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不障,說也。
身觀焉,親也。
遠在戰國時代的墨子曾提出,做學問的工夫應該是經由教師的傳授,而相互討論,並能類化與應用;進一步地,應該還要身體力行地觀察與實踐。然而,身為學員考生,我們很難如楊深坑教授所說的:比較教育要學得好,首先即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空即應多出國走走、看看。
但我們可以試著先藉由對於諸多方家的見聞與閱歷,給予我們初步的二手觀察與省思。這也是美國第一任教育總長Henry Barnard(1811∼1900)對於美國教育(或對學術界)最大貢獻,即是於1855年開始主編《美國教育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達三十一年之久。在此一期刊中,除了彙整了教育理念與新知,更是不斷地將重要國家的教育制度與現況介紹於世人(美國人)。
我們不揣鄙陋,試著將主要先進國家的教育相關制度爬梳後予以臚列其重要事項,給予讀者、國考考生見聞廣度的呈現;並以幾個重要的議題,引領讀者們試著採用比較教育之方法論,鋪陳所比較之對象,培養讀者們解讀資料的統整深度。
當然,考生親自地自我演練,方是培養深厚比較內功的不二法門。第四篇的經典考古題解題示範,除了是我們多年教授比較教育此一學門的心得濃縮外,更是幾位在國考中獲取高分的狀元、榜眼們等的實戰撰文分享。
比較教育一門參考資料卷帙浩瀚,而且隨時可能更新與異動!我們雖已竭力蒐羅彙整國內主要比較教育權威大師之經典文獻、教育部駐外人員撰寫之文教報導、國際教育組織發表之研究報告等等,面對不斷推陳出新的教育現狀,難免有遺珠之憾。此外,即便編輯蕙如小姐已努力幫我們校閱、美編與催成,對於仍可能出現諸多謬誤,我們負有最終之責任。希望讀者方家們對於本書能有Brian Holmes所云之「批判性瞭解」,不吝指正,如有在比較教育學習上些許裨益,也希望能辯證性綜合、創造性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