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權力視角下之自殺、加工自殺罪與安樂死

權力視角下之自殺、加工自殺罪與安樂死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557402
陳和君
元照出版
2016年3月01日
167.00  元
HK$ 167  






ISBN:9789862557402
  • 叢書系列:法律學習研究.刑事法-形事實體法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法律學習研究.刑事法-形事實體法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法政類 > 法律 > 總論

















      「為何即便被害人同意放棄自身生命,行為人依然構成犯罪」此一說理上困境為古老的刑法釋義學課題,涉及到被害人同意理論與刑法加工自殺罪處罰基礎等上位概念,本書將以此提問為核心問題意識展開研究。在架構上,本書於爬梳回顧相關史料、法規、判決與文獻後,將試圖以Michel Foucault的權力理論為分析工具,針對所考察之內容進行整合性的詮釋,並嘗試重新檢視與再建構相關刑法釋義學課題。





    推薦序�李茂生

    序 言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問題意識)�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架構及方法�3

    第三節 用語與格式說明�4

    第四節 安樂死之分類�5

    第一項 概 說�5

    第二項 是否得本人同意�6

    第三項 行為態樣�9

    第四項 行為主體�12

    第五項 其他類型或相關概念�14

    第六項 本節小結�16



    第二章 自殺之歷史

    第一節 前言:考察對象之選擇�19

    第二節 從「字源」談起�20

    第三節 希臘羅馬時代�22

    第一項 希臘城邦之法律與哲學觀點�22

    第二項 羅馬法觀點�24

    第四節 中世紀與近代歐洲�26

    第一項 教會法觀點�26

    第二項 世俗法觀點�29

    第五節 十七世紀中葉以降�32



    第三章 不同立法例之考察

    第一節 前 言�35

    第二節 英國法�36

    第一項 法律規定�36

    第二項 指標判決�38

    第三節 美國法�44

    第一項 概說與模範刑法典�44

    第二項 指標判決�45

    第四節 德國法�52

    第一項 法律規定�52

    第二項 指標判決�54

    第五節 日本法�57

    第一項 法律規定�57

    第二項 指標判決�60

    第六節 台灣法�62

    第一項 體系位置與條文結構�62

    第二項 立法沿革與評析�70

    第三項 指標判決�81

    第四項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概說�85



    第四章 理論基礎

    第一節 前 言�89

    第二節 被害人同意理論�89

    第一項 概說:同意與承諾�89

    第二項 法理基礎�92

    第三項 同意效力之例外�95

    第三節 本罪之保護法益與處罰基礎�96

    第一項 概 說�96

    第二項 我國實務觀點�97

    第三項 生命法益觀點�99

    第四項 社會法益觀點�114

    第五項 國家法益觀點�116

    第六項 其他正當化理由�116

    第七項 本罪無正當性觀點�121

    第四節 自殺之刑法評價�122

    第一項 概 說�122

    第二項 我國立法理由�123

    第三項 我國司法實務觀點�125

    第四項 學說觀點�127



    第五章 權力視角下之論述

    第一節 前 言�137

    第二節 歷史之再詮釋�137

    第一項 概說:歷史觀點�137

    第二項 Michel Foucault之權力視角�139

    第三項 對於自殺之分析�146

    第四項 對於加工自殺罪與安樂死之分析�161

    第五項 「人」圖像之建構�178

    第三節 法釋義學之反思與再建構�179

    第一項 概 說�179

    第二項 再探本罪處罰基礎�179

    第三項 再訪自殺刑法評價�195

    第四項 概念釐清與再建構之嘗試�202



    第六章 結 論�209



    參考文獻�215





    推薦序



      在刑法釋義學領域中,討論自殺、加工自殺罪或安樂死議題的文獻數量為數眾多,不過甚少論者援用社會學、哲學或其他視角詮釋此類議題。「權力視角下之自殺、加工自殺罪與安樂死」一書即是圍繞著核心問題意識「拋棄生命決定的效力為何不及於生命法益」,以法學以及其他社會哲學的觀點,編織而成的論著。

      

      作者在處理完定義問題(第一章)後,先考據自殺刑事管制與除罪化的歐陸脈絡(第二章),所蒐集的相關史料除了作為本書後半部援用傅柯理論進行分析時的素材外,亦補足了過往文獻的闕如。接下來,作者在考察現代國家對加工自殺與安樂死所為刑事管制(第三章)後,繼續闡明刑法上同意理論與加工自殺罪間的扞格。其先回顧過往台灣、日本與德國學界對於本罪處罰基礎以及關於自殺行為的刑法評價,而後加以比較並予以體系化的分類(第四章)。就此刑法釋義學文獻回顧部分,本書爬梳了目前絕大部分的中文以及日文資料,內容甚為豐富且相對完整。

      

      當然本書的特色並不止於此,其另一個重要的特色與貢獻更在於援用包括傅柯理論在內的社會學與哲學觀點,就自殺、加工自殺罪與安樂死議題為整合性的詮釋、解析與深化。作者藉著法學以外的觀點,探究人的圖像與生命意義,並進一步將上述的外部視角觀點納入原本法釋義學系統的思考中作為刺激,重新檢視、批判過往的刑法文獻,同時亦揭示目前理論在說理上面臨的困境,試圖再建構本罪的處罰基礎與正當性議題(第五章)。

      

      總結而言,「權力視角下之自殺、加工自殺罪與安樂死」這本書從社會學與哲學的視角詮釋刑法釋義學中的生命意義,其中的相關論證極為難得。幾乎將所有的見解都予以納入討論,可謂是關於自殺、加工自殺與安樂死等生命刑法問題探討上的里程碑。

      

      本書作者從大一修習本人所開設的刑法總則課程開始,一直到研究所三年級畢業為止,反覆地履修或旁聽了刑法分則、監獄學、少年事件處理法,以及研究所的刑罰學專題研究等課程。研究所的三年間,更擔任了上開諸多課程的教學助理工作。本書可以說是作者透過多年的接觸進而嫻熟的研究手法,針對特定議題的鑽研而展現出來的成果。師徒間學問傳遞與擴散的真諦,於本書中應該是已經表露無遺。於此為本書作序,不僅是肯認本書作者的成就,同時也是為自己的教學生涯留下一個證明。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李茂生

    2015年11月24日




    其 他 著 作