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版後記】李鳳亮
本書最初立意、著手之際,正值原產自臺灣知識界的「傳統之現代轉化」方案,經由各路傳播,漸為大陸學人熟知、爭論,進而接納、改造的收尾階段。一路上,各方觀點,交鋒激烈,好不熱鬧。
彼時我所求學並供職的暨南大學(廣州),因與海外華人華僑關係密切,而在中國大陸文學研究格局中自成一隅,形成了以海外視野、比較方法、稀見史料為特色的研究進路及旨趣。在這樣的學術氛圍中,我和一群年輕的研究者,嘗試圍繞「臺港及海外華人學者」對傳統文論的創造性闡釋,以之思考「現代轉換」在文學理論的自我建構和重組過程中,可以提供怎樣的可能和經驗。經過九年的沉澱和追問,終於結成這本小書。
今次本書得以在臺灣與讀者見面,也成就了一次難得的學術因緣。書中所論及的華人批評家,大多與臺灣學術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或求學於此,或安身於此,或立言於此。如果本書立足於大陸語境的觀察和反省,能給熟悉他們的讀者一些新的啟悟與收穫,定將成就本書的另一番意義。
本書的寫作顯示了一個年輕學術團體的通力合作。有著相近興趣的幾位青年學人,在「中國古典文論現代觀照的海外視野」這一問題上反復討論,在差異中尋求共識,使書稿得以以今天的面貌呈現給諸君。書稿寫作具體分工如下:
引 言:李鳳亮 沈一帆
第一章:閆月珍 朱巧雲(第一節)
第二章:孫 琪
第三章:沈一帆
第四章:朱巧雲
第五章:吳宏娟
結 語:李鳳亮 沈一帆
附 錄:袁偉軍
李鳳亮負責本書的整體設計和統稿,沈一帆博士承擔了部分統稿和校對工作。對各位作者在撰著和修改過程中的傾力合作,我要表示誠摯的感謝。
特別想說的是,廣州暨南大學蔣述卓教授、劉紹瑾教授對本書的整體框架、主要觀點及寫作過程給予了多方面的指導,我將深深的謝意獻給他們。
最後,衷心感謝積極促成此書在臺出版的韓?博士,他的聰慧、儒雅、勤奮在「八○後」學人中並不多見。衷心感謝負責本書編輯工作的羿珊,因為簡繁字體轉換以及出版體例的差異,羿珊編輯為此書付出許多心力。
期待讀者的批評。
2015年12月於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