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文化的衰頹:史學大師巴森的12堂課

文化的衰頹:史學大師巴森的12堂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623500
雅克.巴森
陳榮彬
橡實文化
2016年5月05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865623500
  • 叢書系列:One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One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 文化史


















    回顧過去500年「偉大卓絕的成就和令人痛心的失敗?,

    我們可以用它來創造一個新的現在。──雅克.巴森



    文化在衰微,也在興起

    文化既是個人的涵養,也是公眾的資產。

    文化就像細胞,在多方吸納、兼容並蓄下必然會產生質變,

    這正是文化最可敬也最可怕的一個特質!

    從黎明到衰頹,雅克.巴森談的不只是文化的起落,

    還有道德、教育、藝術、信心危機、公共倫常等等令人憂心的走向。

    幸運的是,在看似黑暗的盡頭,總有微光閃爍。



    在奔洩而下的文化洪流中,我們需要一條攀援繩



      雅克.巴森,美國一代文化史學大家,學問博大精深,尤其專精教育、文化、歷史,見解獨到而發人深省,九十三歲出版的《從黎明到衰頹》一書更被讚譽為曠世經典,追溯西方文化發展長河中各個階段的崛起與衰落,字字平實懇切,沒有聳動的預見,唯有遠見者的憂心,沒有吶喊疾呼的激情,卻能細水長流地熨貼人心,帶領讀者在翻越歷史一波波的循環發展中,堅信下一次的文化復興終將到來。



      本書是雅克.巴森八○年代探討當代文化所寫的散文集,所談「高雅而枯燥的文化」、「批評家的價值何在?」、「藝術過剩的問題」、「單一歷史原因的謬誤」、「人文學科該退場了」等問題,篇篇含金量高,如今讀來仍是切中流弊,值得反覆再三品味。



    是文化?還是偽文化?



      當文化活動越來越多,讓我們來不及參與就一閃而逝;當我們有感而發地嘆驚一切東西越來越表象,還來不及細細品味又迎來一波新潮流;當全世界都在興奮地喊著文化大融合,慢慢模糊無形的文化國界時,是否同時也在慢慢抽走我們的文化底蘊,我們曾經所踩踏、自以為堅實的那層基石已經鬆動了?



      把文化詮釋的大權拱手交給專家以後,我們靠各路「小而美」的專家告訴我們生活要怎麼過,藝術要怎麼看,哪些書值得讀,哪些電影不可錯過,哪些活動一定要參加……這些形似、一窩蜂的時代症狀蔓延得讓人驚心,使得各個文化越來越相似,僵化的統一觀點也阻礙了文化的流動。更教人憂心的是,過往被視為個人基本學養或稱通識教育的人文、歷史,也慢慢成了只是關在校園、學術圈等象牙塔被某些「專家」豢養的專業,越來越精細越碎裂化的科系更助長了這種趨勢。



      我們要問的是,當美好的事物成了專業,賣弄術語成了謀生之道,成了某種光環,成了可以行銷的商品,不再只是因為它們能直接影響我們的理智與內心時,還能稱之為文化嗎?



      巴森說過,文化的本質是闡釋,而闡釋少不了對話與交流。換句話說,文化貴在流通,而當我們開始人云亦云,無法獨立思考與進行邏輯性的意見交流時,文化就會停滯不動,甚至崩壞。然而,巴森這位自稱「快樂的悲觀主義者」的人文學家,透過本書告訴我們:只要人類存在,就會有一股足以實現文明與其所有成就的潛力存在。無論現在或任何時刻,重建文化就是我們天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在衰頹中重建,在貧瘠中新生,在微火中重見光明,才是本書的中心思想。文化也有生命周期,有高低潮、會生病會衰弱,也會逐漸步上死亡,但文化總能在荒蕪中再次抽芽生長,需要靠我們的自覺來灌溉它茁壯、進而開花結果。








    作者序



    【第一章】?高雅而枯燥的文化

    【第二章】?藝術贊助的問題是無解的

    【第三章】?查閱!核對!

    【第四章】?如今歷史何在?

    【第五章】?批評家的價值何在?

    【第六章】?重新思考時間與空間

    【第七章】?相對主義的怪物

    【第八章】?人文學科該退場了

    【第九章】?藝術過剩的問題

    【第十章】?單一歷史原因的謬誤

    【第十一章】?不容語言持續敗壞

    【第十二章】?展望二十一世紀



    後記








    【作者的話】



      在出版社的請求之下,我同意把一批在八?年代寫的當代文化論文集結成冊,當時我非常幸運,找到亞瑟.克里斯托來當幫手,因為他是一位批評家兼編輯,因此我就不用費神準備打字稿與監督印刷工作。此外,當初提議出版這本書的衛斯連大學出版社編輯珍涅.霍普金斯也仔細閱讀校對稿件。在他們的建議之下,我刪除了一些時論、無謂的重複、語焉不詳之處,還有一些像演講內容的詞藻。我很感激這兩位朋友為我免除許多雜務,提供許多審慎的改進建議。



      但是文章的編排方式則完全是我的主意:我故意把主題顯然相同的文章打散,保持距離,而不是按照最直接的方式,把它們編排在一起。之所以採取這種分散的編排方式,是為了呈顯出各篇文章之間一些比較不明顯的關聯性。因此,本書開篇三章的主題是當前我們處理文化產品的方式,接下來四章證明了我們這個社會的自覺,其後兩章所批評的是當今大學教育對於人文教育與美術的看法,至於最後三章所思考的問題則是:我們的文明是否已經顯露出衰頹的徵兆了?



      文化的本質是詮釋。有些不同的文化現象看似毫不相干,但只要審慎檢視,就能發現某種關聯性。如果讀者感覺到這種寬廣的文化視角因為我的論述而變得更為敏銳或者豐富,那這本書的出版目的就算是達成了。





    譯者序



    雅克•巴森《文化的衰頹》一書譯序

    文�陳榮彬



      雅克•巴森的《文化的衰頹》一書英文書名為The Culture We Deserve,可直譯為「我們應該擁有的文化」,言下之意是指目前的文化並不值得西方人擁有,許多地方都有值得反思與改進之處。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此書乍看之下像是一本論文集,作者所論及的議題包山包海,從藝術與文化批評(第二章〈藝術贊助的問題是無解的〉、第五章〈批評家的價值何在?〉、第九章〈藝術過剩的問題〉)、大學教育(第一章〈高雅而枯燥的文化〉、第八章〈人文學科該退場了〉),到他的老本行,也就是歷史研究(第四章〈如今歷史何在?〉、第六章〈重新思考時間與空間〉、第十章〈單一歷史原因的謬誤〉、第十二章〈展望二十一世紀〉),甚至關於語言現象的考察(第三章〈查閱!核對!〉論及字典編纂,第十一章〈不容語言持續敗壞〉從修辭學的衰落探討語言敗壞的現象),還有對於道德相對主義提出批判(第七章〈相對主義的怪物〉),但實際上卻還是有一個貫穿整本書的主軸,也就是他所謂的「文化批評」。



      什麼是文化批評?這個詞彙的創造者是曾經長期與他一起在哥倫比亞大學開課的知名文學批評大師萊諾.崔靈,批評活動由作者巴森和崔靈一起實踐:他們所發展出來的批評理論沒有方法、術語與排他的系統,一切訴諸於經驗,而非訴諸於抽象,批評論述的內容可以是歷史、藝術、文學、哲學、語言、邏輯等等,總之就是人類文化活動的種種具體成就。巴森在本書最開始〈作者的話〉裡面似乎就已經幫這本書定了基調:「文化的本質是詮釋。」翻譯過程中,我可以強烈感受到巴森刻意與各種領域的「形式主義」(不光是法國結構主義與美國新批評學派那種把文本的歷史性剝除的形式主義文學批評,也包括學院中與大學理念背道而馳的教育形式主義)保持距離,因為歷史與文化成就創造者的生平,還有創造活動的本質息息相關,想要「去歷史」(dehistoricization)是不可能的。對於巴森而言,理解文化就是理解歷史,而文化詮釋就是歷史詮釋。而巴森的史觀並非法國年鑑學派那種失之於片段與零碎的歷史解釋,而是以編年史為基礎的宏觀歷史。



      另一個貫串這整本書的主軸是「衰頹與沒落」的主題。自從啟蒙運動以降,近代西方社會高舉進步大旗,把科學與民主當成征服世界的普世價值,但是到了西方文明盛極而衰的十九世紀末,首先出現了「世紀末」的國際風潮,標榜道德、藝術、文學的衰頹風格,希望能藉此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庸俗主義對抗,後來又陸續有德國的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西方的沒落》一書的作者)與英國的湯恩比(Arnold J. Toynbee,代表作為《歷史研究》)提出西方文明沒落的論調,就連巴森自己也說,西方正處於一個「充滿大戰、大屠殺事件與政府治權衰頹的世紀」,雖然「高貴文化」看似能讓西方人獲得救贖,但事實上西方的文化涵養在品質方面卻逐漸走下坡,值得崇敬的文化也越來越少。問題在於,巴森真的是另一個主張西方文明與文化不免持續衰頹沒落的悲觀主義者嗎?想要獲得解答的讀者必須透過詳讀這本書,才能一窺巴森思想的精妙之處。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最後一章〈展望二十一世紀〉最初於一九七二年寫就,原來收錄於彼得.蓋伊與約翰.蓋瑞提主編的《哥倫比亞大學世界史》一書,因此或許有人會提出質疑:像巴森這樣提早三十年來評論二十一世紀的歷史發展,是否真有意義?事實上,巴森在寫這一篇文章時,雖然蘇聯仍未瓦解,這世界也還沒有被網際網路與全球化浪潮改變,但是他所提出的許多觀察,到目前為止仍是有效的:例如他說「共同市場的制度是西方國家所採取的最極端做法」,但是「經濟的政治問題困住了各國,而經濟發展則是受到人類生活方式的阻礙」。這不就是過去十幾年來歐美各國所面臨的困境嗎?如果共同市場真是人類救亡圖存,解決文明衰頹問題的萬靈丹,那每次舉辦八大工業國組織(G8)的高峰會時,也就不會有龐大群眾到場抗議了。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文化批評經典之作,書中俯拾可見的是歷史大師巴森的思想結晶。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