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中國古典文論現代觀照的海外視野

中國古典文論現代觀照的海外視野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63722
李鳳亮/等著
秀威資訊
2016年5月02日
167.00  元
HK$ 150.3  






ISBN:9789863263722
  • 叢書系列:秀威文哲叢書
  • 規格:平裝 / 348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秀威文哲叢書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以比較詩學的方法,探討中國傳統文論在海外華人批評家的跨文化闡釋中,如何改造與轉化,進而在現代語境中獲得重生與延續的獨特軌跡。

      

      全書共有七大部分,第一部分從海外中國傳統文論研究的興起、形式與觀念建立發想。第二部分則就兩位華人比較文學學者──劉若愚和葉維廉切入思考。第三部分針對港臺及海外新儒學語境探討中國藝術精神。第四部分以陳世驤與「中國抒情傳統」的發現為開拓,高友工的「抒情美學」及其追隨者為延展,將中國抒情傳統建構海外。第五部分說明中國文學傳統如何在海外發揚?詞學理論的建構如何形成?第六部分以四位學者──夏志清、王德威、黃維樑、張錯分別論述傳統文論話語與海外中國現代文學批評。最後探討文化保守主義與現代性批判的關係。最後則嘗試圍繞全球性的「學術流散」及其引發的新生經驗,檢視海外華人批評家共有的批判視野和世界意識。

      

    本書特色



      遊走於東西文明間的海外華人學者,構築了中國古典研究領域的獨有風景。其研究呈現的雙向觀照的特殊形態,不僅說明全球性學術流動中的身份變動和遊移,更凸顯跨文化的理論闡發所透露出的多面關懷及內中的互動和張力!





    序「秀威文哲叢書」



    【引言 中國傳統文論現代觀照的海外視野】

    第一節 海外中國傳統文論研究的興起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論海外傳播與接受的幾種形式

    第三節 建立中國傳統文論研究的全球視野與整體觀念



    【第一章 比較詩學視野中的中國古典文論】

    第一節 劉若愚的《中國文學理論》

    第二節 跨文化對話中的道家美學

    第三節 現象學與中國文藝理論溝通的可能性

    第四節 劉若愚、葉維廉之於當代文論研究的意義



    【第二章  港臺及海外新儒學語境中的中國藝術精神】

    第一節 道德理性與中國藝術精神

    第二節 人格修養與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

    第三節 修身與「中國藝術精神」話題的轉換



    【第三章 「中國抒情傳統」的海外建構】

    第一節 開拓:陳世驤與「中國抒情傳統」的發現

    第二節 延展:高友工的「抒情美學」及其追隨者

    第三節 多元:「抒情傳統」在臺灣



    【第四章 中國文學傳統的海外發揚】

    第一節 詩詞「傳道士」

    第二節 「興發感動」說

    第三節 詞學理論的建構



    【第五章  傳統文論話語與海外中國現代文學批評】

    第一節 夏志清:中國傳統之「感性」存在

    第二節 王德威:彼岸的中國「想像」

    第三節 黃維樑:文論雕「龍」者

    第四節 張錯:「書劍江湖」之古典與孤獨

    【結語 傳統話語•現代意識•比較視野】

    第一節 文化保守主義與現代性批判

    第二節 本土知識的全球意義

    第三節 移動的詩學



    【附錄 宇文所安的中國文論研究】

    第一節 「知人」:回到中國的有機世界觀

    第二節 文本細讀與文化觀照的打通

    第三節 術語與文體

    第四節 差異的認同與理性的回歸



    【臺灣版後記】





    【臺灣版後記】李鳳亮

      

      本書最初立意、著手之際,正值原產自臺灣知識界的「傳統之現代轉化」方案,經由各路傳播,漸為大陸學人熟知、爭論,進而接納、改造的收尾階段。一路上,各方觀點,交鋒激烈,好不熱鬧。

      

      彼時我所求學並供職的暨南大學(廣州),因與海外華人華僑關係密切,而在中國大陸文學研究格局中自成一隅,形成了以海外視野、比較方法、稀見史料為特色的研究進路及旨趣。在這樣的學術氛圍中,我和一群年輕的研究者,嘗試圍繞「臺港及海外華人學者」對傳統文論的創造性闡釋,以之思考「現代轉換」在文學理論的自我建構和重組過程中,可以提供怎樣的可能和經驗。經過九年的沉澱和追問,終於結成這本小書。

      

      今次本書得以在臺灣與讀者見面,也成就了一次難得的學術因緣。書中所論及的華人批評家,大多與臺灣學術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或求學於此,或安身於此,或立言於此。如果本書立足於大陸語境的觀察和反省,能給熟悉他們的讀者一些新的啟悟與收穫,定將成就本書的另一番意義。

      

      本書的寫作顯示了一個年輕學術團體的通力合作。有著相近興趣的幾位青年學人,在「中國古典文論現代觀照的海外視野」這一問題上反復討論,在差異中尋求共識,使書稿得以以今天的面貌呈現給諸君。書稿寫作具體分工如下:

      

      引 言:李鳳亮 沈一帆

      第一章:閆月珍 朱巧雲(第一節)

      第二章:孫 琪

      第三章:沈一帆

      第四章:朱巧雲

      第五章:吳宏娟

      結 語:李鳳亮 沈一帆

      附 錄:袁偉軍

      

      李鳳亮負責本書的整體設計和統稿,沈一帆博士承擔了部分統稿和校對工作。對各位作者在撰著和修改過程中的傾力合作,我要表示誠摯的感謝。

      

      特別想說的是,廣州暨南大學蔣述卓教授、劉紹瑾教授對本書的整體框架、主要觀點及寫作過程給予了多方面的指導,我將深深的謝意獻給他們。

      

      最後,衷心感謝積極促成此書在臺出版的韓?博士,他的聰慧、儒雅、勤奮在「八○後」學人中並不多見。衷心感謝負責本書編輯工作的羿珊,因為簡繁字體轉換以及出版體例的差異,羿珊編輯為此書付出許多心力。

      期待讀者的批評。

      

      2015年12月於深圳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