BBS站獨大的歷史
Part II. 文化
第四章 有沒有鄉民總是有新梗的八卦?
第五章 有沒有酸民什麼都可以酸的八卦?
Part III. 政治
第六章 網路輿論的秘密:為什麼批踢踢是主流民意的反指標?
第七章 魯蛇的公民覺醒:從萬人響應一人到場到50萬人上街頭
?
跋 捕獲婉君
附錄 認識PTT的十個關鍵概念
序
前言
那一夜,批踢踢「紫爆」了
2014年3月23日,批踢踢八卦板「紫爆」了。
當晚,正是太陽花學運步入新一波高潮的時刻,部分現場群眾決定要攻入行政院,謠言及風聲滿天飛,鄉民們蜂擁至八卦板關注最新消息。隨著鄉民越聚越多,終於,晚間十點多,八卦板同時在板人數衝過10萬大關……如同傳奇一般、目前為止史上唯一一次「紫爆」出現了。
那天,批踢踢整個站台的「同時在站人數」甚至高達17萬7734人,換算下來,有近六成的鄉民齊聚八卦板關心太陽花學運。隔天,3月24日,批踢踢整個站台的單日累積上站人次竟高達1109萬人次,遠大於平時的400萬至600萬人次。
批踢踢,到底有什麼魅力和能耐,讓這麼多的鄉民愛不釋手?
?
和某些人相同,我第一次接觸批踢踢,是剛上大學的秋季。
這本書四位作者的年紀,恰好都與「第一代」批踢踢鄉民相仿,是七年級前段生或中段生。批踢踢、還有許許多多鄉民才會知道的流行語,構築了我們這一世代人們的青春回憶。
在我們小時候,電腦步入了台灣社會,成為政府、企業與民眾關切的焦點,學校及補習班開設起電腦課。不過,當時人們仍透過電話「撥接」來連線上網,上網人口並不多,媒體甚至還用「網路族」一詞來形容網友。同一時間,也就是1990年代,架設電子佈告欄(BBS)站台的技術正式步入校園,年輕大學生成了主要的上網族群,引領網路文化創新。
除了較「早熟」的孩子,很多我這一輩的人們,都等到18歲過後才正式接觸BBS。雖然我就讀的高中有專屬校園站台,但純文字的界面、只能用鍵盤輸入指令的操作方式,仍讓原本只習慣網頁的使用者(如我),不得其門而入。
第一次接觸BBS就感到困窘的人,似乎不在少數。六年級末段班作家劉梓潔,同樣上大學之後才開始接觸BBS,她在〈我不知道Internet未來會如何,但現在,離線變得比上線更珍貴〉一文中說到:
「我到1998年上大學才學會開機、打字、學會上網。初戀男友是在bbs上面『丟水球』告白的,用了四個數字:5240。在那個游標閃來閃去,黑底反白字的介面上,開啟了初戀。
我和同學們成天掛在bbs上,在個人板寫流水帳日記,在社團板交流打屁灌水。
然後,Pchome個人新聞台出現了,MSN發明了,我與bbs越來越疏遠,終於忘記了帳號密碼,不再登入,換新電腦,也不再灌bbs軟體。」
好幾年之後,臉書席捲全台。接下來,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的世代來臨了。然後,
「去年,我母親也學會用Line。她會丟愛心貼圖給我,還會在訊息上稱呼我為「寶貝」。我突然想起當年那種含蓄又質樸的5240是什麼感覺,BJ4,也解釋不來。」
她說出了許多「五、六、七年級前段生」共享的網路使用經驗。這些人最初接觸的網路服務之一,就是界面陽春的BBS。在那裡,既能結交陌生網友,又能維繫現實的人際關係。後來,這些人才慢慢轉戰部落格、臉書、Line等平台。只是對我這樣的七年級中段生來說,反倒先認識網頁(Web),才開始步入BBS的世界。
最初,我註冊批踢踢帳號的原因非常單純,只是因為同學都在上面。台大的班級、系隊、社團都在上面開了板。透過批踢踢和批踢踢兔(PTT2),我每天能留意班上的消息、能偷偷藉「個板」關心同學的近況。但後來,就像劉梓潔所描述的,臉書旋風登陸台灣,新進學弟妹漸漸不再上批踢踢創設「班板」了,批踢踢兔的文章也越來越少,大家開始轉進更方便的臉書或LINE。
?
不過,面對強勢新平台的挑戰,批踢踢仍屹立不搖到了現在。我也始終沒有戒掉批踢踢。
為什麼?憑什麼?仔細回想,我之所以「戒不掉」批踢踢,並不只是為了看班板或個板而已。吸引我的更是批踢踢上的「資訊」或「知識」。
小時候我很喜歡棒球,就拿棒球來說吧。還記得小時候看電視轉播,只會顯示打者的「打擊率」或投手的「防禦率」,對普通觀眾來講,這些數字已經夠複雜了。但當我第一次踏入批踢踢的美國職棒大聯盟板(MLB),遭遇一連串陌生的術語:OBP(上壘率)、SLG(長打率)、WHIP(被上壘率)……我迷惑地宛如來到新世界。許久後我才知道,這些外行人較少看到的統計資料,比起常見的傳統數據更有意義。MLB板長駐不少功力深厚、媲美專欄作家的板友,以及熱心為板上翻譯外電報導的板友,當他們現身,大家總會推文一句:「感謝大大無私分享。」
批踢踢跟別的論壇相比,討論主題更多樣、人數規模更大、資訊也更豐富。
一路到了今天,批踢踢仍然能守住足夠品質和數量的資訊,非常非常難得。
不過,除了早期讓人維繫人際關係(這類班板、隊板、社團板等看板今日已沒落),隨後讓人飽覽各種討論主題(如今這類看板仍有領先優勢)外,批踢踢,真的還有什麼獨一無二的地方嗎?
的確有的。原諒棒球迷再次拿棒球來說吧。閱讀看板上的專業文章確實很讓人愉快,但是,這些訊息畢竟不是全部,甚至不是那麼多。對多數鄉民而言,真正的喜悅來自別處。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在主播徐展元喊出「真的好想贏韓國!」的那天,棒球板達到了「黃爆」──批踢踢首次有超過六萬人同時關注一個板。
比賽進行著,我不斷刷新著看板,緊緊追蹤鄉民又說了些什麼。隨著最後一個出局數確定下來,「蘇逸芬」(輸一分)、「吃鍋貼」(取鍋貼店「四海遊龍」這個「雖敗猶榮」的諧音)……各種有營養的、沒營養的流行語紛紛出籠。我,和成千上萬的鄉民,一起在這黑底白字的螢幕前情緒激動、鍵盤發洩。
我想,這或許才是批踢踢帶給每一位鄉民的寶藏。
同年的洪仲丘事件也是。最初八卦板上只有幾撮星星之火,隨著越來越多鄉民跳出來訴說,自己在「陰間」服役時的種種見聞,板眾的情緒也越來越激昂,一天比一天強烈。軍方以謊言或遮掩來回應,不但沒能滅火,反而火上加油,最後的最後,終於促使25萬人上街頭抗議。
從事件發生、到25萬人上街的那一兩個月間,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每天打開電腦第一件事,就是上批踢踢關心案情的最新發展?
鄉民,是網路時代的新人種。鄉民,享受著與上萬群眾即時互動的刺激,並與他人產生情感呼應。不管人們的情緒是喜、怒、哀、樂,鄉民文化都凸顯了一件事,那就是批踢踢真正屬於「大眾」,它是個大眾的網路平台。我,融入群眾,關心著人們正在關心的事……。
婉君、鄉民,一脈相承
批踢踢實業坊正是這本書要談的主題。2014年九合一大選過後,主流媒體發明了「婉君」一詞,而義美公司總經理高志明更高分貝呼籲,社會各界要正視「宅、鄉、婉」的力量。鄉民,既是婉君的前身,同時還是批踢踢的註冊商標,自然也將是本書的主角。
2015年,批踢踢適逢20周年,許多熱門板響應了站慶活動。這些熱門板絕大多數都是鄉民文化的搖籃,當中不知培育出多少鄉民流行語。可是,這些板的竄紅,以及鄉民文化的興起,卻是在西元2000年之後,才開始形成的趨勢。「鄉民」到底是哪裡特別呢?「鄉民文化」和其他類型的網路文化,又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從「紫爆」的現象來看,聚眾的速度,與凝聚集體情感的爆發力,正是批踢踢這個平台最大的特色。鄉民,基於龐大的人數規模,蘊含著一股深厚的社會能量。
由於這股動能傳遞的範圍一開始沒能超出網路世界,昔日的鄉民,總被主流社會當成某種次文化群體。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鄉民文化也有了新的走向。就像我們在洪仲丘事件及太陽花學運中看見的,網路鄉民(不限於批踢踢)對現實社會的影響與日俱增。2014年後半,社運浪潮剛過,執政黨馬上又體驗到網路世代的威力,以及網路世界那有別於傳統媒體的遊戲規則。「婉君」一詞的風行,恰恰標誌出新舊媒體的衝突,以及網路鄉民勢力抬頭的事實。
過去,的的確確曾停留在次文化規模的「鄉民」,如何演變成屢屢挑戰政治權貴的「婉君」?婉君,以及鄉民,到底是怎麼改變台灣社會的?正所謂鑑往知來,唯有回顧歷史,才能認清我們當下所處的立足點;也唯有解析「網路與社會」的現況,我們才能思索,網路的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章節地圖
這些問題,正是懷抱強烈現實關懷的作者們亟欲回答的。可是,我們真的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批踢踢,乃至於在台灣土生土長的網路文化嗎?最困難的地方或許在於,線上的社會實在太紛雜。批踢踢本身就已經不是鐵板一塊了。裡頭除了固定破萬人瀏覽的八卦板,還有不少人氣數百至數千的熱門看板,以及許多默默運轉、讓各種專業討論薪火相傳的小板。第一章的任務,正是為批踢踢繪製一幅「地圖」,替不同種類的看板進行定位,以捕捉整個站台當今的輪廓。
與站台內部的生態的相比,報章雜誌及一般民眾對批踢踢最鮮明的印象,或許更是它在外頭的影響力,以及它在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叢林中,仍存活了下來。絕大多數的鄉民除了批踢踢,也同時使用臉書或LINE。而第二章便會嘗試說明,批踢踢,與臉書等平台究竟有何不同?在此,我們為網路文化譜出的「地圖」,將從批踢踢本身,擴展到其他種類的網路媒介。
接下來的幾章則要先返回過去,目的不是為了講古,而是要推敲昔日的網路生態,如何演變至今。
時光列車的起點站是1990年代,此時「鄉民」還沒登場,主角反而是BBS站台及幕後的站務人員。當時,隨著Internet與BBS在校園中結合,站台如雨後春筍林立,但最後活下來的只有批踢踢,該怎麼解釋這件事呢?又是為什麼,許多技術人員沒有選擇開發Web,而是固守在BBS這種舊技術上呢?在第三章,多名工程師於訪談中的告白,將帶我們看見批踢踢站方,如何打造出一座容納眾多鄉民交流的華麗島嶼。
結束這章之後,我們要返回使用者的視角。大家都知道,地圖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就如同地形地貌會隨著時間改變一樣,早期主宰BBS界的網路文化,與今日也不盡相同。批踢踢當前樣貌的雛形,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列車接著駛向21世紀的頭幾年。第四章將要見證「鄉民」如何誕生。鄉民,並不全然是「網友」或「網路使用者」的同義詞。鄉民,是個特殊的世代,是網際網路邁入新世紀後才出現的族群。鄉民世代,是在大量網路群眾彼此互動的情景中成形的;而這一大批人能即時互動,前提則是批踢踢站台已經發展成一個足夠大型的論壇。人們藉著融入「大眾」,情感得以宣洩,鄉民文化於是在網路史上寫出嶄新的一頁。
列車繼續往前,準備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2010年。鄉民開始長出了自己的個性,步入了讓某些人頭痛的「叛逆期」,而這就是第五章想講的故事。隨著人口提升,使用者之間的衝突日益頻繁。這看似理所當然、稀鬆平常,但更重要的是,人們也在頻仍的衝突中,開發出敏銳的觀察能力,並藉由開啟嘲諷模式,強化各自陣營的向心力。「酸民」──即以諷刺他人為樂的鄉民──就這樣成為「第二代」批踢踢鄉民文化的賣點。
一片兵戎相見中,鄉民、酸民最傲人的豐功偉業,莫過於「打臉」公眾人物,而這就不能不提到今天的八卦板,畢竟如今八卦板已經握有塑造網路輿論的強大實力。鄉民究竟是如何做到挑戰主流媒體的?我們留待第六章回答吧。
最後的第七章,終於要看向那更廣的方向。網路鄉民不再永遠固守鍵盤了,他們也是會走上街頭的。不過,人們不會無緣無故參加抗議,事出必有因,大環境惡化是一點,社運團體的奔走自然也不可或缺。但是,在平常的交流中,鄉民如何營造出某種集體氛圍,以至於當社運團體在「對的時刻」登高一喊,馬上就在網路世界,獲得一呼百應的支持呢?面對像太陽花學運這種大型的網路社運,如果只從「網路世代」或「社運組織」其中的單一方向出發,遠遠無法織出一幅完整的圖像。真正應該追問的是:鄉民,如何從政治冷感的狀態,慢慢培養出公民意識?帶著這樣的覺醒意識,鄉民和婉君們才有機會聲援社運團體,甚至自發地投入行動。
整本書的主軸,便是從台灣網路史開始,一路伴隨鄉民世代成長、轉變,最終來到鄉民在現實社會中發揮的影響力。這趟20多年的旅程,看似不長、卻富含意義。本書不只想讓更多人了解批踢踢,還希望邀讀者一同思考,網路與社會如何並肩而行。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